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柿花
Shì Huā
別名  
功效作用 痘瘡破爛。柿花晒乾為末,搽之。
英文名  
始載於 滇南本草
毒性  
歸經 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柿花

(《綱目》)

【漢語拼音】shi hu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異名柿餅(《日用本草》) ,干柿(《日華子本草》),柿干(《本草備要》)。

【來源】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經加工而成的餅狀食品,有白柿、烏柿兩種。植物形態詳"柿蒂"條。

【製法】參見柿霜

性味】甘澀,寒。

①陶弘景:"日干者性冷;火熏者性熱。"

②《日華子本草》:"平。"

③《綱目》:"白柿,甘,平,澀,無毒;烏柿,甘,溫,無毒。"

④《本草通玄》:"甘寒而澀。"  

功用主治

【功用主治】潤肺,澀腸,止血。治吐血咯血血淋腸風,痔漏,痢疾

①《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②陶弘景:"烏柿,火熏者斷下,又療狗齧瘡。"

③《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④《日華子本草》:"潤聲喉,殺蟲。"

⑤《嘉佑本草》:"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⑥《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⑦《綱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

⑧《本草通玄》:"止胃熱口乾,潤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煎湯或燒存性散劑

【宜忌】脾胃虛寒,痰濕內盛者不宜食。

【選方】①治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②治咳嗽吐痰:干柿燒灰存性,蜜丸,滾水下。(《滇南本草》)

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腸風瀉血、痔熱流血等證:柿餅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葉(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懷熟地各四兩,生薑皮一兩(炒焦黑),百部五兩,天門冬麥門冬(俱去心)各六兩。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濾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總和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至五碗,加煉蜜六兩,收貯淨磁瓶內。每早、午、晚各服十餘茶匙,白湯調服。(《本草匯言》)

④治熱淋澀痛:干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綱目》)

⑤治小便血淋: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經驗方》)

⑥治血淋:干柿,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服。(《世醫得效方》柿焚散)

⑦治腸風下血:棉花核(炒黑,去殼)三兩,側柏葉(炒黑)四兩,槐米(炒)一兩。柿餅蒸爛搗丸,清晨滾湯下四、五錢。(《絳囊撮要》柿餅丸)  

名家論述

《綱目》:"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按方勺《泊宅編》雲,劉掾病臟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方,只以干柿燒灰,飲服二錢遂愈。又王繆《百》雲,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為散為丸皆可。與本草治腸澼,消宿血,解熱毒主義相合,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益可征矣。又《經驗方》雲,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干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征也。"

關於「柿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