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南燭 | 中藥圖典 |
南燭 | |
---|---|
別名 | 牛醉木、小米柴 |
功效作用 | 活血,祛瘀,止痛。外用治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 |
種中文名:南燭
種拉丁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種別名 :染菽(古名),烏飯樹(江:蘇、浙江、江西),米飯樹、烏飯葉、康菊紫(浙江)、飯筒樹、烏飯子、零丁子、大禾子(江西),稱桿樹、米碎子木(廣西),苞越桔(江蘇植物名錄),米飯花(台灣植物志)
命名來源:(開寶本草、植物名實圖考)[]
中國植物志:57(3):107
組中文名:南燭組
組拉丁名:Sect.Bracteata Nakai
屬中文名:越橘屬
屬拉丁名:Vaccinium
亞科中文名:越桔亞科
亞科拉丁名:VACCINI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分布:熱帶東南亞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島,北經越南、緬甸、中國西南、華南、華東,達琉球群島及小笠原群島,西至印度(南部)。我國,主要分布於華東、華南,僅少數分布至西南。
釋名: 南天燭、南燭草木、男續、當染菽、猴菽草、草木之王、惟那木、牛
氣味: (枝葉)苦、平、無毒。
(子)酸、甘、平、無毒。
主治: 枝葉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子亦強筋益氣,固精駐顏。
又稱:南燭子 異名:烏飯果(《藥材學》)。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果實。
藥材:乾燥果實,球形,直徑4~5毫米 產地:安徽, 廣東, 湖北, 湖南, 江蘇, 江西, 浙江, 台灣 性味:《綱目》:"酸甘,平,無毒。"
宜忌: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劑。
【別名】牛醉木、小米柴
【來源】杜鵑花科南燭屬植物南燭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以莖、葉及果入藥。莖、葉全年可采。果秋季採收,晒乾。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有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註】
(1)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葉含量尤多。中毒後易引起嘔吐,大便次數增多、多尿,神經中樞及運動神經末梢麻痹,肌肉痙攣。
(2)古代本草所載的南燭是杜鵑花科烏飯樹屬植物烏飯樹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方收購和各地銷售的南燭子即為此種的乾燥果實。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選方 : 添精益髓,舒筋明目:南燭子(生者)兩斤,白果(去殼)四兩,山藥末一斤,茯苓四兩,芡實半斤,同搗為餅,火焙乾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葉末二斤(嫩桑為妙),巨勝子半斤。共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錢。(《本草新編》)
臨床應用:
植物形態:烏飯樹,又名:牛筋(《本草拾遺》),黑飯草、烏飯草(《日華子本草》),烏草(《開寶本草》),南燭草木、男續、染菽、猴藥、後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圖經》),墨飯草(《綱目》),烏米飯樹、康菊紫、苞越橘。
常綠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條細,灰褐帶紅色,幼時帶有點狀微毛,老時脫落。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長3~6厘米,寬1~3厘米,邊緣具稀疏尖鋸齒,基部楔形,先端銳頭,革質,有光澤,中脈有短毛;葉柄短而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長2~5厘米,具有10數花,微具毛;苞片披針形,長1厘米,邊緣具不明顯鋸齒;花柄長0.2厘米,具絨毛;萼鍾狀,5淺裂,外被絨毛;花冠白色,壺狀,長5~7毫米,具絨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花藥先端伸長成管狀,花絲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長6毫米。漿果球形,紅色,成熟時紫黑色,直徑約5毫米,萼齒宿存,內含白色種子數顆。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台灣等地。
化學成份:乾燥果實含糖分約20%,游離酸7.02%(以蘋果酸為主,檸檬酸、酒石酸少量)。
功用主治:益腎固精,強筋明目。治久泄夢遺,久痢久瀉,赤白帶下。
①《綱目》:"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
②《藥材學》:"強精益腎。治久泄夢遺,,體虛氣弱,赤白帶下。"
參考
|
關於「南燭」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