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學/白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寄生蟲學》 >> 昆蟲綱 >> 白蛉
人體寄生蟲學

人體寄生蟲學目錄

白蛉屬雙翅目毛蛉科白蛉亞科(Phlebotominae),是一類體小多毛的吸血昆蟲,全世界已知500多種,我國已報告近40種。

形態

成蟲體長1.5~4mm,呈灰黃色,全身密被細毛(圖20-18)。

白蛉生活史


圖20-18 白蛉生活史

頭部球形。複眼大而黑。觸角細長,分為16節。觸鬚分5節,向下後方彎曲。口器為刺吸式,喙約與頭等長,基本構造與蚊同。喙內的食道向後延至頭內為口腔及咽,口腔形似燒瓶,其內大多有口甲和色板;咽似舌狀,內有咽甲(圖20-19)。口甲、色板和咽甲的形態是白蛉分類的重要依據。胸背隆起呈駝背狀。翅狹長,末端尖,上有許多長毛。停息時兩翅向背面豎立,與軀體約呈45º角。足細長,多毛。腹部分為10節,第1~6腹節背面長有長毛,第1節的長毛豎立,第2~6節的長毛在不同蛉種或豎立或平臥或兩者交雜,據此常將白蛉分為豎立毛、平臥毛與交雜毛3類。腹部最後兩節特化為外生殖器。雄外生殖器與雌受精囊的形態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白蛉口腔和咽


圖20-19 白蛉口腔和咽

生活史

白蛉為全變態昆蟲。生活史中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圖20-18)。

1.卵 近橢圓形,大小為0.38×0.12mm,灰白色。可見於地面泥土裡以及牆縫、洞穴內。在適宜條件下,6~12天孵化。

2.幼蟲 小毛蟲狀,白色。分為4齡。一齡幼蟲長1.0~1.5mm,四齡幼蟲約3mm。幼蟲尾端具尾鬃,一齡幼蟲只有1對,二至四齡幼蟲有2對。幼蟲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 體外無繭,尾端連附有四齡幼蟲蛻下的皮,淡黃色,長約4mm。蛹不食不動,6~10天後羽化為成蟲。

4.成蟲 羽化後1~2天內即可交配。雌蛉一生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進行,可產卵多次。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與溫度、濕度及食物有關。21~28℃是白蛉發育的最適溫度,從卵至成蟲約需6~8周。雄蛉交配後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

生態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蟲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約10~12cm處為多見。凡隱蔽、溫濕度適宜、土質疏鬆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如人房、畜舍、廁所、窯洞、牆縫等處,均適於白蛉幼蟲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時後吸血,多在黃昏與黎明前進行。各蛉種吸血對象可有差別。通常豎立毛類蛉種嗜吸人及哺乳動物血;平臥毛類蛉種嗜吸鳥類、爬行類與兩棲類動物血。

3.棲息與活動 成蟲通常棲息於室內外陰暗、無風的場所,如屋角、牆縫、畜舍、地窯、窯洞、橋洞等處。同一蛉種可因環境不同而表現不同的棲息性,如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平原地區為家棲型,棲息於人房、畜舍內;在西北高原為野棲型,多見於各種洞穴內。白蛉的活動能力較弱,其活動範圍較小,一般在30m內。

4.季節消長與越冬 白蛉的季節分布與當地的溫度變化有關。通常一年白蛉出現約3~5個月。如在北方,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始見於5月中、下旬,6月中旬達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數蛉種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蟲潛藏於10cm以內的地表淺土內越冬。

我國主要蛉種

1.中華白蛉指名亞種(Phlebotomuschinensis chinensis) 成蟲體長約3.0~3.5mm,淡黃色,豎立毛類。口甲不發達,無色板。咽甲的前、中部有眾多尖齒,基部有若干橫脊。受精囊紡錘狀,分節,但不完全;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2.5倍。雄蛉上抱器第2節有長毫5根,2根位於頂端,3根位於近中部,生殖絲長度約為注精器的5倍。

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我國分布廣泛於北緯18~42º,東經102~124º地區,是黑熱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2.中華白蛉長管亞種(P.c.longiductus) 形擬指名亞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於該亞種的受精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5.8倍;生殖絲長度約為注精器的10.6倍。國外分布廣泛,國內僅限於新疆。

疾病的關係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傳播多種疾病。在我國僅傳播黑熱病。

1.利什曼病

⑴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蟲。該病分布廣泛。在我國廣大流行區的主要媒介為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僅新疆為中華白蛉長管亞種、碩大白蛉吳氏亞種(P.major wui)和亞歷山大白蛉(P.alexandri)。內蒙古和甘肅部分地區為碩大白蛉吳氏亞種。近年來發現在我國川北和隴南山區存在以中華白蛉為主要媒介的黑熱病自然疫源地

東方癤:又稱皮膚利什曼病,病原是熱帶利什曼原蟲。該病主要分布於地中海、中東及印度等地。

皮膚粘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蟲。該病分布於南美洲。

2.白蛉熱:病原為病毒,其可經白蛉卵傳至後代。該病流行於地中海地區至印度一帶。

3.巴爾通病(Bartonellosis)病原為桿菌狀巴爾通氏體,分布於拉丁美洲。

防制

根據我國防制中華白蛉的經驗,因白蛉活動範圍小,飛行力弱,採用以藥物殺滅成蛉為主;結合環境治理和做好個人防護的綜合防制措施可收到明顯效果。

1.藥劑殺滅成蛉 在白蛉高峰季節之前,使用二二三、馬拉硫磷、殺螟松進行室內滯留噴洒,或用敵敵畏熏殺。

2.環境治理 整頓人房、畜舍及禽圈衛生,使其保持清潔乾燥,並清除周圍環境內的垃圾,清除幼蟲孳生地。

3.個人防護 使用蚊帳,安裝紗門紗窗,塗擦驅避劑或用艾蒿煙熏。

參看

32  |  32
關於「寄生蟲學/白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