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泌尿系感染簡稱尿感,是由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難統稱為尿感。臨床上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前者起病急,症状較典型易於診斷,但嬰兒期症状可不典型,診斷多有困難。慢性及反覆感染者可導致腎損害。小兒時期反覆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繫結構異常,應認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腎損害及瘢痕形成。

泌尿系感染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主要由大腸桿菌引起,其次有變型桿菌、產氣桿菌、副大腸桿菌等感染,少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  

目錄

疾病分類

腎臟內科  

症状體征

應注意發病經過,有無尿頻尿急尿痛高熱寒戰、腰酸等症状。  

疾病病因

注意有無糖尿病、腎外傷、泌尿系手術及器械檢查史,有無結腸炎便秘等。女性注意妊娠及生育史,發病與妊娠、月經關係,有無盆腔炎婦科疾病。  

診斷檢查

1.除一般尿常規檢查外,尿沉渣塗片革蘭染色作細菌檢查,必要時作1h尿細胞排出率測定(方法:排空膀胱,收集3h清潔尿,計算出1h尿白細胞及非鱗狀上皮細胞數。判斷:<20萬者為正常,20萬~30萬為可疑,>30萬有診斷意義)。此法較12h尿沉渣計數法準確。

2.清潔中段尿行細菌培養菌落計數及藥物敏感度測定,革蘭陰性桿菌菌落計數≥10萬/ml者有診斷意義,1萬~10萬/m1為可疑,<1萬/m1大多為污染;經導尿或膀胱穿刺行尿培養,如菌落計數>1萬/ml者即有診斷意義。革蘭陽性球菌菌落計數100~10000/ml即應考慮感染。

3.特殊培養及檢查。對於常規細菌、真菌培養未能發現致病菌時,可採用高滲培養(0.3M蔗糖培養基),以除外L-型細菌感染;採用厭氧培養以除外厭氧菌感染。必要時可行病毒支原體及腐生寄生菌等檢查。

4.腎功能檢查包括腎小球濾過率測定及腎小管濃縮功能、酸化功能檢查,慢性病例尚應查血及尿鉀、鈉、氯、鈣、磷、鎂、pH、動脈血氣分析。

5.反覆發作病例常規行雙腎B超檢查,酌情作靜脈腎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必要時行CT檢查。女性應行婦科檢查,必要時行盆腔靜脈造影,以除外易感因素的存在。

6.診斷標準根據泌尿系感染髮生部位常分為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即指腎盂腎炎,根據臨床特徵,又可分成急、慢性腎盂腎炎。腎盂腎炎可伴下尿路感染,而下尿路感染常單獨存在。  

治療方案

護理:

1.按腎臟病護理常規護理,有高熱者按高熱護理常規護理。

2.尿常規、尿沉渣找細菌、真菌培養等均應留晨尿。對女性和包皮過長男性者,應先清潔外陰部尿道口。各種尿標本收集後,均應立即送檢。

中醫中藥 急性期清熱解毒,慢性期以扶正祛邪為主,養腎益腎氣。

治癒標準:

1.臨床治癒 症状消失,停藥72h後,每隔2~3d作尿常規及細菌培養,連續3次陰性。

2.痊癒 臨床治癒後,尿常規及細菌培養每月複查1~2次,連續半年均陰性。  

部分處方

(一)

辨證濕熱蘊結膀胱。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名】通淋方。

【組成】金銀花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魚腥草15克,車前草30克,匾蓄10克,黃柏10克,小薊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利,日服2次。

【出處】《實用中醫效驗新方大全》。

(二)

【辨證】膀胱濕熱。

【治法】清熱燥濕,利尿通淋。

【方名】苦參通淋方。

【組成】苦參9-15克,柴胡9-18克,黃柏9克,公英30克,馬齒莧30克,石葦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劑,日服2次。

【出處】李碧方。

(三)

【辨證】濕熱下注,邪毒內蘊,氣血瘀滯。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行氣活血

【方名】銀蒲消毒飲。

【組成】雙花15-30克,蒲公英30-45克,金錢草30-45,丹參15-25克,香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劑,日服2次。

【出處】劉壽平方。

參看

關於「泌尿系感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