綟木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綟木 | 中藥圖典 |
綟木 Liè Mù |
|
---|---|
別名 | 橢葉南燭、小果南燭、白心木、山胡椒、飯粒子樹、烏飯葉、羊尖飯、碎米子 |
功效作用 | 補脾益腎;活血強筋。主脾虛腹瀉;腰腳無力;跌打損傷 |
英文名 | Twig and leaf of Tibet Lyonia, Twig and leaf of Littlefruit Lyonia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拾遺》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 |
《全國中草藥彙編》:綟木
【拼音名】 Liè Mù
【別名】 橢葉南燭、小果南燭、白心木
【來源】 杜鵑花科綟木Lyonia ovalifolia (Wall.)Drude var. elliptica (Sieb. et Zucc.)Hand.-Mazz.,以根、果、葉入藥。
【生境分布】 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
【性味】 甘、酸,平。
跌打損傷,全身酸麻:根3~4兩,水煎,紅糖、黃酒沖服,早晚飯前各服1次。
刀斧傷:葉搗爛敷患處。
【注意】 忌食酸辣。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綟木
【出處】 《本草拾遺》
【拼音名】 Liè Mù
【來源】 為杜鵑花科植物南燭的枝葉和果實。秋季採收,晒乾。
【原形態】 南燭(《植物名實圖考》)
常綠或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至12米。小枝無毛或具短毛。單葉互生,革質;卵形或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5~14厘米,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葉脈於下面凸出,無毛或下面脈上有毛;葉柄短。總狀花序於前年枝的腋芽處抽出;近基部有少數葉或葉狀苞片;花白色;萼片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花冠長橢圓狀壺形,長8毫米,稍有短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徑1~5毫米,有種子多數。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 生於乾燥草坡。分布我國西南地區。
【化學成份】 綟木葉含廿九烷、廿九酮-2、卅醇-1、熊果酸、綟木酸、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痕迹β-谷甾醇、去乙醯綟木酸、落新婦甙、槲皮素(僅見於乾枯葉中)、內消旋肌醇(僅見於嫩葉中)、異黃杞甙等。有毒成分主為綟木毒-A。
花含廿九烷、廿七烷、卅一烷,廿四醇-1、廿二醇-1、廿六醇-1、齊墩果酸、馬斯里酸、金絲桃甙、槲皮索、β-谷甾醇、熊果酸、葡萄糖、果糖、蔗糖、3-ο-對羥基反式桂皮醯馬斯里酸、綟木毒-A等。
芽含綟木酸、廿九酮-2、β-谷甾醇、蒲公英賽醇、白樺脂醇-3-乙酸酯、齊墩果酸、胎果酸、C24-C31烷混合物、C24-C31醇-1混合物、綟木毒-A、綟木毒-B、綟木毒-C。
【藥理作用】 綟木毒-A為綟木的主要毒性成分。給兔靜脈注射0.1~0.3毫克/公斤,可產生特異的痙攣症状。山羊食入本品後,能產生帕金森氏症。對小鼠腹腔注射綟木毒-A5毫克/公斤可引起姿勢的改變,身體及頸的扭轉、痙攣、運動失調等;在大鼠,小雞、蛙等也可看到此種姿勢的改變。此作用部位在中樞,主要在脊髓以上部分;脊髓本身也受侵犯,因而產生此種肌無力或肌震顫症。它能抑制"去腦僵直",皮層運動區可出現"非同步化"的覺醒波,作用部位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腦幹下部。如給兔重複注射,可引起錐體外核,小腦灰核等的變性過程。
從綟木的葉中提得的粗製毒素能使兔發生心房纖顫、徐脈、QRS波延長。1次給兔皮下注射,可致流涎、嘔吐、呼吸增快,不能站立或走路,隨之痙攣。此粗製毒素與羊躑躅毒素相似,在毒性劑量時可致興奮、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心傳導障礙、體溫上升、強直性痙攣等;但作用效力,粗製毒素僅及羊躑躅毒素的1/3,對犬的催吐量為羊躑躅毒素的1/90;對離體心臟的抑制,豚鼠膈神經-膈肌的抑制卻強於羊躑躅毒素。對胃、膀胱、子宮、小腸(兔)的作用弱於羊躑躅毒素,對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羊躑躅毒素的1/30,而皮下或腹腔注射、口服則為其1/2~1/3。
【性味】 甘,溫,有毒。
①《本草拾遺》:"甘,溫,無毒。"
②《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辛,溫,有小毒。"
【功效與作用】 ①《本草拾遺》:"主風血羸瘦,補腰腳,益陽道,宜浸酒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附方】 治癬瘡:山胡椒適量。煎水外搽。(《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備註】 上述植物的變種綟木亦同等入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綟木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 Liè Mù
【英文名】 Twig and leaf of Tibet Lyonia, Twig and leaf of Littlefruit Lyonia
【別名】 橢葉南燭、飯粒子樹、烏飯葉、羊尖飯、碎米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小果珍珠花的枝葉、根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var. elliptica (Sieb. Et Zucc.) Hand.Mazz.
採收和儲藏:枝葉夏、秋季采,果實於秋季采,鮮用或晒乾。根秋、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小果珍珠花,灌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幼枝有微毛,後脫落。單葉互生;葉片紙質,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2.5cm,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形,全緣,下面脈上有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圓楔形或近心形,全緣,下面脈上有柔毛。總太花序生在去年枝的葉腋,長3-8cm,稍有微毛,下部常有數小葉;萼片三角狀卵形,尖頭,長約2mm;花冠白色,橢圓狀壇形,長約8mm,5淺裂,外面被裂柔毛;雄蕊10枚,無芒狀附屬物,頂孔開裂;子房4-5室,有毛。蒴果扁球形,較小,直徑約3mm,果序長12-14cm。花期6月,果熟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陽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一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 綟木 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var.Elliptica (Sieb.Et Zucc.) Hand.-Mazz.葉含廿九烷、廿九酮-2、卅醇-1、熊果酸(Ursolic acid)、綟木酸(Lyofolicacid)、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痕迹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去乙醯綟木酸(Deacctyllyofolic acid)、落新婦甙(Astilbin)、槲皮素(Quercetin,僅見於乾枯葉中)、內消旋肌醇(Myoino-sitol,僅見於嫩葉中)、異黃把甙(lsoengelitin)等。有毒成分主為綟木毒-A(Lyoniol-A)。花含甘九烷、廿七烷、卅一烷、廿四醇-1、廿二醇-1、廿六醇-1、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馬斯里酸(Maslinicacid)、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β-谷甾醇、熊果酸、葡萄糖、果糖、蔗糖、3-o-對羥基反式桂皮醯馬斯里酸、綟木毒-A等。芽含綟木酸、廿九酮-2、β-谷甾醇、蒲公英賽醇(Tara-xerol)、白樺脂醇-3-乙酸酯(Betulin-3-acetate)、齊墩果酸、熊果酸、C24-C31 烷混合物、 C24-C31 醇-1混台物、綟木毒-A、綟木毒-B、綟木毒-C。
【藥理作用】 綟木毒-A為綟木的主要毒性成分。給兔靜脈注射0.1-0.3mg/kg,可產生特異的痙攣症状。山羊食入本品後,能產生帕金森氏症。對小鼠腹腔注射木毒-A5mg/kg可引起姿勢的改變,身體及頸的扭轉、痙攣、運動失調等;在大鼠、小雞、蛙等也可看到此種姿勢的改變。此作用部位在中樞,主要在脊髓以上部分;脊髓本身也受侵犯,因而產生此種肌無力或肌震顫症(Amyoto-nic, Amyostatic)。它能抑制去腦僵直,皮層運動區可出現非同步化的覺醒波,作用部位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腦幹下部。如給兔重複注射,可引起錐體外核、小腦灰核等的變性過程。從綟木 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 var.Elliplica的葉中提得的粗製毒素能使兔發生心房纖顫、徐脈、 QRS波延長。1次給兔皮下注射,可致流涎、嘔吐、呼吸增快,不能站立或走路,隨之痙攣。此粗製毒素與羊擲躅毒素(Andromedotoxin)相似,在毒性劑量時可致興奮、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心傳導障礙、體溫上升、強直性痙攣等;但作用效力,粗製毒素僅及羊躑躅毒素的 1/3,對犬的催吐量為羊躑躅毒素的1/90;對離體心臟的抑制,豚鼠膈神經-膈肌的抑制卻強於羊躑躅毒素。對胃、膀胱、子宮、小腸(兔)的作用弱於羊躑躅毒素。對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羊躑躅毒素的 1/30,而皮下或腹腔注射、口服則為其1/2-1/3。
【性味】 味甘;性溫
【功效與作用】 補脾益腎;活血強筋。主脾虛腹瀉;腰腳無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或葉15-30g;果9-30g。外用:鮮葉適量,拘留證敷。
【附方】 .治癬瘡: 山胡椒適量。煎水外搽。(《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治風血羸瘦,補腰腳,益陽道,宜浸酒飲。
2.《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祛風,解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綟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