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人中黃
Rén Zhōnɡ Huánɡ
人中黃
別名 甘草黃、甘中黃
功效作用 清熱涼血解毒。治傷寒熱病,大熱煩渴,熱毒斑疹丹毒瘡瘍
英文名 Licorice products
始載於 日華子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
藥性
藥味

人中黃中藥名。是一種加工製品。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藥名 人中黃

拼音 ren zhong huang

別名 甘草黃《醫林纂要.藥性》、甘中黃《現代實用中草藥》。

來源 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後的製成品。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功效分類 清熱藥;涼血藥;解毒藥。  

中藥藥性

性味歸經

味甘;咸;性寒。歸心;胃經。

1.《本草備要》:「甘、寒,入胃。」

2.《玉揪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

3.《本草匯言》:「味苦、微甘,氣大寒,無毒。」

4.《本經逢原》:「甘、咸,寒。」

5.《本草求真》:「專入腸胃,味甘,性寒。」

6.《本草發揮》:「性涼。」

7.《本草蒙筌》:「性冷。」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主治天行熱病溫病發斑;大熱煩渴;痘瘡血熱;丹毒瘡瘍。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

2.《本草蒙筌》:「治疫毒。」

3.《本草經疏》:「解胃家熱毒。」

4.《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5.《本經逢原》:「解天行狂熱,溫毒發斑。」

6.《醫宗金鑒》:「主天行熱疾,及解中諸毒,惡菌毒,惡瘡。」  

用藥禁忌

非實熱性熱病者禁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布包)6-10g;或入丸、散。  

應用配伍

用於熱病,高熱煩渴,發斑吐衄。人中黃清熱涼血,治療溫熱病高熱煩渴,可單以該品兌白糖開水沖服,或與石膏黃連等藥同煎服,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治熱毒發斑,煩躁便秘,可與犀角生地丹皮等清熱涼血藥相伍;若治血熱妄行吐血心煩者,可配伍茜草根等止血藥,以加強止血作用。

此外,人中黃有清熱解毒作用,常與銀花山梔等清熱瀉火解毒藥同用,以治療瘡瘍、丹毒等外科疾患。  

藥方選錄

1.辟瘟:人中黃不拘多少,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說疫》人中黃丸)

2.治大熱發渴:人中黃兌白糖開水服。(《四川中藥志》)

3.治瘟疫熱盛:人中黃。黃連。石膏煎服。(《四川中藥志》)

4.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三錢,茜根汁、竹瀝薑汁和勻服之。(《丹溪心法》)

5.治丹毒:人中黃6g,金銀花4.5g,丹皮4.5g,生山梔6g。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6.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惡瘡:人中黃、酒大黃等分。為末,無灰酒服,須臾瀉利,毒即隨出,雖大渴,不可飲水。(《本經逢原》)  

藥材製法

選取粗大青竹按節鋸斷,使成一端不通之竹筒,颳去外層青皮。另將甘草粉裝入竹筒內杵實,至離筒口約0.3厘米,取竹茹絲鋪上,用木塞塞緊,再用松香熔化封口,吊放在糞坑中浸49天,取出(一般多用於冬季浸入,至翌春取出),放在長流水中漂洗49天,撈起,日晒夜露7天即得。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該品品完整者呈圓柱形,外表及斷面均呈暗黃色,較粗糙,可見甘草纖維縱橫交錯聚集,質緊密略堅硬,表面易剝落。有特殊氣味。  

藥材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飲片性狀:呈不規則的小塊狀,完整者呈圓柱形的段。外表面暗黃色,顯粗糙而緊密,有的有灰黃色筆衣膜殘留,易剝落。斷面可見到甘草纖維,縱橫交織,相互凝聚。質緊密略堅硬硬。具特殊氣味。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外,防霉。

參看

關於「人中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