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虛實脈診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 虛實脈診 |
黃帝內經太素 |
|
編者按:自篇首至「則實可活。此其候也」,見《素問.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自「黃帝問岐伯曰:願聞虛實之要」至「入虛者,左手閉也」,見《素問.刺志論篇第五十三》。自「黃帝問曰:何謂虛實」至末,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人之所病,五實具有者,不泄當死;所病五虛具有者,不下食當死也。
編者按:《素問》無「問於岐伯」四字。
黃帝曰:何謂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其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悗瞀,此謂五實。
人迎、脈口脈大洪盛,一實也;皮膚溫熱,陽盛,二實也;心腹脹滿,三實也;大小便不通,四實也;悶瞀不醒,五實也。悗,音悶;瞀,木候反,低目也。
編者按:「黃帝曰」《素問》作「帝曰」,下同,不再舉。《素問》無「其」字。
脈細,皮寒,氣少,泄注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人迎、脈口脈小細,一虛也;皮膚寒冷陽虛,二虛也;心腹少氣,三虛也;大小便利,四虛也;飲食不下,五虛也。
編者按:注「脈小」盛文堂本作「脈少」。「五虛也」,仁和寺本無「也」字。
編者按:「注」《素問》無。
黃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漿是谷液,為粥止利,具有五虛,粥得入胃,即虛者可生也。
身汗得後利,則實可活。此其候也。
服藥發汗,或利得通,則實者可活也。
編者按:「則實可活」《素問》作「則實者活」。
黃帝問岐伯曰:願聞虛實之要。
虛實是死生之本,故為要也。
編者按:岐伯二字,《素問》無。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氣,謂衛氣也;形,身也。
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食多入胃,曰谷盛也。胃氣多,曰氣盛也。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黃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
衛氣虛者,陰乘必身冷。今氣虛,其身更熱,故為逆也。
編者按:「此謂反」《素問》「反」後有「也」字。注「逆」字,仁和寺本空一格,盛文堂本作「逆」,據經文,當作「反」。
谷入氣少,此謂反;谷不入氣多,此謂反;
食多入胃者,胃氣還多;食不入胃,胃氣還少,此為順也。食多入胃,胃氣反少;食不入胃,胃氣反多,此為逆也。
編者按:「谷入氣少」,《素問》、《甲乙經》作「谷入多而氣少」。二「反」字後,《素問》均有「也」字。「谷不入」三字後,《素問》、《甲乙經》有「而」字。二「此謂反」,《甲乙經》均作「曰反」。
脈盛血少,此謂反;脈少血多,此謂反。
寸口、人迎脈盛,經絡血盛;寸口、人迎脈少,經絡血少,此為順也。寸口、人迎脈盛,而血反少;寸口、人迎脈少,而經絡血多,此為逆也。
編者按:二「反」字之後,《素問》均有「也字」。
衛氣盛者,其身當熱,今反身冷,此以傷寒所致也。衛氣虛者,其身當冷,今反熱者,此以傷熱所致也。
編者按:二「者」字,《素問》無;「病」字,《素問》無。
谷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居濕下也。
多食當噫,胃氣多也,而反少者,此為脫血虛劣,安臥處濕,濕傷脾氣,故少氣也。
編者按:「谷多」《素問》作「谷入多」。
谷入少,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食少當胃氣少也,而反多者,因胃及肺受於邪氣,以為呼吸,故氣多也。
編者按:「少」字後《素問》有「而」字。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寸口、人迎脈小,經絡之血當少,今反多者,因傷熱飲,故經絡血盛也。
編者按:「小」,仁和寺本作「少」。
編者按:「小」《甲乙經》作「少」。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寸口、人迎脈大,經脈之血應多,今反少者,因脈有邪氣,漿水之液不得入脈,故血少也。
編者按:「此之謂也」,《甲乙經》作「此謂反也」。
夫實者,氣入也;夫虛者,氣出也。
以下方刺之法,邪氣入中為實也,正氣出中為虛也。
編者按:注「正氣出中」,「中」字仁和寺本殘,玩其所余,非「中」字,待考。
編者按:「夫虛者」,《素問》無「夫」字。
地實者,熱也。地虛者,寒也。
地者,行於補瀉病之處者也。以手捫循,其地熱者,所病即實,可行瀉也;其地冷者,所病即虛,宜行補也。
編者按:兩「地」字,《素問》作「氣」。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
左手以針刺入於實,行其瀉已,可徐出針,用左手開其針空,令氣得出,以為瀉也。
編者按:「空」字後,《素問》有「也」字。《甲乙經》「空」作「孔」。
入虛者,左手閉也。
右手刺入於虛,行其補已,可疾出針,用左手閉其針空,使氣不出,以為補也。
編者按:「左手閉也」,《素問》作「左手閉針空也」,《甲乙經》作「左手閉針孔也」。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編者按:「答曰」《素問》作「對曰」。
何謂重實?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傷寒熱病,大熱曰實。經絡盛滿,故曰重實也。
編者按:「何」字前,《素問》有「帝曰」二字,下同,不再舉;「曰」字前,有「岐伯」二字。「言」《甲乙經》作「內」。又,何謂重實前,《素問》有「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臟皆如此。」三十六字。
問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答曰:經絡皆實,是絡急而尺緩也,皆當俱治之,故曰滑則順,澀則逆。
脈,寸口陽也,尺脈陰也。脈急寒多也,尺緩熱多也。寸口是陽,今反急寒;尺地是陰,今反為熱,是為經絡皆實,可俱瀉之。經絡雖實,脈滑氣盛為順,易已;脈澀氣少為
逆,難已也。
編者按:「絡急」《素問》作「寸脈急」,據楊注「寸口是陽,今反急寒」,當作「寸脈急」。「皆當俱治之」《素問》無「俱」字;「順」作「從」;「逆」後有「也」字。又按:「何如」,盛文堂本作「如何」,今從仁和寺本。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終始,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
萬物之類,虛實終始,皆滑利和調,物得久生也。是以五臟六腑筋脈骨肉柔弱滑利,可以長生,故曰柔弱者,生之徒者也。
編者按:「終始」《素問》無「終」字。「五」字前,《素問》有「故」字。「久」字後《素問》有「也」字。注「徒」字,仁和寺本此字殘甚難辨,盛文堂本作「徒」。又,《素問》此節後有「帝曰:絡氣不足」至「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一百字,《甲乙經》無,與《太素》同。
問曰:寒氣暴上,脈滿實,如何?答曰:實如滑則生,實如逆則死矣。
雖實,柔滑可生也。實而寒溫澀,死之徒也。
編者按:「脈滿實」《素問》作「脈滿而實」。二「如」字《素問》作「而」。「矣」字《素問》無。
問曰:其形盡滿何如?答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也,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
舉身滿悶,曰形盡滿也。寸口之脈寒,氣盛堅,然尺脈不應其滿悶,然手足溫者順療之易已,故生手足寒者逆,故死也。
編者按:《素問》「舉形」《素問》作「其形」。「尺滿」作「尺澀」;「順」作「從」。
問曰:何謂順則生,逆則死?答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寒氣滿身,手足冷者,陽氣盡,故死;手足溫者,陽氣在四體,漸來通陽,氣和則生。
編者按:二「順」字,《素問》皆作「從」。
問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答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病熱,脈應浮滑,而反懸小者,足溫氣下,故生;足寒氣不下,逆者而致死也。
問曰:乳子中風病熱者,喘鳴肩息者,何如?答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乳子中風病熱,氣多血少,得脈緩,熱宣洩,故生;得急,為寒不泄,故死也。
編者按:「中風病熱者」《素問》作「中風熱」。「喘鳴」《甲乙經》作「喘喝」;「脈實大」作「脈急大」。
問曰:何謂重虛?答曰:脈氣虛,尺虛,是謂重虛也。
寸口脈虛,尺地及脈不虛,故曰重虛也。
編者按:「脈氣虛」《素問》作「脈氣上虛」。注「不」字,疑是「亦」字之誤。
問曰:何以知之?答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也。脈虛者,不象陰也。
恇,偘方反,怯也。謂行步虛怯然也。重虛者何以知其候也?膻中氣虛不足,令人無言志定。診得尺脈虛者,陰氣不足,腰腳有病,故行步不正也。診得寸口之脈虛,則手太陰肺虛,陰氣不足,故曰不象也。
編者按:「何以知之」《素問》作「何以治之」。「恇然也」《素問》無「也」字。
問曰:如此者何如?答曰:滑則生,澀則死。
寸口雖不得太陰和脈,而得溫滑者生,寒澀者死也。
編者按:「問曰:如此者何如?答曰」,《素問》作「如此者」三字,《甲乙經》同。
血虛陽乘,故死。血未甚虛,其身猶寒,所以得生也。
問曰:腸辟下白沫何如?答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脈沉,陰氣猶在,故生;脈浮,陰盡陽乘,故死也。
問曰:腸辟下膿血何如?答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脈懸絕,陽氣盡絕也,故死;滑大,氣盛猶溫也,故生也。
問曰:腸辟之病,身不熱何如?答曰: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曰生,懸澀皆曰死,以臟期之。
脈不懸絕,陰氣猶在;滑大是陽氣盛好,故生。其脈懸絕,澀為寒,是為陽絕,以其臟之病次傳,為死期也。
編者按:《素問》「之病」作「之屬」;「身不熱何如」作「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皆」作「者」。「答曰:身不熱,脈不懸絕」《素問》無。
問曰:癲疾何如?答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大者,氣多血少;滑者,氣盛微熱。以其氣盛微熱,故久自差。脈小,氣血俱少,堅急為寒,是則陽虛陰乘,故死之。
問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答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陽盛病也,故陽脈盛而實者,不離於死,陽虛陰和,故可療也。
問曰:消癉虛實何如?答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死。
脈實又氣多血少,病雖久,可療。其脈懸絕,血氣俱少,又脈堅病久,不可療,當死。
編者按:死字《素問》無。
問曰:虛實何如?答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足寒,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臟皆如是也。
氣虛者,肺氣虛也。脈虛,故足寒,寒為氣逆也。秋時肺王,肺氣虛者為死,余時肺氣虛不死。如有肝氣虛,肝氣逆者,足逆冷當春時肝氣王時虛者,為死,非其時為生。如此,余臟以為例也。
編者按:足寒《素問》作者足寒也。
問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答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下則陽虛陰盛,故手足冷也。上則陰虛陽盛,故頭熱也。春之時陽氣未大,秋時陰氣未盛,各處其和,故病者遇之得生。夏日陽盛陰格,則頭熱加病也。冬時陰盛陽閉,手足冷者益甚也。故病遇此時即死也。
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 雜診 |
關於「太素/虛實脈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