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石燕 | 中藥圖典 |
石燕 Shí Yàn |
|
---|---|
別名 | 燕子石、石燕子、大石燕 |
功效作用 | 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用於小便不利,白帶,外用治角膜雲翳。 |
英文名 | Fossil shell of Spirifer |
始載於 | 《唐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肝經、腎經、膀胱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甘 |
目錄 |
藥材概況
【藥材】略呈腎臟形而扁,長2~3厘米,寬1.5~4厘米,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兩面中央隆起,具銀杏葉般的紋理。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縱溝,一端較細向另一端展開,細端向下彎曲作鳥啄狀,在其下面亦有一條橫溝通向兩側。質堅如石,不易破碎;砸碎後,斷面呈青灰色至棕色,或有部分為白色碎石堆集成顆粒狀。氣微,味淡。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層白色光澤的薄膜,極易脫落,脫去此層,顯硃紅色或棕褐色,斷麵灰白色而粗糙。以狀如蚶、色青黑,質堅硬、無雜石者為佳。
產於湖南、廣西、四川、山西、江西、陝西漢中等地。
石燕
(《唐本草》)
【異名】石燕子(《聖惠方》)。
【來源】為古生代腕足類石燕子科動物中華弓石燕及近緣動物的化石。
【採集】採得後洗淨泥土。
基本解釋
【藥 名】:石燕
【拼 音】:SHIYAN
【來 源】:為古生代腕足類石燕子科動物中華弓石燕及近緣動物的化石。
【功 效】: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
【主 治】:治淋病,小便不通,帶下,尿血,腸風痔漏,眼目障翳。
【性味歸經】:甘、咸,涼。無毒;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②《品彙精要》:「味淡,性涼。」 ③《綱目》:「甘,涼,無毒。」④《醫林纂要》:「咸辛,寒。」入腎、肝、涼、無毒;《玉揪藥解》:「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磨汁。外用:水磨點眼。
【用藥忌宜】:體虛、無濕熱及孕婦忌服。
【別 名】:石燕子(《聖惠方》)
【處方名】:石燕、石燕子、燕子石、水飛石燕、煅石燕等處方中寫石燕、石燕子、燕子石等均指生石燕,為原藥洗淨泥土晒乾,敲碎或水飛入藥者。煅石燕為淨石燕在火上煅燒紅透,取出放涼,敲碎或水飛入藥者。
【商品名】:石燕、中華弓石燕,以狀如蚶、色青黑、質堅硬、無雜石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產於湖南、廣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採得後洗淨泥土。
【拉丁名】:Cyrtiospirifer sinensis (Graban.)
【炮製方法】:洗淨泥土,晒乾,搗碎或水飛,也有煅後敲碎或水飛用。①《品彙精要》:「石燕,研細,水飛過用。」②《醫學入門》:「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考 證】:出自《唐本草》;①《唐本草》......More
藥材炮製
洗淨泥土,晒乾,搗碎或水飛,也有煅後敲碎或水飛用。
①《品彙精要》:"石燕,研細,水飛過用。"
②《醫學入門》:"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藥性歸經
【性味】咸,涼。
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品彙精要》:"味淡,性涼。"
③《綱目》:"甘,涼,無毒。"
④《醫林纂要》:"咸辛,寒。"
【歸經】《玉楸藥解》:"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
功用用法
【功用主治】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治淋病,小便不通,帶下,尿血,腸風痔漏,眼目障翳。
①《唐本草》:"以水煮汁飲之,主淋。"
③《醫學入門》:"偏治年久腸風痔漏,煮汁飲之。"
④《綱目》:"療眼目障翳。"
⑤《玉楸藥解》:"利水通經,止帶,催生。治淋瀝熱澀,尿血便秘,消渴,帶下,痔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磨汁。外用:水磨點眼。
【宜忌】體虛、無濕熱及孕婦忌服。
處方選錄
①治傷寒小便不通,小腹脹滿:石燕火煅為末。蔥白湯調下一字。(《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石燕散)
②治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搗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兩(銼)。拌勻,分作七貼。每貼用水一盞,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簡要濟眾方》)
③治血淋心煩:石燕子、商陸、赤小豆、紅花等分。為末。每服-錢,蔥白湯調下。(《聖惠方》)
④治沙石淋痛不可忍:石燕子(燒令通赤,水中淬一兩次,搗研水飛,焙乾)、滑石、石葦(去毛)、瞿麥穗各一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煎瞿麥、燈心湯下十丸,食前服,日二、三。(《三因方》石燕丸)
⑤治赤白帶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徐氏家傳方》)
⑥治久患腸風痔漏,一、二十年不差,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及患臟腑損傷,多患泄瀉,暑月常渾不止,及諸般淋瀝,久患消渴,婦人月侯湛濁,赤白帶下,多年不差:用石燕溫水磨服,如彈丸大者一個,分服,大小以此為準,晚食前更一服。若欲作散,須研細,水飛過,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錢至一錢,清飯飲調下,溫水亦得。(《靈苑方》)
⑦治拳毛倒睫:石燕子一對。磨水點搽眼。先以鑷子摘去拳毛,乃點藥,後以黃連水洗之。(《乾坤生意》)
⑧牢牙止痛:石燕三對(火煅醋淬七次),青鹽、乳香各一兩,細辛半兩。為末揩之,荊芥湯漱口。一方去乳香、細辛,加麝香。(《綱目》)
消渴食療
1、《食療本草》:
(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
堪食也。食如常法。
(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臥時飲一兩盞,隨性(多少)也。甚能補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
2、《本草拾遺》:「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
3、《玉楸藥解》:「利水通經,止帶,催生。治淋瀝熱澀,尿血便秘,消渴,帶下,痔漏。」石燕主要為碳酸鈣,但主要為痰酸鈣的中藥作用差別非常懸殊。針對這種情況,聶文濤指出:《靈苑方》記載石燕治療消渴,說明這是治療的一種古代繼發性消渴,伴進食障礙。
4、《靈苑方》:
治久患腸風痔漏,一、二十年不差,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及患臟腑損
傷,多患泄瀉,暑月常渾不止,及諸般淋瀝,久患消渴,婦人月侯湛濁,赤白帶下,多年不差:用石燕溫水磨服,如彈丸大者一個,分服,大小以此為準,晚食前更一服。若欲作散,須研細,水飛過,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錢至一錢,清飯飲調下,溫水亦得。圖解
化石
作為中藥用的化石中,除龍骨外,石燕恐怕也是最普通的了。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石燕的療效起到清涼解毒、鎮靜安寧的作用。但從其化學成分來說,基本上是碳酸鈣,只是埋藏在地層內的時間很久,一般都有幾億年的歷史,與普通碳酸鈣有所不同,是否就因為這原因才能作醫藥之用?這是中醫藥專家研究的問題。
那麼,石燕就是飛燕變成石頭?或者說是飛燕的化石?
古生物學的研究早已揭謎,石燕不是飛燕的化石,它不會飛,它是一種古代海洋中營固著生活的腕足動物的殼體化石,所以說石燕非燕。
那為什麼會把它當作飛燕的化石呢?說來話長,早在晉代時,著名畫家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在其《啟蒙記》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可算是有關石燕化石的最早記錄。但從此以後,就認為石燕是飛燕的化石,遇風雨,還能「起死回生,」鼓翅飛翔呢!這位大畫家的一句話,竟謬種流傳,貽誤非淺。
此後,北魏時代的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類似的沿用記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陽)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這段文字,頗有繪聲繪色之妙。說的是祁陽石燕山,出產變成石頭的蚶子,形態像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每當雷雨之際,石燕會像燕子似的飛翔起來。據目前掌握的地質資料核查,祁陽廣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層,特別在石灰質岩層內,盛產石燕化石,但由於《水經注》是一部地理學的古典名著,石燕會飛的論述令人相信,以致廣為流傳了。
酈道元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在寫《水經注》時,訂正了前人許多訛傳錯謬之處,即使遇到尚未能作出合理解釋的問題,也在書中指明,存疑以待來者。但遺憾的是,在這則記載中,雖對石燕的形態、產地都寫得正確,並且能把石燕與蚶子聯繫起來,從古生物學角度去理解,還是十分難得的,至少與海生的貝類聯想在一起,基本上是對的。而為什麼把不會飛的化石說成「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卻令人費解。不過,考查一下酈道元一生的遊蹤,他從未到過華南各地,在寫《水經注》時,有關北方的地理資料,差不多都親自走到過,寫南方的部分,都是引用前人的資料,再則,他是否真觀察過石燕化石本身?恐怕沒有,以致出現差錯。
到了唐代,開始注意到石燕有治病的功能,於是入藥。同時,也對傳說中的石燕是否會飛的問題給予明確的回答。如李勣(公元584~669年)主持編纂的《新修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陽西北一百十五里土岡上,掘深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小,堅如重石也。俗雲,因雷雨則自石穴中出,隨雨飛墜,妄也。」這段見解獨到的文字,指出石燕的形態與蚶子相似,又堅如石,沉重。但不會飛,將其視作飛燕,是風馬牛不相關的。
到宋代,蘇頌(公元1020~1101年)在其《本草圖經》上記載:「祁陽江畔沙灘上有之,或雲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他知道石燕化石,產於江畔沙灘上,可能是這一帶含石燕的岩石經過風化侵蝕以後,被水流衝來的。
在唐、宋時代,可能對含石燕地層未作開發,石燕的產量自然有限,當時當作名貴的藥材,甚至列為進宮的貢品。
從晉代到宋代這段長時間裡,人們對石燕的認識逐漸符合客觀事實,但所傳的石燕是否會飛的真相尚未揭示。直到11世紀,在張師正的《倦遊雜錄》中找到答案:「零陵出石燕,舊傳雨過則飛。嘗見謝郎中鳴云:自在鄉中山寺為學,高崖岩石上有如燕狀者,圈以筆識之,石為烈日所暴,忽有驟雨過,所識者往往墜地。蓋寒熱相激而迸,非能飛也。」張師正在這裡介紹了一位從來不出名的鄉村醫生謝鳴,在寺廟裡讀書研究學問時,看到崖壁岩石上生有石燕,就用筆圈划出來,經常去察看它是否真會飛?後來,他發現圈劃的地方,由於日晒、風吹、雨打、水沖等風化作用,特別是暴雨剛過,熱脹冷縮,使岩石崩裂破碎,石燕終於墜地,於是得出了「非能飛也」的正確結論,從而揭示了石燕遇風雨而「飛翔」的秘密。由此可見,實踐對於科學研究極為重要,多少年來,多少學者,都是曾以訛傳訛,記載了許多石燕能飛的故事。唯獨這位不出名的鄉村醫生卻認真地通過親身的實踐和觀察,解決了這個懸案。此後,關於石燕化石的記載都類似謝鳴的判斷。
至於明代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所談到的「石燕有二,一種在此(按:指藥用石燕化石),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文(紋),元(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指出了性別的差異,從生物學角度看是可能的,但化石的性別差異,很難確定,他的見解,迄今尚未證實。
自《本草綱目》問世以後,許多地方志上都陸續記錄了石燕的產地。其時代分布,以泥盆紀最多,次為志留紀,再次為石灰一二疊紀。就地理分布看,以湖南、廣西最多,次為湖北、雲南、廣東、江西、浙江、江蘇、山西。但從中藥店所收購的石燕看,產於浙江、江蘇、山西各石炭一二疊紀地層中的石燕化石極少,基本上是湘、桂、黔一帶泥盆紀地層中所產。
如果翻閱國外古生物文獻,有關腕足類化石(石燕僅為其中之一)的記載要到中世紀,才初次描述始於葛斯那,他在1565年繪記了德國佛登堡的小咀貝類腕足類化石。
從以上所述我國古代學者有關記載、觀察、研究石燕的一些片斷中,我們看到了我國有關化石的科學史料是多麼光輝燦爛!
附:化石名品-石燕
距今3.3億年前的石炭紀,生存著一種古無脊椎動物。它為介殼類,是腕足港的一屬。其外貝體為橫方形,向左右延伸時,逐漸收縮上翹開張,殼面具粗強的放射狀褶線,狀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將它稱作「石燕」。 石燕原為海產動物,後因地質變遷,現多於山石間可以找到。在我國,石燕的產地很多,大多是在南方。其中,記載最早也最有名的是今湖南省祁陽縣、零陵縣,此處所出石燕曾作為貢品進奉。此外,湖北的南漳、宜昌,廣東的高要,廣西的象州、平南,雲南的陸良,江西的宜春,浙江的龍泉,江蘇的溧水,山西的太原、保德等地,也有石燕。許多地方因而將產地稱作燕山、石燕洞。 石燕因其外形有動感而具備了一定德觀賞性。清人屈大均《嶺外代答》說:「石燕,今湖南永州所產絕佳。色黃而頭、嘴、翅、脊了了。」正因為它有這樣一個動感的特點,古人相傳,一有適當時機,它就會「飛」。北魏酈道元著名的《水經注》就說:「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頑如真燕矣。」清代《昌化縣誌》說得更煞有介事:「雲谷山石燕洞,其深莫測,時見石燕飛出。」倒是《雲林石譜》得作者杜綰最有見識。杜綰曾親自去湖南零陵考察石燕。他在山上看到岩壁上有不少石燕鑲嵌其間,就用筆打上記號。過些天再去看,那些打上記號的石燕果真墜落地上,難道真是飛出來的?顯然不會。杜綰認為,這是因進來烈日曝晒,又下了驟雨,乃「寒熱相激迸落」爾。 石燕小者四五厘米,大者不過十多厘米,若藏有幾枚,頗可得玩賞之樂。
參考
|
關於「石燕」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