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胸壁前部淺層結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解剖學》 >> 上肢 >> 胸壁前部 >> 胸壁前部淺層結構
人體解剖學

人體解剖學目錄

胸壁前部皮膚較薄,在淺筋膜中有皮神經、淺動脈淺靜脈淺淋巴管乳腺等。

1.皮神經cutaneous nerve

(一)肋間神經的皮支,即胸神經前支的皮支。第2~7肋間神經在肋間內、外肌之間循環肋溝前行,至腋前線附近發出外側皮支,穿肋間外肌,經前鋸肌的肌齒之間,然後從深筋膜淺出,分為前、後兩支。主幹繼續前行,在距胸骨邊緣約1厘米處依次穿肋間外膜胸大肌及深筋膜,成為前皮支而終。第2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行向外側經腋窩底,分布於臂上份的後內側面故稱為肋間臂神經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

胸部皮膚的神經分布有明顯的節段性,但也有重疊分布的特徵,即在一個肋間隙範圍的皮膚,除由同序數的肋間神經支配外,還有上、下鄰位的肋間神經分布,因而,當一或二條肋間神經損傷時,往往查不出感覺喪失的體征

(二)鎖骨上神經supraclavicular nerves 為頸叢的皮支。鎖骨上神經的分支跨鎖骨淺面至胸上部,分布於第2肋以上的胸壁、肩峰等處的皮膚。

2.淺血管

(一)胸腹壁靜脈 thoracoepigastric veins 位於胸側壁,由一些小靜脈匯成,下端起於臍周靜脈網,上端匯入胸外側靜脈。它連結上、下靜脈系統,當門靜脈高壓時,參與構成門一腔靜脈的側支循環。

(二)頭靜脈 cephalic vein 頭靜脈為上肢重要的淺靜脈,此部可見它於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的溝內向上內走行,穿過喙鎖胸筋膜,匯入腋靜脈鎖骨下靜脈(圖5-1)。

(三)胸廓內動、靜脈穿支  胸廓內動脈在行徑中發出肋間支和穿支,後者與肋間神經前皮支一起在胸骨緣處從肋間隙淺出。女性的第2~4肋間隙的穿支較發達,分布於乳房。與胸廓內動脈穿支伴行的還有胸廓內靜脈的穿支。

(四)肋間動、靜脈的穿支  肋間血管在行程中發出分支分布於鄰近結構,在腋中線附近發出外側皮支隨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淺出,並發出分支供應乳房。動脈前端與胸廓內動脈的肋間支吻合。

3.乳房 mamma

乳房位於深筋膜的表面。成年女性乳房的境界通常較外觀大,其內側 2/3位於胸大肌之前,內側緣達胸骨旁線,外側1/3可達腋中線附近,位於前鋸肌表面,下、下界延伸於第2~7肋之間。乳房的大小、形態、位置和機能與女性的發育、妊娠等因素有關。

Glyqsj95.jpg

圖5-1 胸肌與鎖胸筋膜

乳房的中央部有乳頭,乳頭周圍色深的區域叫乳暈。乳房內含有蜂窩狀脂肪組織和15~20個囊狀的乳房小葉,每個小葉是一個囊管泡狀腺,有一總導管輸乳管。輸乳管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各輸乳管向乳頭彙集,至乳頭的基底部呈壺腹樣膨大,稱輸乳竇,在乳頭尖端處變細為輸乳孔,開口於乳頭。有些輸乳管在到達乳頭之前即相互匯合,所以輸乳孔的數目往往少於乳房小葉和輸乳管的數目。乳房膿腫切開引流時,應採取放射狀切口,以避免損傷輸乳管。乳暈內含有乳暈腺,為變形的皮脂腺,妊娠時顯著增大。

胸部的淺筋膜包裹整個乳房,構成乳腺囊,乳腺囊伸入到各小葉之間形成小葉間隔,對乳腺組織和脂肪組織起支持作用。這些纖維間隔稱為乳房懸韌帶或叫庫柏氏(Cooper』s)韌帶,連於皮膚與胸肌筋膜之間,當乳腺癌時,腺組織腫脹增生,乳房懸韌帶並不隨之伸展,牽拉皮膚形成許多小凹陷,呈「桔皮樣變」(圖5-2)

Glyqskfh.jpg

圖5-2 乳房矢狀切面

女性乳房的淋巴管網非常豐富,淋巴流向與炎症的擴散和癌細胞轉移的途徑關係密切,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乳房的淋巴管網可分淺、深兩組,兩組之間有豐富的吻合,乳房的淋巴管迴流大體可歸納如下:(1)乳房外側部和外上部的淋巴管向外上方走行,繞胸大肌下緣和穿過胸大肌,注入沿胸外側動脈分布的腋淋巴結前群(胸肌淋巴結群);(2)乳房內側部的淋巴管穿肋間隙,注入沿胸廓內動脈排列的胸骨旁淋巴結,並借之與前縱隔淋巴結相聯繫;(3)乳房下內側部與腹壁上部的淋巴管有吻合,也可穿過腹壁與膈下間隙、肝等的淋巴管吻合;(4)乳房深面可形成2~3條淋巴管,穿過胸大肌,沿胸小肌表面向上直接注入腋窩尖淋巴結或鎖骨下淋巴結;(5)兩側乳房之間藉助淺淋巴管相互交通;(6)乳房淋巴管有時直接注入頸深下淋巴結(圖5-3)。

Glyqshs4.jpg

圖5-3 上肢淺靜脈及淋巴引流

乳房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主要來自胸外側動脈、肋間動脈以及胸廓內動脈的穿支,靜脈伴隨動脈走行。

32 胸壁前部 | 胸壁前部深層結構 32
關於「人體解剖學/胸壁前部淺層結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