菌質體感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菌質體感染(mycoplasmal infection),菌質體(又稱支原體)引起的感染。能使人體致病的有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肺炎菌質體感染主要表現為菌質體肺炎,較常見。分解尿素菌質體可引起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前列腺炎出血性膀胱炎等。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能引起生殖系感染,如急性輸卵管炎盆腔炎、產褥熱等,亦可引起流產早產死胎,並與不育症有關。泌尿生殖系的菌質體感染,在成人通過性接觸傳播新生兒則通過母親產道而受染;亦可通過污染用具而間接傳播。

目錄

菌質體

一類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形態微小,能通過濾菌器,無細胞壁,類似病毒;但它能在無活細胞培養基中生長,含有DNARNA,有核糖體並對抗生素敏感,又像細菌;故是介於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微生物。1974年伯傑氏分類法已把它正式劃為細菌。菌質體首先從牛的胸膜炎病灶中分離出來,以後又從人、禽、畜等動物體內分離出類似的病原體,稱為類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菌質體已發現39種。已知寄生於人體的有10種。即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唾液菌質體、咽型菌質體、頰型菌質體、發酵型菌質體、親脂型菌質體、口型菌質體、靈長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又稱 T株菌質體。能使人體致病的菌質體有肺炎菌質體、人型菌質體和分解尿素菌質體。

菌質體呈多形性,有球狀、球杆狀、棒狀、長絲狀和不規則狀。大小相差懸殊,最小的呈球形,直徑80~300nm,可通過濾菌器。革蘭氏染色陰性電子顯微鏡下,菌質體的細胞膜由兩層蛋白質膜和一層脂膜組成。細胞質內有核糖體、雙股DNA、可溶性RNA(見圖)。菌質體一般呈厭氧生長,有些株在有氧條件下亦生長良好。與病毒不同處為能在無活細胞的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在含 5~10%CO2和相對濕度80~90%的大氣環境中生長較佳。來自靈長類的菌質體如口型菌質體、唾液菌質體等,大多在含95%氮和5%CO2環境中才能生長及分離。菌質體的生長繁殖速度較細菌緩慢,最快需24~48小時,一般需7~14天,生長緩慢的需21~30天。菌質體沒有細胞壁,易被脂溶劑乙醚氯仿等以及酒精和常用消毒劑石炭酸甲醛等溶解和滅活。對熱和乾燥敏感,不耐酸。對干擾蛋白質合成抗生素四環素敏感,但對干擾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則不敏感。菌質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許多動物、昆蟲和植物都能儲存和攜帶菌質體。

菌質體肺炎

肺炎菌質體引起的一種非典型肺炎,亦稱原發性非典型肺炎,約佔肺炎總數的15~30%。其特點是肺炎病變可以比較廣泛,但症状、體征可不明顯。肺炎菌質體肺炎常引起鼻咽炎咽喉炎氣管支氣管炎,部分病人可發生菌質體肺炎。病情較輕,預後良好。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肺炎菌質體者。傳染性以病初4~6日最強,3~5周後消失。病原體隨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經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鼻咽分泌物及痰而傳播。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患病較多。 5歲以下兒童多為隱性感染或僅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50歲以上患病者很少。患病後免疫力不強,可以再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較多。

病原

為肺炎菌質體,直徑約為150~200nm,形態呈多形性。能在無活細胞而含有牛心消化液、20%馬血清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的培養基中生長。肺炎菌質體的抗原主要存在細胞膜上,抗原組成比較複雜。感染人體後,可產生補體結合、生長抑制、代謝抑制、間接血凝等特異性抗體,並能產生冷凝集素

臨床表現

肺炎菌質體侵入呼吸道,首先吸附於粘膜細胞表面,使纖毛活動減弱,並發生淺表炎症,表現為鼻咽炎、喉炎、氣管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肺炎菌質體亦可進入血液傳播至其他器官,引起病變。感染後可使人體淋巴細胞致敏,併產生對多個組織器官如血細胞、心、肝、腎、腦、平滑肌等的自身抗體,形成肺外多個組織器官的病變。潛伏期為2~3周。起病緩慢,先表現為感冒和氣管炎。隨之發生畏寒發熱體溫升至39℃左右,伴有陣發性劇烈乾咳,咯少量粘液痰,有時痰內帶血。可有頭痛乏力食欲不振。肺部體征常不明顯。X射線胸部透視,肺部可見斑片狀、結節狀或肺門浸潤狀的炎性陰影。發生在肺下葉比較多見,多為單側,少數呈雙側。部分病人伴有胸腔積液。有的病人並不出現症状,只是在胸部透視時,發現肺部有陰影。須與肺結核鑒別,本病發病2周後肺部陰影可自行消退。本病可出現多種肺外表現,但較少見,表現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蕁麻疹關節炎肌肉痛胃腸炎肝炎心肌炎心包炎腦膜炎腦膜腦炎脊髓炎顱神經周圍神經麻痹腎炎等。

診斷

除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外,確診須依靠實驗室檢查,例如:①分離病原體。用病人鼻咽漱洗液、痰等標本接種於牛心消化液瓊脂培養基,可以分離肺炎菌質體。②冷凝集試驗。冷凝集效價≥1:40即有診斷意義,≥1:160則診斷價值更大。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風疹結核腺病毒感染等亦可引起冷凝集效價增高。③特異性血清學診斷。可用補體結合、代謝抑制、生長抑制、間接血凝、放射免疫等方法測定抗體,須取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 4倍以上增高者方有診斷意義。早期痰塗片熒光抗體染色,可作出快速診斷。

治療與預防

用四環素或紅霉素治療均有明顯效果,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重症病人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劇咳者可用可待因。除隔離治療病人外,應用滅活疫苗,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應用鼻內接種減毒活疫苗效果較好。但接種滅活或減毒活疫苗後,可發生過敏反應,尚須進一步研究解決。

參考書目

余主編:《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3。

關於「菌質體感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