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學/蚊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寄生蟲學》 >> 昆蟲綱 >> 蚊
人體寄生蟲學

人體寄生蟲學目錄

蚊屬於雙翅目、蚊科(Culicidae),是一類最重要的醫學昆蟲。

蚊與其它雙翅目昆蟲在形態上的區別是:①喙細長,比頭部長好幾倍;②翅脈特殊,翅脈與翅緣有鱗片;③足細長,覆有鱗片。

蚊的分布很廣,凡有人類的地方几乎都有蚊類的活動。蚊的種類很多,迄今為止全世界已記錄蚊蟲共3亞科,38屬,3350多種和亞種。我國的蚊類目前也已發現17屬350種以上,其中按蚊庫蚊伊蚊3個屬的蚊種約佔半數以上。

形態與結構

1.成蟲外部形態 蚊是小型昆蟲,體長約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頭、胸、腹3部分(圖20-2)。

雌庫蚊模式圖


圖20-2 雌庫蚊模式圖

⑴頭部:似半球形,有腹眼和觸角各1對,喙1支。觸角(antenna)有15節:第一節稱柄節(scape),第二節稱梗節(torus),第三節以後各節均細長稱鞭節(flagellum)。各鞭節輪生一圈毛,雌蚊的輪毛短而稀,雄蚊的輪毛長而密。在雌蚊觸角上,除輪毛外,還有另一類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節上,這些短毛對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產生反應,對二氧化碳和濕度尤其敏感,起尋找吸血對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複眼。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後胸,每胸節有足1對,中胸有翅1對,後胸有1對平衡棒,中胸、後胸各有氣門1對。中胸特別發達,其背板幾乎佔據全胸背,由前而後依次為盾片小盾片及後背片。庫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葉狀,緣毛在凸葉上,按蚊的小盾片後緣呈弧形,緣毛分布均勻(圖20-3、4)。蚊翅窄長,膜質。翅脈簡單,縱脈(V)2.4.5各分兩支(圖20-2),其餘縱脈均不分支。翅脈上覆蓋鱗片,翅的後緣有較長的鱗片,稱翅繸。翅鱗可形成麻點、斑點或條紋,在按蚊的分類方面是一重要依據。蚊足細長。分別稱前足、中足和後足。足上常有鱗片形成的黑白斑點和環蚊,為蚊種分類特徵之一。

蚊的胸部(側面)


圖20-3 蚊的胸部(側面)

按蚊(上)和庫蚊、伊蚊(下)的小盾片


圖20-4 按蚊(上)和庫蚊、伊蚊(下)的小盾片

腹部:分11節,第一節不易查見。2~8節明顯可見,在其背面,有的蚊種具有由淡色鱗片組成的淡色橫帶、縱條或斑。最末3節變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須一對,雄蚊則為鉗狀的抱器,構造複雜,是鑒別蚊種的重要依據。

2.口器(喙)結構 蚊喙為刺吸式口器,是傳播病原體的重要構造。由上內唇上唇咽)、舌各1個,上、下顎各1對,共同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包藏在鞘狀下唇之內。上內唇細長,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舌位於上內唇之下,和上顎共同把開放的底面封閉起來,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條唾液管。上顎末端較寬如刀狀,其內側具細鋸齒,是蚊吸血時首先用以切割皮膚的工具。下顎末端較窄呈細刀狀,其末端具有粗鋸齒,是隨著皮膚切開以後,起鋸刺皮膚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鱗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為二片,稱唇瓣(labellae)。當雌蚊吸血時,針狀結構刺入皮膚,而唇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則向後彎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護與支持刺吸器的作用(圖20-5)。雄蚊的上、下顎退化或幾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膚,因而不適於吸血。在喙的兩旁有觸鬚(下顎須)1對,為下顎的附肢。按蚊雌、雄蚊的觸鬚與喙等長,但雄蚊觸鬚的末兩節膨大而向外彎曲;庫蚊伊蚊雌蚊的觸鬚比喙短,雄蚊的觸鬚則較緣長或等長(少數蚊種例外)。觸鬚是刺吸時的感覺器官。

雌蚊口器構造


圖20-5 雌蚊口器構造

3.內部構造 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環及生殖等系統。其中,與流行病學有關的主要為消化和生殖系統(圖20-6)。

成蚊內部解剖(雌)


圖20-6 成蚊內部解剖(雌)

(仿Marshall)

消化系統: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腸及肛門。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在胃內進行。

在前胸內有1對唾腺。每一唾腺分葉,每葉有一小唾腺管,最後匯合成總唾腺管,通入舌內。唾腺管能分泌和貯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種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壞吸入的紅細胞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壞的紅細胞凝集凝集素(agglutinin)。

⑵生殖系統:雄蚊有睾丸1對,自每一睾丸發出的輸精管在遠端膨大為儲精囊,兩者會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遠端為陰莖,陰莖兩側有抱器。

雌蚊有卵巢1對。再輸卵管在匯成總輸卵管前的膨大部稱壺腹。總輸卵管與陰道相連。在陰道無端有受精囊(按蚊1個,庫蚊和伊蚊3個)和1對副腺的開口。陰道則開口於第八、九腹節交界處的腹面。每個卵巢由幾十個至二百多個卵巢小管組成。每個卵巢小管包括3個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ollicle)。頂端的為增殖卵泡囊,中間為幼小卵泡囊,靠近輸卵管的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個發育成熟。當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後,幼小卵泡囊,又發育為成卵卵泡囊,每排出一次卵,順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個膨大部。

此外,呼吸系統中的微氣管在卵巢上的分布,捲成細密的絲狀,卵巢在妊娠後膨大,微氣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鑒別雌蚊是否經產。

生活史

蚊的發育為全變態,生活史分4個時期,即卵、幼蟲(子孓)、蛹和成蟲。前3個時期生活於水中,而成蟲生活於陸地上(圖20-7)。

三屬蚊生活史各期的主要鑒別


圖20-7 三屬蚊生活史各期的主要鑒別

1.卵 雌蚊產卵於積水中。蚊卵小,長不到1mm。按蚊卵呈舟形,兩側有浮囊,產出後浮在水面。庫蚊卵呈圓錐形,無浮囊,產出後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撖欖形,無浮囊,產出後單個沉在水底。蚊卵必須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經2~3天後幼蟲孵出。

2.幼蟲 初孵的幼蟲長約1.5mm,幼蟲共分齡。經3次蛻皮,成為第四齡幼蟲時,體長可較第一齡幼蟲增長8倍。幼蟲體分為頭、胸、腹3部(圖20-8),各部著生毛或毛叢。頭部有觸角、複眼、單眼各1對,口器為咀嚼式,兩側有細毛密集的口刷,迅速擺動以攝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節。腹部細長,可見分9節。前7節形狀相似,在第八節背面有氣孔器與氣門或細長的呼吸管。按蚊各腹節背面尚有背板和掌狀毛(棕狀毛),使之易於漂浮水面。第九節背面有尾鞍,末端有尾毛、尾刷和4個尾鰓。後者與調節滲透壓有關。幼蟲期的長短隨水溫與食物而異。在氣溫30℃和食物充足的條件下,約需5~8天,經4次蛻皮而化為蛹。

蚊幼蟲背面


圖20-8 蚊幼蟲背面

3.蛹 側面觀呈逗點狀,胸背兩側有1對呼吸管。蚊蛹不食能動,常停息在水面,若遇到驚擾時即潛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強,在無水情況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濕潤,仍能發育羽化為成蚊。夏季通常2~3,羽化時間在黃昏和清晨,白天也能進行。

4.成蚊羽化後不久,即行交配、吸血、產卵。自卵發育至成蚊所需時間取決於溫度、食物及環境諸因素,在適宜條件下約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三屬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鑒別見圖20-7,表20-2。

生態與生理

1.孳生習性 成蚊產卵的地點就是幼蟲的孳生地,蚊蟲孳生地的區別在調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義。各種蚊蟲對孳生環境有一定的選擇性,可分為五種類型:

表20-2 按蚊、庫蚊、伊蚊各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徵

屬特徵 按 蚊 庫 蚊 伊 蚊
外形 舟形,有浮囊 圓錐形,無浮囊 橄欖形,無浮囊
排列 分散,常排成圖案狀浮於水面 集成卵筏,浮於水面 分散,沉於水底
幼蟲 呼吸管 無,具氣門 長而細,有呼吸管毛多對 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對
掌狀毛
靜態 與水面平行 頭下垂,與水面呈角度 同庫蚊
呼吸管 粗而短,漏斗狀口闊,最深裂隙 細長,管狀,口小,無裂隙 長短不一,口斜向或三角形,無裂隙
成蚊 體色 大多灰褐色 大多棕褐色 黑色
觸鬚 雌、雄與喙等長,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狀 雌蚊甚短,短於喙之半,雄蚊則比喙長 雌蚊同庫蚊雄蚊與喙等長
多具黑白斑 多無黑白斑 無黑白斑
小盾片 後緣呈弧狀,緣毛分布均勻 呈三葉狀緣毛在凸葉上 同庫蚊
有無白環不定 多無白環 有白環
停息狀態 體與喙成一直線和停落面成一角度 體與喙有角度,體與停落面平行 同庫蚊

⑴稻田型:稻田型包括主要孳生在稻田、沼澤、蘆葦塘、池塘、溝渠、淺潭、草塘、清水坑等清潔靜水中生長的蚊類,我國瘧疾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以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主要媒介三帶喙庫蚊是這類型的代表。

⑵緩流型:緩流型主要包括孳生在清潔的小溪、灌溉溝渠、溪床、積水梯田、滲水坑等岸邊草叢緩流中的蚊類。我國南方山區瘧疾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為本型的代表。

⑶叢林型:叢林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叢林濃蔭下的山溪、蔽蔭的山澗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潔積水中的蚊類。我國海南省叢林及其山麓的瘧疾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

⑷污水型:污水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地面窪地積水、陰溝、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淺潭、清水糞缸、積肥坑、污水池,特別是污染積水中的蚊類。我國班氏絲蟲病主要媒介淡色庫蚊致倦庫蚊是本型的代表。騷擾阿蚊多孳生在積糞池、糞坑等也屬於這一類型。

⑸容器型:容器型蚊類包括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類。人工容器指缸、罐、壇、桶、盆、碗、瓶、盒以及其他人造的可以積水的器物,輪胎積水、石穴積水也可歸入這一類;植物容器指樹洞、竹筒、葉腋、椰子殼等可以積水的部分。我國登革熱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白紋伊蚊是本型的代表。

各型孳生地中幼蟲食物來源包括有機質、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浮游生物,甚或蚊的幼蟲等。幼蟲的生長發育還受以下因素的影響:①光照;②水溫:適宜發育溫度為10~35℃,最適宜溫度25~30℃;③水的流速:多喜靜水,少數在緩流中,但水流速最快不超過0.09m/s;④雨量:直接影響幼蟲孳生的範圍;⑤水中天敵:柳條魚、鯉魚、草魚等幾種淡水魚種、青蛙、龜、蜻蜓的幼蟲和狸藻等水中動物或植物均為幼蟲的天敵。

2.吸血習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可吸植物汁液以保持個體生存,但必須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卵巢才能發育,繁殖後代。雌蚊吸血行為一般有4個階段;①起飛:當環境內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時,通過觸角短毛上的化學感受器刺激蚊腦飛行命令中樞而起飛,這種飛行是無目的性的;②迂迴盤繞:由於在人體體表周圍有一層濕溫對流氣流層,蚊通過短毛上的濕度感受器發現這股氣流後,便很自然地飛向這種氣流,經過盤旋一直跟到該氣流的發源地──人或動物的皮膚;③降落:選擇薄嫩的、血管豐富的皮膚著落;④吸血:停隱後,口器刺入皮膚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吸血時間也多在其活動的時間,其最適溫度為20~35℃,相對濕度在50%以上。

吸血對象,隨蚊種而異。有的偏嗜人血,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紋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庫蚊、淡色庫蚊等;有的偏嗜家畜血,如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等。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動物的血,嗜吸動物血的也兼吸人血。但同一蚊種吸血習性也會發生變異,如微小按蚊在海南島主要吸人血,而在長江流域則偏嗜牛血

蚊的嗜血性對疾病的傳播與流行有著密切的關係。偏嗜人血的蚊,傳播人體疾病的機會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動物的血,故能傳播人獸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和黃熱病。蚊吸血習性是判斷蚊與疾病關係的一項重要內容。

3.棲息習性 雌蚊吸血後即尋找比較陰暗、潮濕、避風的場所棲息。室內多棲於蚊帳內、床下、屋角、門後、牆面及雜物上。室外多棲於草叢、各洞穴、樹下及人畜房附近的農作物中。棲性大致分為三類型:①家棲型:蚊吸飽血後仍停留室內,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飛離房舍,尋找產卵場所。如淡色庫蚊、嗜人按蚊。②半家棲型:吸血後稍在室內停留,然後飛出室外棲息。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③野棲型:自吸血至產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並非絕對,即使同一蚊種,因地區、季節或環境的不同,其棲性也會改變。如微小按蚊,雖為公認的家棲型的典型蚊種,但在台灣省和海南省,都曾發現該蚊可生活於無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區,而在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卻是半家棲的。掌握蚊的棲息,是制定滅蚊措施及考核滅蚊效果的依據。例如殺蟲劑滯留噴洒,對家棲型蚊種有效而對野棲型卻無效。

4.交配與產卵 蚊羽化後1~2天便可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交配是在群舞時進行的,群舞是幾個及至幾百、數千個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飛舞的一種性行為。少數雌蚊飛入舞群與雄蚊進行交配,然後離去。通常雌蚊交配一次就可接受夠用一生的精子,有的蚊一生要交配幾次。雌蚊交配後,多需吸血,卵巢發育,才能產卵。一般雌蚊均在傍晚或清晨到其孳生場所產卵。蚊一生中能產卵多次、產卵量因種而異,通常幾十個至幾百個不等。

5.活動時間與飛翔能力 蚊的活動與溫度、濕度、光照及風力等有關,一般都在清晨、黃昏或黑夜活動,但伊蚊多在白天活動。在我國偏嗜人血的按蚊活動高峰多在午夜前後。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華按蚊。

成蚊飛翔能力一般在幾十米到幾百米內活動,如淡色庫蚊、致倦庫蚊、騷擾阿蚊等;孳生於稻田、河溝離居民點較遠的蚊類如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其飛行距離一般都在0.5公里左右,很少超過數公里。在遇順風或中途無停留處的海峽、湖泊等強迫飛行的情況下,也可超過十餘公里,如刺擾伊蚊。但憑藉現代交通工具蚊蟲也可被動轉移至世界各地,並作為當地新的媒介傳播疾病的事實已有報告。

6.生殖營養周期和生理齡期 蚊每次從吸血到產卵的周期,稱為生殖營養周期(gonotrophic cycle)。周期分三個階段:①尋找宿主吸血;②胃血消化和卵巢發育;③尋找孳生地產卵。三個階段所需的時間主要決定於胃血消化和卵巢發育的速度,並受棲息場所內的溫度和濕度影響。正常情況下,兩次吸血的間隔時間與其卵巢周期發育相一致,約為2天。但也有個別蚊種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發育成熟。各蚊種一生中生殖營養周期各有不同,一般3-7次,也有少為一次至十餘次的。所謂生理齡期:即雌蚊進行生殖營養周期的次數。因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個膨大部,所以根據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數目多少,即可判斷雌蚊的生理齡期,生理齡期的次數越多,傳播疾病的機會也越多,故齡期的判斷在流行病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7.季節消長和越冬 蚊的季節消長和溫度、濕度和雨量等密切相關。我國氣候南北懸殊,各蚊種季節消長各異。即使在同一地區的不同蚊種,或不同地區的同一蚊種,也因蚊本身的習性和環境因素,特別是農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季節消長情況。如中華按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每年3月初出現第一代幼蟲,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達高峰,9月以後下降,但中華近在台灣省每年4月至9月間有兩個高峰。掌握各地區不同蚊種的季節消長情況,對蚊傳疾病流行病學及滅蚊工作的開展均有很大意義。

越冬(冬眠)是蚊對冬季氣候季節性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生理適應現象。蚊本身規律性生理狀態受到阻抑,進入休眠或滯育狀態。越冬時雌蚊則表現為不吸血,卵巢停止發育,脂肪體增大,隱匿於山洞、地窖、牆縫、暖房、地下室等陰暗、溫暖、潮濕、不大通風的地方;不食不動,新陳代謝到最低點;到次年春暖時,蚊始復甦,飛出吸血產卵。越冬機制複雜,但顯然受外界因素(溫度、光照)、內分泌調節以及種的遺傳性等綜合作用的影響。

蚊越冬隨種而異。伊蚊大多以卵越冬,如白紋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成蚊越冬的多為庫蚊,如淡色庫蚊、致倦庫蚊、三帶喙庫蚊等。中華按蚊也是以成蚊越冬。以幼蟲越冬的多見於清潔水中孳生的蚊種,如微小按蚊;騷擾阿蚊的幼蟲也能越冬。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年各月平均溫度均達10℃以上,適於蚊發育,則無越冬現象。

8.壽命 雄蚊壽命約1~3周,雌蚊壽命1~2月,越冬雌蚊的壽命長達數月。自然界中,蚊的壽命不易測定,常用方法有:

⑴成蚊平均壽命:用人工飼養方法觀察蚊蟲的平均存活天數,此法可用公式M=Σfd/N計算。M為平均壽命,f為每日蚊死亡只數,d為每日死蚊生存天數,N為觀察的蚊總數。

種群(平均)壽命:用公式1/(-1np)計算,1n為自然對數,p為每日存活率,而每日存活率p=M(1/x),式中M為經產蚊比率,x為生殖營養周期的天數。蚊蟲壽命越長,其體內病原體發育成熟的可能性越大。種群平均壽命及其經產率,常用作滯留噴洒、蚊帳浸藥等防制效果的考核指標之一。因而了解蚊蟲的壽命,對蚊媒病的流行學和防制均有一定意義。

我國主要傳病蚊種及其與疾病的關係

蚊蟲除直接叮刺吸血、騷擾睡眠外,更嚴重的是傳播多種疾病。我國的蚊傳病有瘧疾、淋巴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或登革出血熱)四類。蚊傳較重要的病毒病還有黃熱病及各種馬腦炎等,迄今我國雖無這些病,但其傳播媒介及氣候條件在我國都存在,故要提高警惕,加強檢疫防止病原輸入。

蚊傳的人體疾病都是生物性的,不論其病原體為原蟲、絲蟲或病毒都必須經過在媒介蚊體內經發育和增殖階段,才能傳到新的宿主。其主要的傳病蚊種都是經歷年來流行病學考核證實的一些常見蚊種。現介紹如下:

1.中華按蚊(Anophelessinensis) 成蟲灰褐色,觸鬚具4個白環,頂端2個寬,另2個窄;翅前緣具2個白斑,尖端白斑大,V5.2有一繸白斑;腹側膜上有T形暗斑;後足1~4跗節具窄端白環;卵的船面寬,約佔卵寬(包括浮器)1/3以上。(圖20-9)。中華按蚊分布全國(青海、西藏除外),是我國最常見的按蚊。幼蟲孳生於陽光充足、水溫較暖、面積較大的靜水中,如稻田、藕塘、灌溉溝等處。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多棲於牛房。是我國大部平原地區特別是水稻種植區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也是班氏絲蟲病的次要媒介。

2.嗜人按蚊(Anophelesanthropophagus) 成蚊與中華按蚊相似,但觸鬚較細,第4白環很窄或缺;翅前緣基部一致暗色,尖端白斑小,V5.2無翅繸白斑或偶有不明顯;腹側膜上無T形暗斑;後足同中華按蚊;卵的船面窄,約佔卵寬的1/10(圖20-9)。

中華按蚊與嗜人按蚊形態鑒別


圖20-9 中華按蚊與嗜人按蚊形態鑒別

國內分布於北緯34º以南,東經100º以東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包括河南、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省市。幼蟲孳生於多草、有遮蔭、水質清涼、面積較大的積水中,如有高棵稻遮蔭的稻田、溪溝、滲出水等處。嗜吸人血,多棲息於人房。是我國北緯34º以南最重要的瘧疾媒介,也是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3.微小按蚊(Anophelesminimus) 棕褐色小型蚊種。雌蚊觸鬚有3個白環,末端兩個白環等長並來一約等長的黑環;其它1個白環較窄,位於觸鬚後半部;上述的黑、白環也可有變化。喙暗綜色或在前段下面有一小淡黃斑,翅前緣具4個白斑;除縱脈6外,各縱脈(V)末端部都有飠卡白斑。各足跗節一致暗色(圖20-10)。我國的微小按蚊分布於北緯33º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區。孳生在清潔的緩流如山溪、灌溉溝、梯口等處。棲性與嗜血性可因地區而不同:海南的微小按蚊嗜吸人血,多棲息在人的住房;緯度越高,吸人血的越少,吸牛血的越多。長江流域的微小按蚊偏嗜牛血,多棲牛房。是我國南方山區、丘陵地區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

微小按蚊


圖20-10 微小按蚊(采王菊生)

4.大劣按蚊(Anophelesdirus) 中等大蚊種,體灰褐色。雌蚊觸鬚有4個白環,頂端白環最寬。翅前緣脈有6個白斑,第六縱脈有6個黑斑。各足股節脛節都有白斑,後足脛節和第一跗節關節處有一個明顯的寬白環(圖20-11)。大劣按蚊是熱帶叢林型按蚊,主要孳生於叢林邊緣蔭蔽的溪床積水、淺潭、小池等。為我國海南山林和山麓地區瘧疾重要媒介。

大劣按蚊


圖20-11 大劣按蚊(采王菊生)

5.淡色庫蚊(Culexpipiens pallens) 與致倦庫蚊(Cx.p.quinquefasciatus)是庫蚊屬尖音庫蚊復組(Culex pipienscomplex)的兩個亞種。該復組的成蚊共同特徵是:喙無白環;各足跗節無淡色環;腹部背面有基白帶,但淡色庫蚊基白帶下緣平整,而致倦庫蚊基白帶的下緣呈弧狀(半圓形)(圖20-12)。在我國,淡色庫蚊最南的分布是33º北緯,致倦庫蚊最北的分布是北緯33º(秦嶺以東)。這兩個亞種均孳生於污染不很嚴重的水中,如污水坑、污水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處,是我國班氏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6.三帶喙庫蚊(Culextritaeniorhynchus) 棕褐色小型蚊種。喙中段有一寬闊白環,觸鬚尖端為白色;各足跗節基部有一細窄的白環;腹節背面基部均有中間稍向下突出的淡黃色的狹帶(圖20-12)。主要孳生於稻田、藕塘、沼澤等處,如同中華按蚊。在我國,除新疆、西藏未發現外,遍布全國各地。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重要傳播媒介。

三種庫蚊的主要特徵鑒別


圖20-12 三種庫蚊的主要特徵鑒別

7.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 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斑紋。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自盾片前緣向後達盾片的2/3處。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幼蟲孳生於樹洞、竹筒、石窩、舊輪胎及住宅附近積有雨水的缸、缽及假山盆景中。在我國,分布廣泛北限是遼寧省。白紋伊蚊是我國登革熱的重要媒介,還能傳播乙型腦炎

防制

1.防蚊孳生 孳生地處理,改變孳生環境,使蚊不能孳生或減少孳生場所。

⑴稻田型孳生地的處理:對稻田可採用①間歇灌溉,使之「干乾濕濕」或濕潤灌溉(適於沙質土壤)藉以阻擾雌蚊產卵和幼蟲發育;②剷除岸邊雜草,不利於幼蟲孳生;③稻田養魚;④必須時投放Bti-14和Bs製劑。

對沼澤、池塘、蘆葦塘、溝渠、人工湖、水池、清水坑等大、中型靜水體可採用養魚,或投放Bti-14和Bs製劑。也可種植浮萍水葫蘆以減少幼蟲孳生。

⑵緩流型孳生地的處理:溝渠可設水閘,定期開放,加大流量,沖刷幼蟲。自然界小溪流,不易處理,可以從滅成蚊著手。

⑶叢林型孳生地的處理:開伐灌木叢。如海南叢林地已通過開發山林,清除村莊周圍灌木林,種植經濟作物,取得防制大劣按蚊的良好效果。但這類型孳生地處理較難,可用藥帳防蚊、滅蚊。

⑷污水型孳生地處理:

1)下水道、污水溝要疏通,比較理想的是生活污水要經過污水處理再排放到江、河、海。

2)陽溝改暗溝並封閉,污水井加蓋以防蚊飛入產卵。

3)對暫不能改造的污水池、坑、溝以及清水糞坑、積肥坑等可使用化學殺幼劑。

4)對城市的一般水池、蓄水池、消防池等可投入Bti-14及Bs製劑。

⑸容器型孳生地的處理:

1)搞好環境衛生:平窪填坑、堵塞樹洞、處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除廢棄器皿(如家前屋後的破缸、空瓶、瓦盆、罐頭盒、椰子殼等)。

2)加強輪胎堆放的管理:這些舊輪胎的積水,不僅是各種伊蚊的孳生場所,也是淡色庫蚊、致倦庫蚊的孳生地,在國外,它似是埃及伊蚊的重要孳生場所。必要時可使用化學殺幼劑。

3)對小型的水泥池、一般缸罐積水、荷花缸、盆景積水都可投放Bti-14或Bs製劑或養魚等。

2.滅蚊幼蟲

⑴藥物殺幼蟲:常用殺幼劑和劑量:

1)雙硫磷:50%乳劑配或1‰溶液噴洒,濃度為1ppm,滯效可達14天。

2)倍硫磷:50%乳劑,劑量為7.5~14.9g/99.18m²;2%粉劑,4~7g/99.18m²,滯效達15天。

3)毒死蜱:乳劑或40%顆粒劑,劑量為37.5g/99.18m²,滯效達30天。

4)殺螟松:可用98%原油0.1~0.2ml,封裝在高壓低密度聚乙烯製成的小口袋(2×3cm²)內,放置小型水體及廢輪胎內,可防止白紋伊蚊孳生達數月至半年之久。

5)辛硫磷:50%乳劑,一般使用劑量為2~10ppm。

⑵生物殺幼蟲:

1)魚類:一般的水溝、水池、河溪可放養柳條魚;荷花缸、太平缸及賓館公園內的小型水池可放養金魚或其它觀賞性魚;對飲用水缸可放養塘角魚、尼羅非魚、中華鬥魚等;稻田內可放養鯉魚;非洲鯽魚;灌溉溝內放養草魚等。

2)生物殺蟲劑:國內外目前主要為Bti-14或Bs製劑,國內產品使用濃度為2~2.7ppm和3.5ppm,對我國常見主要傳病蚊種都有較好的效果,一般為7~10天投藥一次,持續一周以上。但對埃及伊蚊Bti-14菌液130~180ITU/mg使用的濃度為10ppm,每7~10天投藥一次。而Bs製劑不適用於殺滅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幼蟲。最近一些滅蚊工作者試用Bti-14和Bs-101:2配比混合使用,其效果比單用Bti-14或Bs-10製劑好。

3.來成蚊

⑴室內速殺:用噴霧器、氣霧罐把殺蟲劑噴洒在空間,如室內或蚊蟲棲息場所。通常都採用復配合劑,如0.4%二氯苯醚菊酯(3g)和胺菊酯(1g)或0.2%苄呋菊酯(0.2g)和胺菊脂(1.8g)。也採用擬除蟲菊酯類和價廉的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的復配,如果加入某些增效劑(八氯二丙醚),效果更顯著。

氣霧罐的配方通常包括:擊倒劑,如胺菊酯(0.15%~0.20%);致死劑,如二氯苯醚菊酯(0.15%)、溴氰菊酯(0.05%);另外再加入增效劑(如增效胺)、香精、去臭煤油拋射劑(異丁烷等)而組成。

⑵室內滯留噴洒滅蚊:多用於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瘧疾的主要措施之一,對家棲蚊類有明顯效果。可用50%DDT(2g/m²)膠懸劑滯留噴洒,如當地蚊蟲對DDT已產生抗性,則可考慮選用馬拉硫磷(2g/m²)或甲嘧硫磷(2g/m²)。可濕性粉劑配製水懸劑適於噴洒吸水性強的泥牆、磚牆,乳劑適用於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牆面。

近幾年來,採用擬除蟲菊酯處理居民蚊帳,來代替DDT室內滯留噴洒,已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對有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及大劣按蚊分布區域內的使用效果更是顯而易見,因為這些蚊種的孳生地較難處理。同樣,稻田滅蚊也是一難題,為了防制稻田型的蚊蟲,採用藥帳同時對廄舍進行殺蟲劑室內滯留噴洒,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⑶蚊香的使用:包括普通蚊香和電力蚊香(又分固體和液體),是用於室內驅趕以至擊倒蚊蟲,可作輔助防蚊滅蚊作用。其成分我國主要採用強力畢那命(左旋丙烯菊酯)和益必添(SR-生物丙烯菊酯)組成。

⑷對城市的下水道、小型防空洞可使用敵百蟲煙劑或敵敵畏煙劑殺滅越冬的淡色庫蚊或致倦庫蚊。

⑸畜體噴洒滅蚊:每年早春期間,用0.1%敵百蟲、0.5%馬拉硫磷、殺螟松等乳劑噴洒或塗刷畜體,每頭牛的劑量為200~500ml,持效5~7天。

⑹室外滅蚊:這一般用於某些蚊媒病,如登革熱或乙型腦炎流行時,進行區域性或病家室內外及其周圍噴殺媒介伊蚊。採用超低容量噴洒法滅蚊,在居民點一般用辛硫磷及馬拉硫磷合劑(90%原油1:1)66ml/99.18m²,在村莊周圍可用50%馬拉硫磷乳油13.4ml/99.18m²。

4.蚊蟲防制的效果考核 蚊蟲防制的效果,必須根據昆蟲學指標進行考核。常用的指標為:①實驗區與對照區的季節消長曲線的比較;②相對密度指數(relative population index);③經產蚊比率。

5.媒介能量 媒介能量是衡量媒介的傳播能力,評價滅蚊措施的效果,以及控制或消滅瘧疾後預測重新發生傳播的勢等方面的重要指標。

媒介能量(vectorial capacity),通常用數學模型表達。例如瘧疾的媒介(按蚊)能量的數學模型,也就是綜合各種因素,估計由一個原發性病例每一天通過某種按蚊媒介所能傳播的新病例數。

媒介能量=叮人率(ma)×預期傳染性壽命(pn/-1np)×叮人習性(a)=ma2pn/-1np

m=密度 a=叮人習性(叮人機率) p=每天存活率 n=孢子增殖的天數1n=自然對數

叮人率是每晚每人受某種按蚊叮刺的平均數。它反映按蚊與人的關係的密切程度,同時也反映該種按蚊的種群數量的大小。預期傳染性壽命是該種按蚊能活到具有感染性子孢子時的平均壽命。它反映媒介的壽命與病原體外潛伏期的關係。叮人習性是每天每隻按蚊的叮人的機率。它反映按蚊的嗜吸人血的程度。

判定傳播媒介防制措施是否有效,除昆蟲學的指標證明防制有效外,還要有流行學的指標證明傳播途徑已經阻斷。

參看

32 昆蟲綱 |  32
關於「寄生蟲學/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