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黃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竹黃 | 中藥圖典 |
竹黃 Zhú Huánɡ |
|
---|---|
別名 | 淡竹黃、竹三七、血三七、竹參、天竺黃、竹膏、天竹黃、竹糖、赤糰子、竹赤糰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繭 |
功效作用 | 鎮咳化痰。治中風,小兒驚風,胃氣痛。 |
英文名 | Herb of tabasheer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肺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淡 |
本品為不規則多角形的塊狀或片狀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相雜。質輕,鬆脆,易破碎
拼音: Zhu Huang
學名: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藥用部位: 塊狀物質
主產地: 主產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採收:冬季採收
加工:砍取竹稈,剖取竹黃,晾乾
竹黃.中藥材.版本二
【拼音名】Zhú Huánɡ
【別名】淡竹黃、竹三七、血三七、竹參
【來源】真菌類子囊菌綱肉座科竹黃屬真菌竹黃Shiraia bambusicola Henn.,以子座入藥。全年可采,晒乾。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舒經,止咳。用於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小兒百日咳,白帶過多。有謂尚可治胃病。
【用法用量】2~3錢。
【注意】孕婦及高血壓患者禁服;服藥期間忌食蘿卜、酸辣。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竹黃.中藥材.版本三
【出處】《綱目》
【拼音名】Zhú Huánɡ
【別名】天竺黃、竹膏(《開寶本草》),天竹黃(《本草衍義》),竹糖(《偽藥條辨》)。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黃蜂咬洞後,而於竹節間貯積的傷流液,經乾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冬季採收,砍取竹稈,剖取竹黃,晾乾。本品自然產出者很少,大多採用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熱後,竹瀝溢在節間凝固而成,然後剖取晾乾。
【生境分布】主產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為不規則多角形的塊狀或片狀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相雜。質輕,鬆脆,易破碎。斷面光亮,稍顯粉性,觸之有滑感。吸水力強,置水中有氣泡產生,不溶於水。味甘有涼感,舐之粘舌。以乾燥、塊大、淡黃白色、光亮、吸水力強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氫氧化鉀1.1%,矽質9%等。
【性味】
甘,寒。
①《日華子本草》:平。
②《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涼。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
入心、肝、膽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豁痰,涼心定驚。治熱病神昏譫妄,中風痰迷不語,小兒驚風抽搐,癲癇。
①《蜀本草》:製藥毒發熱。
②《日華子本草》: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癇痰。
③《開寶本草》: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
④《本草衍義》:涼心經,去風熱。
⑤《玉楸藥解》: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傷風溫疫,身熱昏睡,氣粗,風熱痰塞壅嗽,驚風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帶:天竺黃一兩,雄黃(水飛)一錢,辰砂、麝香(各別研)半兩,天南星四兩(臘月釀牛膽中,陰乾百日,如無,只將生者去皮臍,炒干用)。上為細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溫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鹽少許,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小兒藥證直訣》抱龍丸)
②治小兒急驚風:青黛、輕粉各一錢,牽牛末五錢,天竺黃二錢。上為末,白麵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湯下。(《小兒藥證直訣》利驚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黃、芎藭各一分,防己半兩。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一錢匕,新汲水凋下。肺損吐血用藥二錢匕,生面一錢匕,水調下,並食後服。(《聖濟總錄》天竺黃散)
參考
|
關於「竹黃」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125.33.127.246 2016年3月12日 (六) 18:00 (CST) 留言: 在哪裡能買到?我想要點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