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魚
Bái Yú
白魚
別名 鮊魚、鱎魚、白扁魚
功效作用 開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積不化;水腫
英文名 Topmouth culter
始載於 開寶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白魚為塞外魚鮮上品,與江南名魚相比也絕不遜色。產於松花江的異常肥美,大者可三二十斤,脊背有油。長江產的不肥。北方各地產的不大,至多二三斤。清蒸、紅燒,或熏或腌均無不可。熏白魚的做法,用醬油、料酒浸泡,過油炸熟再熏,如能得樟木松塔來熏更有一種清逸的風味。若在冬天,可多買一些腌好,用魚糟抹在魚的兩面,入壇封固,不可泄氣,放置背陰處所,吃的時候或炸或紅燒,冷吃熱食均好。

海產品里也有白魚,鱗多油脂,食時不去鱗,身薄如刀,通體白色,30厘米左右,味鮮美,但不知道學名何名.

原料別名:翹嘴紅舶、嬌魚、白扁魚、翹咀白、黃白魚、翹嘴

原料分類:魚蝦蟹貝類

食用提示:每次約100克

推薦菜品:清蒸白魚 三花魚腹酒鍋 糖醋魚條 白魚枸杞湯 繡球魚丸 松子全魚 鐵板果味菠蘿海螺 空心魚圓 清蒸白魚

白魚詳細介紹

原料介紹

白魚(White Fish)屬鯉科魚類,俗稱大白魚、翹嘴白魚、白魚。體形長,甚側扁,頭背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很厚,上翹,口裂與體長軸幾乎成垂直。眼大,位於頭的側下方。下咽齒末端成鉤狀。腹鰭基部至肛門有腹棱;背部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略呈青灰色,兩側銀白,各鰭灰黑色,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游泳迅速,善跳躍,以小魚為食,是一中兇猛性魚類。它可以在1~32度水體環境中生活,長年捕食生長。雌性3齡,雄性2齡成熟,6-7月產卵,幼魚喜棲湖泊進岸水域或河道、港灣水流較緩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廣,是我國南北水域常見的淡水魚類。

白魚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其肉質白而細嫩,味美而不腥,一貫被視為上等佳肴。原為野生品種,近些年養殖工作者有效地解決了白魚的人工繁殖,苗種的培育與白魚用顆粒飼料問題,已能進行大面積人工飼養。學名翹咀紅白魚,是一種兇猛魚類,也屬太湖主要經濟魚類之一,與「太湖三寶」合稱「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

營養分析

白魚除味道鮮美外,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等作用。尤其魚腦,是不可多得的強壯滋補品。久食之,對性功能衰退、失調有特殊療效。

相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 適宜營養不良腎炎水腫,病後體虛,消化不良之人食用;

2. 支氣管哮喘之人,癌症患者,紅斑狼瘡者,蕁麻疹淋巴結核以及患有瘡者忌食。

食物相剋

白魚不宜和大棗同食。

製作指導

食用時可清蒸、紅燒,用白魚製成魚圓,則味道更佳,歷來受到消費者的喜歡。

食療作用

白魚肉性味甘、溫;

開胃健脾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可以用於治療消瘦浮腫、產後抽筋

其他相關

白魚是吉林的魚中上品,俗話說:「三月桃花開江水,白魚出水肥且鮮。」

《永吉縣誌》記載:「白魚一名『魚白』一名『魚喬』,吉林產者最細,故又稱細鱗白魚,貢品。」

唐代詩聖杜甫在《峽隘》一詩中就提到:「聞說江陵府,雲沙靜眇然。白魚如切玉,朱不論錢。水有遠湖樹,人今何處船。青山各在眼,卻望峽中天。」

唐.盂詵:經宿者勿食,令人腹冷。多食泥人心,久食令人心腹諸病。

《日華子本草》:患瘡癤人不可食,甚發膿。元.吳瑞:多食生痰,與棗同食患腰痛

《隨息居飲食譜》:白魚,甘溫,行水助脾,發痘排膿。多食發疥,動氣,生痰。

《食療本草》:助脾氣,能消食。

《開寶本草》:主胃氣,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  

食療價值

鯉科動物翹嘴紅的肉。又稱白扁魚。分布於我國黑龍江、長江、黃河、遼河等干、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獲得後,去鰓、鱗、內臟等,洗淨鮮用。

本品味甘,性平。《食療本草》說:「助脾氣,能消食。」《開寶本草》說:「訂胃氣,開胃下食,去下氣,令人肥健。」故仍為益脾開胃,去水除濕之品。服食法同鯉魚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歸脾、胃、肝經

【功效】開胃,健脾,消食,利水。

宜:營養不良,腎炎水腫,病後體虛,消化不良者宜食。

忌:支氣管哮喘病,癌症患者,紅斑狼瘡者,蕁麻疹,淋巴結核以及瘡癤患者忌食。

白魚除味道鮮美外,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等作用。尤其魚腦,是不可多得的強壯滋補品。久食之,對性功能衰退、失調有特殊療效。  

白魚.中藥材

【出處】

出自1.《開寶本草》:白魚,大者六、七尺,色白,頭昂,生江湖中。

2.《綱目》:鮊,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白魚比他魚似可食,亦能熱中發瘡,所謂補肝明目,調五臟,理十二經絡者,恐亦溢美之詞,未足多信,當以《開寶》注為正。

【拼音名】Bái Yú

【英文名】Topmouth culter

【別名】鮊魚、鱎魚、白扁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鮊及紅鰭鮊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2.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捕捉,捕得後,除去鰓、鱗和內臟,洗淨,鮮用。

【原形態】

1.翹嘴紅鮊,體延長而側扁,頭背面幾乎平直,後部微降起。體高與頭長略相等,個體長200mm以下的,頭長的比體高為大,200mm以上的個體則相反。6冬齡魚體長可達615-648mm,體重達2500-3500g。口上位,口裂伸至鼻孔前緣的垂直線下方。下咽齒3行,齒的頂端呈鉤狀。下頜肥厚,急劇突出而上翹。眼大,位於頭的側上方。鰓耙細長,側線前段稍向腹方彎曲,後段橫貫體側正中。鱗小,側線鱗83-93,大多為86-90。背鰭3,7,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其起點的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之中央的稍前,至吻端與尾鰭基部的距離幾相等。臀鰭3,21-25,基部較長。3室,中室大而圓。後室細小。腹腔膜銀白色,背部及體側上部為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各鰭灰色乃至灰黑色。

2.紅鰭鮊,體稍長,側扁,頭後部明顯突起,似駝背狀。腹部自胸鰭其至肛門有腹棱。頭中等大,口上位,口裂幾垂直,下頜突出而上翹。眼中等大,位於頭側上方。下咽齒3行,末端呈尖鉤狀。鰓耙25-29。鱗小,側線完全,側線鱗60-69。背鰭在腹鰭與臀鰭之間。尾鰭呈叉狀。背部青灰色,側面和腹部銀白色,背鰭和尾鰭的上葉呈青灰色,腹鰭、臀鰭及尾鰭下葉呈橙紅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為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中的魚類,一般在水體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主要以魚類為食。

2.為中上層淡水魚類,棲息於多水草的開闊水體中,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資源分布:1.為廣布性魚類之一,長江幹流從金沙江到河口、黑龍江、黃河、遼河等干支流及附屬湖泊均有分布。

2.全國各大江河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翹嘴紅鮊每100g可食部分含水分g,蛋白質18.6g,脂肪4.6g,灰分1g;鈣37mg,磷166mg,鐵1.1mg,核黃素(rlboflavine)0.07mg,煙酸(nicotinic acid)1.3m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開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積不化;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50g。

【注意】患瘡癤者慎服。

【各家論述】

1.孟詵:主肝家不足氣。調五藏氣,理經脈

2.《食療本草》:助脾氣,能消食,理十二經絡舒展不相及氣。

3.《日華子本草》:助血脈,補肝明目,灸瘡不發,作膾食之良。

4.《開寶本草》:主胃氣,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

5.《滇南本草》:治癰疽瘡疥,同大蒜食之。

6.《隨息居飲食譜》:行水助脾,發痘排膿。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白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