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雜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 雜診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編者按:自篇首至「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見《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自「診血脈者,多赤多熱」至「手足溫,易已也」,見《靈樞.論病診尺第七十四》。「黃帝問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脈也。」一段,見《素問.腹中論篇第四十》。自「帝曰:診得心脈而急」至「病之變化,不可勝數」,見《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自「黃帝曰;有病厥者」至「故腎為腰痛。黃帝曰:善。」見《素問.病能論篇第四十六》。自「厥陰有餘病陰痹」至末,見《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黃帝問岐伯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

診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須旦以診色脈。肺氣行至手太陰十二經絡,所有善惡之氣皆集寸口,故曰未動;未入諸陽脈中,故曰未散,此為一也。

編者按:「黃帝問岐伯曰」《素問》作「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

飲食未進,

進飲食已,其氣即行,善惡散而難知,故曰未進食,此為二也。

編者按:注「未進食」,據經文應作「食未進」。

經脈未盛,

未進飲食,故十二經氣未盛,此為三也。

絡脈調均,

以經未盛,大絡亦未盛,故絡脈調均,此為四也。

編者按:「均」《素問》作「勻」。注「四」後原衍「之」字,已刪①。

①仁和寺本衍「之」字處甚多,均徑刪之,不再加校注。

氣血未亂,故乃可診。

衛氣營血相參以行其道,故名為亂。今並未行,即氣血未亂,此為五也。平旦有斯五義,故取平旦察色診脈,易知善惡也。

有過之脈,切脈動靜,

營衛將諸脈,善惡行手太陰,過寸口,時以手切按其脈動靜,即知其善惡也。

而視精明,察五色,

視其面部及明堂臟腑分肉精明,天惡五色之別。

編者按:注「天」、「五」二字,仁和寺本殘缺不完,據盛文堂本加,此句疑有誤,待考。

五臟有輸余不足,五腑強弱,形之盛衰,

五腑,謂頭、背、腰、膝、髓五腑者也。以此切脈察色,視知五臟氣之虛實,五腑氣之強弱,及身形盛衰之也。

編者按:「輸」字《素問》無,疑衍。五腑《素問》作六腑

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以此平旦切脈察色,知臟腑形氣參伍商量,以決人之死生之分也。

夫脈者,血之府

以下切脈也。谷入於胃,化而為血,行於經脈,以奉生身,故經脈以為血之腑之也。

編者按:《素問》「府」之後有「也」字。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寸口之中,滿九分者為長,八分、七分為短也。

數則為煩心,

動疾曰數。

編者按:「為」字《素問》無。

大則病進,

洪盛曰大。

上盛則氣高,

人迎脈不時盛。

下盛則氣脹

寸口脈不盛,氣脹充也。

代則氣衰,

久而一至為代。

滑則氣少,

脈滑利,故氣少。

編者按:「滑」《素問》作「細」。

澀則心痛

脈之動難,為澀也。

渾渾單至如湧泉,病進,

如湧泉,上沖入手也。

編者按:「單」《素問》作「革」。

而絕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

弊弊綽綽,未詳。脈來卒去,比之弦斷,此為死候。有本「絕」為「化之」也。

編者按:「而絕弊弊綽綽」《素問》作「而色弊,綿綿」;「者」字《素問》無。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次察色者也。五行之氣變為精華之色,各見於面及明堂部內。明堂,鼻之也。

編者按:注「鼻之」,疑為「鼻上」之誤。

赤欲如以帛裹朱,不欲如赭也;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也;[一曰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①]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也;[一曰如地蒼②。]青欲如青璧之澤,不欲如藍青也。

赭,赤土也。堊,白土,阿洛反。

編者按:此節五「也」字,《素問》均無;「以帛」作「白帛」;「白璧之澤」作「鵝羽」;「堊」作「鹽」;「青欲如青璧之澤,不欲如藍青也」作「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此條在「黃欲如」條之後。「如炭也」作「地蒼」。「藍青也」作「藍」,「青欲如」兩句在「不欲如鹽」之後。

①此段中兩處「[]」為本書編者所加。其中文字似原書抄校者所加,與今本《素問》正同。

②「蒼」字原脫,今據《素問》補。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

精明五色,微闇象見者,名曰色夭,壽命不久也。

編者按:《素問》「久」字後有「也」字。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是精則衰矣。

萬物精明,則黑白辨矣。若不精明,則黑白不分,是夭色也。

編者按:「是精則」《素問》作「如是則精」。

五臟者,中之腑也。中盛滿,氣傷恐,音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聽聲者也。六腑貯於水谷,以為外腑;五臟藏於精神,故為中腑。五臟之氣有餘盛滿,將有驚恐。有傷者,乃是中氣得濕,上沖胸嗌,故使聲重如室中言也。

編者按:「中之腑也」《素問》作「中之守也」;「中盛滿」作「中盛臟滿」;「氣傷恐」作「氣勝傷恐者」。「音」字《素問》無。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言聲微小,又不用言者,當是有所奪氣,氣少故爾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是其陽明之氣熱盛為病心亂,故其身不知所為,其言不識善惡,以其五神失守故也。

倉廩所藏,是門戶不惡也;

脾胃之氣失守,則倉廩不藏,以其咽口門戶不自要約,遂食於身不便之物也。

編者按:「所藏」《素問》作「不藏者」;「惡」作「要」,考楊氏注文,亦當作「要」。

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小便也。人之小便不能自禁者,以浘胞不能藏約,故遺尿不止也。

編者按:「止」後,《素問》有「者」字。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如前之病,神明不亂,得守者生;其神明亂,失守者,死也之。

夫五臟,身之強也。

五臟藏神,臟神為身主,故是身之強也。

編者按:「臟」後,《素問》有「者」字。

頭者,精明之府也,頭憊視深,精將奪矣。

頭為一身之天,天有日月,人之頭有二目,五臟之精皆成於目,故人之頭為精明腑,所以精明將奪,力極頭傾視深,力意視也。憊,蒲介反。

編者按:「也」字,《素問》無。「憊」,《素問》作傾,據楊注,亦當為「傾」。

背者,胸之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

心肺二輸在上,當背太陽,故背為胸府。背曲肩隨而乘胸臆,將壞也之。

編者按:「胸」字後,《素問》有「中」字。

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腎在腰脊之中,故腰不隨,腎將憊矣。憊,病也。

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則僂跗,筋將憊矣。

身之大筋,聚結於膝,膝之屈伸不能,行則曲腰身跗,皆是膝筋急緩,故知筋將病也。

編者按:「跗」《素問》作「附」。

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則振掉標,骨將憊。

髓為骨液,髓高則脛疼不能久立,行則掉標戰動,即知骨將病矣。

編者按:「髓者,骨之腑」《素問》作「骨者,髓之腑」,當以《素問》為正。「標」字《素問》無,當作衍文。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攝養前之五腑,得身強者為生,失者為死也。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上黃帝將問自說其義周備,故岐伯言強之得失,所以人雖失強,反於四時,得有餘者,則五臟精勝為生;人之失強,得不足者,則五臟消損為死。

應大過,不足為精,有餘為消。

寸口、人迎相過一倍以上,為應大過也。大過得氣不足,則五臟精勝,氣過有餘則熱,故五臟消損之也。

編者按:此段《素問》作「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人迎寸口四倍以上,曰陰陽不相應,不相應者,陽氣外格,陰氣內關之病也。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寒熱也。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

血脈者,絡脈也。癉,音丹,內黃病也。

編者按:「多痛」,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作「痛多」,今據《靈樞》改。「皆見」後《靈樞》有「者」字。「寒熱也」,「也」字《靈樞》無。「黃癉」《靈樞》作「黃疸也」。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

足太陽經從目內眥上額,故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者,太陽之絡令人目痛,當療太陽。

從下上者,陽明病

手足陽明之經並從鼻至目內眥,故有赤脈從下上者,陽明之絡令目有痛,當療陽明之也。

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手足少陽經皆從目外來去於目兌眥,走於目內,故有赤脈從外入目者,少陽之絡令目有痛,當療少陽。

診寒熱,赤脈從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赤脈從上下者,太陽之絡也。太陽絡脈從上下至瞳子三脈,一時至者,至三年死,乃至唯見一脈至,一年死者。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之氣最大,故獨見者至一年死。二陽者,陽明也,至陽明有二絡見,其氣不大,故二年死。一陽者,少陽也,至少陽有三絡見,其陽氣少,故得三年死也。

編者按:「從上下」,《靈樞》無「從」字。

齲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手陽明脈從左右手指上行,入下齒中,上至於鼻;足陽明脈從鼻下行,入上齒中,下

至左右足指。手足二陽明脈有病,經所部過時獨熱者,二脈一箱獨偏熱也。手足陽明獨熱,在左箱者,即左箱熱也;獨熱在右箱者,即右箱熱也;得手陽明脈熱,即知下齒齲也。足陽明左右得熱,准手陽明可知,然得足陽明熱即知上齒齲也。獨熱在頭、在左為上;在足、在右為下。准手則足之左右可知。齲者,上下牙齒腫痛,或出膿血,此皆因熱風氣所致,故得熱為候也。處此正經兩箱俱診陽明,即太陰兩手俱有,如何脾肺獨出於右?理必不然也。

編者按:「陽明之脈來」《靈樞》作「陽之來」。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腎主於血,腎腑足太陽脈上頭以榮頭毛,嬰兒血衰將死,故頭毛逆上也。

耳間青脈起者瘛痛,

耳間青脈,足少陽膽脈也。嬰兒無病則絡陷,有病則起。起者,瘛痛之候也。

編者按:「瘛」《靈樞》作「掣」。

大便赤青辨食泄小者,手足寒,難已;飡泄,脈小,手足溫,易已也。

嬰兒大便所出青赤辨異者,名曰飡泄。飡①,音孫。脈小手足冷者,飡泄難已;脈小為順,手足溫,陽氣榮四末,故易已也。

編者按:「赤青辨食泄小者」《靈樞》作「赤瓣飧泄脈小者」。「食」字,據楊注當為「飡」之誤。

①「飡」字音「餐」,楊注「音孫」,當為「飧」字傳寫之誤。

黃帝問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脈也。

以子在身,故雖病,其病之氣不至於脈,故無邪脈也。

編者按:「黃帝問曰」《素問》作「帝曰:善」。「毋」《素問》作「無」,盛文堂本亦作「無」。

黃帝問岐伯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答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曰:何以言之?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黃帝曰:善。

診得心脈,心為陽也,急為寒也,寒氣在心太陽小腸,故少腹有形。形,疝積者也。

編者按:「黃帝問岐伯曰」《素問》作「帝曰」。前「當有形」之後,《素問》有「也」字。「答曰」作「岐伯曰」;「何」字前一「曰」字作「帝曰」;「心」字前一「曰」作「岐伯曰」。「故曰少腹當有形」後,《素問》有「也」字。「黃帝曰:善」四字,《素問》無。

黃帝曰:診得胃脈,疝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胃脈軟弱為平,今得胃氣實脈,即知胃中脹滿。若得胃氣虛脈,即知泄利胃虛,故脈虛也。

編者按:「疝」《素問》作「病」,據文義,當作「病」字。

曰:病成而變,何如?

人病成極,變為他病,未知變作何病之也。

編者按:「何如」《素問》作「何謂」。

曰:風成為寒熱,

風病在中成極,變為諸寒熱病也。

癉成為消中,

癉,脾胃熱也。脾胃內熱,日久變為消中。消中,湯飲內消病也。

厥成為癲疾,

陽明熱厥成極,上實下虛,變為癲疾也。

編者按:「癲」《素問》作「巔」。

久風為飡泄,

春傷於風,在腸胃之間,日久變為泄利之病。

編者按:「飡」《素問》作「飧」。

賊風成為癘,

賊風入腠,不泄成極,變為癘,亦之謂大疾,眉落鼻柱等壞之也。

編者按:「之謂」,疑倒。

編者按:「賊」《素問》作「脈」。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夫病變為他疾,有斯五種,若隨心隨物,曼衍多端,不可勝數。但可以智量處,調之取中,縱醫方千卷,未足以為當之也。

黃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左脈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

厥,寒厥也。左手不得沉緊,得浮遲,故曰不然也。冬,陰也。右手亦陰也。沉緊亦陰也。冬時右手得沉緊之脈,固當順四時也。

編者按:「右脈沉」之後,《素問》有「而緊」二字;「左脈不然」作「左脈浮而遲不然」;

左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診在腎,頗在肺,當腰痛。

左,陽也。浮,肺脈也。冬時得左手肺脈,虛邪來乘,故腎病腰痛,頗在於肺,此即是左手有肺脈之也。

編者按:「左浮」《素問》作「左脈浮」;「診」字《素問》無;「在肺」前有「關」字;「痛」後有「也」字。

曰:何以言之?曰:少陰脈貫腎上胃肓,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黃帝曰:善。

腎脈足少陰從腎上膈入肺中,故冬時左手得肺脈,腎為腰痛也。

編者按:「上胃肓」《素問》無;「腰痛」後有「之病也」三字。

厥陰有餘病陰痹,

足厥陰,肝脈也。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脈氣有餘者,是其陰氣盛,故為陰痹者,謂陰器中寒而痛。

不足病生熱痹,

厥陰脈氣虛者,少陽來乘陰器,中熱而痛也。痹,痛之也。

滑則狐疝風,

厥陰脈氣滑者,陽氣盛,微熱,以其氣盛微熱,乘陰,故為狐疝風也。風,氣也。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曰狐疝。一曰孤疝,謂三焦孤腑為疝,故曰孤疝也。

編者按:「則」字後《素問》有「病」字。

澀則病少腹積厥氣也。

澀,多血少氣,微寒。以其厥陰多血少氣,在寒,故少腹中血積,厥氣也。

編者按:「積厥氣也」《素問》作「積氣」二字。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

少陰,足少陰腎脈也。從足湧泉上貫肝,入歸中。肺主皮毛,故少陰陰氣有餘,病於皮痹。又病在皮中,隱軫皮起,風疾也。

不足病腎痹,

少陰之肺虛,受寒濕之氣入腎,故為腎痹也。

編者按:「腎」,《素問》作「肺」。

滑則病腎風疝,

少陰氣虛,太陽氣乘,微熱,故為腎風疝痛也。

編者按:「腎」《素問》作「肺」。

澀則病積溲血。

氣少微寒,為血多,為血積,盛而浘血。

太陰有餘則病肉痹,寒中,

足太陰,脾脈也,主肉,故太陰盛,以為肉痹寒中也。

編者按:「則」字,《素問》無。

不足病脾痹,

太陰不足,即脾虛受邪,故為脾痹也。

滑則病脾風疝,

得足太陰脈滑,則是脾虛,陽明氣乘,故脾病風疝之也。

澀則病積,心腹時脹滿。

得太陰脈澀,即少氣微寒多血,故為血積;太陰脈注心中,心腹時脹滿也。

編者按:「脹」字,《素問》無。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

胃足陽明脈正別上至脾,入腹里屬胃,散而之脾,上通於心,故陽明有餘不足,心有病也。心主於脈,是以陽明有餘為脈痹,身時之熱者也。

不足病心痹

陽明氣虛不足,太陰乘,故為心痹。

滑則病心風疝,

陽明氣盛微熱,故心病風疝也。

澀則病積時善驚。

陽明氣虛陰乘,微寒血多為積,積氣時上衝心,故喜驚之也。

太陰有餘病骨痹身重,

足太陽,膀胱脈也。足太陽脈氣有餘,盛乘於少陰,少陰主骨,今少陰病,名曰骨痹,寒濕在骨,故身重之也。

編者按:「太陰」,據楊注應作「太陰」。

不足病腎痹,

太陽虛而不足,則少陰腎氣使盛,故為腎痹。

滑則病腎風疝,

太陽脈滑,則陽盛微熱乘腎,腎病風疝之。

澀則病積善時癲疾。

診得太陽脈澀,則少氣微寒多血,下為血積也。善積氣,時上沖頭,則為癲疾之也。

編者按:「癲疾」《素問》作「巔疾」。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

足少陽,膽脈也。肝主筋也,足少陽盛陰病,故為筋痹。肝病,脅滿也。

不足病肝痹,

陽虛陰盛,故為肝痹也。

滑則病肝風疝,

得少陽滑者,則少陽氣盛,微熱乘肝,故肝病風疝也。

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得少陽脈澀,少陽氣少,微寒多血,為積也。足少陽脈起目兌眥,故脈寒筋急目痛也。

32 虛實脈診 | 脈論 32
關於「太素/雜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