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蕒菜

(重定向自Sonchus arvensi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苣蕒菜
Jù Mǎi Cài
苣蕒菜
別名 苦菜、敗醬草[北方地區]、小薊[黑龍江]、苦苣菜、取麻菜、蕒菜、野苦菜、野苦蕒、苦葛麻、苦蕒菜、苣菜、曲麻菜、苦苦菜、敗醬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補虛止咳。治菌痢,喉炎,虛弱咳嗽內痔脫出,白帶
英文名 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始載於 中藥志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苣蕒菜,為菊科植物,又名,苦菜、苦麻子敗醬草[北方地區]、小薊[黑龍江]、苦苣菜、取麻菜、曲曲芽[山東]。東北食用多為苦蕒菜蘸醬;西北食用多為包子、餃子餡,拌面或加工酸菜;華北食用多為涼拌、和面蒸食。苣蕒菜,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系野生於荒山坡地、海灘、路旁。近年來,由於苣蕒菜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山東各地已開始進行人工種植。又由於苣蕒菜耐鹽鹼的特性,在濱海及內陸鹽鹼地區均有大規模的栽培。其越冬栽培可於春節及早春蔬菜淡季上市,商品價值較高。  

目錄

營養成分

苣蕒菜的嫩莖葉每百克含水分 克,蛋白質3 克,脂肪1 克。含有17 種胺基酸,其中精氨酸組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胺基酸總量的43%, 這三種胺基酸都對浸潤肝炎等有一定療效。還含有鐵、銅、鎂、鋅等,蒲公甾醇甘露醇等。  

作用

苣蕒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法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對預防和治療貧血病、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和消暑保健有較好的作用。  

特徵特性

嫩株全株

苣蕒菜屬菊科苦苣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含乳汁,高20~70cm,具長匍匐莖,地下橫走,白色。莖直立,單葉互生,莖生葉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淺裂;莖生葉無柄,基部耳狀抱莖。頭狀花序單一或2~8個於莖頂排成傘房狀。花兩性,皆為黃色舌狀。瘦果長圓形,冠毛白色。開花期在6~9月,結果期在7~10月。苣蕒菜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寒、耐貧瘠、耐鹽鹼。  

保健價值

苣蕒菜民間食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詩經.鄴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苣蕒菜)苦,其味如薺」之說。苣蕒菜過去還被老百姓稱為摼讓藬。民間有摮鋝慌氯脹飛梗團錄抑忻豢嗖藬的歌謠。其吃法多種多樣,可涼拌、做湯、沾醬生食、炒食或做餃子包子餡,或加工酸菜或製成消暑飲料。味道獨特,苦中有甜,甜中有香。

苣蕒菜嫩莖葉含水分,蛋白質3%,脂肪1%,胺基酸17種,其中精氨酸、組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胺基酸總量的43%。這3種胺基酸都對浸潤性肝炎有一定療效。精氨酸還具有消除疲勞,提高性功能的作用;谷氨酸能在體內與血氨結合,形成對機體有益的谷氨醯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氨的有害作用,並參加腦組織代謝,使腦機能活躍。苣蕒菜還含有鐵、銅、鎂、鋅、鈣、錳等多種元素。其中鈣鋅含量分別是菠菜的3倍、5倍,是芹菜的2.7倍、20倍。而鈣鋅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尤其是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苣蕒菜富含維生素。據測,每100g鮮樣含維生素C58.10mg,維生素E2.40mg,胡蘿卜素3.36mg。

苣蕒菜性寒味苦,具有消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瘀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生食可更有效地發揮其保健功能。  

藥用價值

版本一

【藥名】苣蕒菜

【別名】蕒菜、野苦菜、野苦蕒、苦葛麻,苦蕒菜、取麻菜、苣菜、曲麻菜、苦苦菜、敗醬

【漢語拼音】qu mai cai

【英文名】Field Sowthistle Herb, Herb of Field Sowthistl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chus brachyotus D C.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涼血止血

【考證】出自《中藥志》。

【科屬分類】菊科

【拉丁文名】Herba Sonchi Brachyoti

【主治】咽喉腫痛;瘡腫毒;痔瘡;急性菌痢;腸炎;肺膿瘍;急性闌尾炎;葉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地旁、庭園等地。

【採收和儲藏】春季開花前採收,鮮用或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

【動植物形態】匍莖苦菜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狀莖匍匐,著生多數鬚根。地上莖直立,少分枝,平滑。葉互生;無柄;葉片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1.5-2.5cm,先端有小尖刺,基部呈耳形抱莖,邊緣呈波狀尖齒或有缺刻,上面綠色,下面淡灰白以,兩面均無毛。頭關花序,少數,在枝頂排列成聚傘狀或傘房狀,頭狀花序直徑2-4cm,總苞及花軸都具有白綿毛,總苞片4列,最多1列卵形,內列披針形,長於最外列;全產為舌狀花,鮮黃色;舌片條形,先端齒裂;雄蕊5,藥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深裂,花柱及柱頭皆被白色腺毛。瘦果,側扁,有棱,有與棱平行的縱肋,先端有多層白色冠毛。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味苦;性寒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匍莖苦菜的全草。

【出處】《中華本草》  

版本二

【出處】《中藥志》

【拼音名】Jù Mǎi Cài

【別名】蕒菜、野苦菜、野苦蕒、苦葛麻、苦蕒菜、取麻菜(《中藥志》),苣菜(《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苣蕒菜的全草。春季開花前連根拔起,洗淨,晒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瘦果長橢圓形,具縱肋,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於路邊、田野。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主產河北、陝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

【性狀】乾燥帶根全草。根莖四柱形,下部漸細,長3~10厘米,表面淡黃棕色,上部有近環狀突起的基生葉痕,頂端有皺縮或破碎的基生葉,葉下麵灰綠色,上面略深,無花或偶帶破碎的殘花。質脆,易碎。以色青綠、無花、無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美藍脫色的方法在試管內測定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的活性,苣蕒菜水煎濃縮酒精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細胞脫氫酶都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前2種患者白細抱的呼吸並無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測定)。

【性味】《河北中藥手冊》: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補虛止咳。治菌痢,喉炎,虛弱咳嗽內痔脫出,白帶

①《河北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內痔脫出。

②《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白帶及產後瘀血腹痛闌尾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急性細菌性痢疾:苣蕒菜一兩,水煎服。

②治急性咽炎:鮮苣蕒菜一兩(切碎),燈心草一錢。水煎服。

③治內痔脫出發炎:苣蕒菜二兩。煎湯,熏洗患處,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④治闌尾炎:苣蕒萊五錢至一兩,紅藤二兩。水煎服。(《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

【備註】本品在華北作敗醬入藥,在東北作小薊入藥;參見敗醬、小薊』條。

關於「苣蕒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