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息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幼年息肉(juvenile polyp)又稱簡單息肉(simple polyps),或稱瀦留性息肉,多發生於2~10歲,男孩多見。

發病率較高,約佔小兒息肉中的80%,為良性含腺體的肉芽腫,多能自愈,尚未見有惡性變的病例。

目錄

幼年息肉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可能在過敏的基礎上,由於硬便的損傷,慢性炎症引起。

二、發病機制: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態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無蒂。蒂多細長,不含肌肉成分。

開始腸黏膜呈慢性炎變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漸漸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徑的息肉,少數小於1cm,息肉頭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也可有分葉現象,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紅色,隨腸蠕動的牽拉息肉根部逐漸形成黏膜蒂,最後隨腫物的增大而蒂變細,直至血運供應不足或蒂扭轉,息肉糜爛壞死、脫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

1、組織學

組織學上息肉是黏膜病變,包括擴張的充滿黏液的彎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層中的炎性細胞。腺體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細胞,間質明顯增寬,內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細胞,有時也含少量平滑肌細胞。偶然可發現由於擴張的腺體破裂為基質而引起的異物巨細胞反應。

2、病理學

病理切片可見黏膜上皮細胞纖維組織增生,同時有慢性炎症浸潤

多數病理學家認為幼年性息肉是錯構瘤,由於部分腺體擴張形成囊狀,內有大量黏液瀦留,故又稱瀦留性息肉。一般認為其不屬於腫瘤性息肉,因而不發生癌變

但近期的報導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區域出現腺瘤的改變,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變。息肉受糞便的損傷、刺激,經常發炎及小量出血

幼年息肉的症状

一、臨床表現

1、一般症状

病兒排便時一般無何痛苦,無里急後重症状。低位或有長蒂的息肉,排便時可將其推出肛門外,於肛門處可見一紅色肉球,如不及時將息肉送回,可發生嵌頓而脫落和出血。該病由於出血量不多,小兒很少有明顯的貧血

2、無痛性慢性便血

是小兒直腸及結腸息肉的主要症状,便血發生在排便終了時,一般多在糞便的表面有一條狀血跡,呈鮮紅色,不與糞便相混,量較少,少數病例便後自肛門滴數滴鮮血。

3、粘液便:

由於息肉脫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見。當息肉表面有繼發感染時,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時在糞便的血跡處,可見一條狀壓痕,為息肉壓迫糞便所致。

二、相關檢查:

1、觸診

多於直腸後壁觸及直徑0.5~2cm有蒂或無蒂的腫物。

2、病理組織活檢。

三、診斷:

可根據臨床表現、病史和相關檢查結果得出診斷。

幼年息肉的診斷

幼年息肉的檢查化驗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一、一般常規檢查:

1、血常規

基本正常,少數血常規檢查可有血紅蛋白減少,大便常規檢查可有潛血陽性。

2、直腸指檢

一次指檢陰性並不能排除息肉的診斷,可於排便灌腸後複查。

二、乙狀結腸鏡:

適用於比較高位的息肉。

三、X線檢查:

1、檢查結果:

X線對診斷高位息肉也很有價值,用X線鋇劑灌腸和排鋇後注氣雙重對比造影的方法檢查,注鋇過程中可觀察腸腔內的充盈缺損陰影,排鋇後注氣可見充盈缺損部位有圓形鋇環的陰影。

2.、注意事項:

應注意與腸管內的氣泡和糞塊鑒別。

3、鑒別方法:

氣泡可隨體位的改變而隨之移動,移動範圍較大。糞塊為扁而外緣不規則的充盈缺損影,用手壓迫時往往碎裂,如糞塊較硬時,與息肉在形態上不易鑒別,但在複查時糞塊可改變形態和位置,甚至消失。

四、內鏡檢查:

消化道內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胃腸道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態、表面性狀、數目、色調,並能進行活體組織檢查,確定息肉的性質和進行組織學分類,是診斷消化道息肉最準確、最理想的方法。還可以摘除息肉。

幼年息肉的鑒別診斷

應與以下病症相鑒別:

一、家族性結腸多發性息肉病

1、簡介: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歸屬於腺瘤息肉症候群,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偶見於無家族史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性腺瘤,多數腺瘤有蒂,乳頭狀較少見,息肉數從100左右到數千個不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

2、臨床表現

可有家族遺傳性病史。在結腸及直腸內布滿息肉,大小不等,由於長期慢性失血,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3、相關檢查:

直腸指診可以摸到直腸全部都有息肉,診斷即可明確。

二、肛裂

1、簡介:

肛門周期性疼痛,即排便時陣發性刀割樣疼痛,便後數分鐘緩解,隨後又持續劇烈疼痛可達數小時,伴有習慣性便秘,便時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2、臨床表現:

多有便秘史,排便時肛門有痛感,糞便表面有血跡,色鮮紅,不與糞便相混雜,有時便後自肛門滴血,量不多。

3、相關檢查:

用手指按壓肛門兩側,使肛門外翻,在肛門正中線前後方可見有肛裂存在。

三、潰瘍性結腸炎

1、簡介: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局限在結腸粘膜和粘膜下層的疾病。這與結腸克隆病的腸壁內炎症性變化有鮮明區別,後者在肉芽腫樣炎性過程中腸壁各層均受累。但潰瘍性結腸炎時所見的病理變化是非特異性的,也可在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淋菌性結腸炎中見到。

2、臨床表現:

排便次數增多,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膿,並有里急後重感。

3、相關檢查:

直腸指診偶爾也摸到多數息肉樣腫物,乙狀結腸鏡檢在直腸乙狀結腸壁可見到散在的潰瘍面。

幼年息肉的併發症

約1/3患兒可並發貧血,偶可至大量便血直腸脫垂,有蒂大息肉偶爾並發腸套疊,亦有可引起腹瀉者。

一、直腸脫垂:

1、簡介:

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各種年齡層均可發病,但多發於幼兒、老年人、久病體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發病率高於男性。該病以直腸黏膜及直腸反覆脫出肛門外並伴隨肛門鬆弛為主要特點。

2、臨床表現

直腸脫垂的常見症状有大便排不盡;肛門部下墜;下腹脹痛;尿頻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如出部分在肛管直腸內稱為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

直腸脫垂常見於兒童及老年,在兒童,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二、腸套疊:

1、簡介: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有原發性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嬰幼兒,繼發性腸套疊則多見於成人。絕大數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的10%。

2、臨床表現:

腹痛為早期出現的症状,其特點是平素健康的嬰兒,無任何誘因而突然發生劇烈的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患兒表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屈腿、面色蒼白。每次發作約10~20分鐘,以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約數十分鐘後又突然發作,其症状如前。

幼年息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預防:

1、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做好隨訪:防止病情惡化。

3、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

二、治療前:

應該對該病症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了解等。

幼年息肉的西醫治療

一、手法摘除:

1、適應症

低位息肉直腸指檢能觸及者一般均在門診手法摘除。

2、具體操作:

即用手指直腸內壓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離斷,一般出血不多。

二、結紮

1、適應症:

息肉大而蒂長者。

2、具體操作:

可以手指將息肉鉤出肛門外,用絲線結紮蒂部,然後將息肉送還直腸內,俟其自行脫落。息肉摘除後休息1h,如排便或直腸指檢無再出血則可令患兒返家。

三、鏡下摘除:

高位息肉可在乙狀結腸鏡檢或纖維結腸鏡檢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時,需考慮開腹切腸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

幼年息肉的護理

預後:

本病對小兒健康影響不大。多數病兒於10歲內息肉脫落自愈,一般不病變。

個別病兒因息肉脫落,可引起大量便血100~200ml,出血均可自停。

罕見發生休克而需緊急輸血治療者。

參看

關於「幼年息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