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可導致伊波拉病毒病,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状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目錄

病毒名稱

Bkhso.jpg

伊波拉病毒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伊波拉病毒的名稱出自非洲薩伊的「埃博拉河」。

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於絲狀病毒,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薩伊即現在的剛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該地區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記載的在薩伊的Yambuku和蘇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發的地方。在這次爆發中,共有602個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薩伊284例感染,有151例死亡;蘇丹有284例感染,151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利用電子顯微鏡對伊波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產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離心機的高速運轉可能使病毒粒子變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徑約80奈米,但長度可達1400奈米,典型的伊波拉病毒粒子平均長度則接近1000奈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奈米長,另外10奈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病毒主要通過體液,如汗液、唾液血液傳染,潛伏期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肛門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埃博拉共有4種亞型。兩種分別命名為EBO-Z(Ebola-Zaire,埃博拉-薩伊)和EBO-S(Ebola-Sudan,埃博拉-蘇丹)在1976年被確認。相對於薩伊亞型的90%的死亡率,在蘇丹爆發的埃博拉亞型的死亡率較低,約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從菲律賓進口到Reston,Virginia的猴子中發現。這種病毒被命名為Ebola-Reston。

更進一步的爆發發生在剛果薩伊(1995年和2003年),加彭(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烏干達(2000年)。1994年在象牙海岸人體個別案例上發現一些病毒的變種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爆發的部落,剛果民主共合國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二〇〇九年七月九日,在新一期國《科學》雜誌上,說,他們在菲律賓一些農場的豬身上鑒別出一種名為reston的伊波拉病毒此但與其他類型的伊波拉病毒不同,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對人造成威脅。  

埃博拉發熱

 

病毒簡介

伊波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已造成10次具有規模的暴發流行。伊波拉病毒首次暴發就奪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剛果(金)讓100多人命喪黃泉,2004年5月下旬蘇丹南部疫情再發,已有4人死亡,同時俄羅斯一實驗室女科學家因針刺感染而喪命,這一病毒殺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視。

EBOV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為單股負鏈RNA,其分子量為4.2?06,根據病毒抗原不同分為4個亞型,即埃博拉-薩伊、埃博拉-蘇丹、埃博拉-萊斯頓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亞型EBOV的毒力不同,薩伊亞型毒力最強,引起人類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蘇丹亞型次之,萊斯頓亞型僅在非人類靈長類中引起發病和死亡,尚未見引起人類致病的報告。

EBOV可以通過感染者的血液、體液、精液及各種器官迅速傳播,感染潛伏期約為2-21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突然發熱、頭痛和肌肉痛,繼之出現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體內外大出血,根據不同病毒亞型,病死率最高可達90%。

快速靈敏準確地診斷EBHF是防治關鍵。由於急性期病人血清特異性抗體水平相當低,其診斷價值遠不如抗原或核酸檢測高。為此,Towner等採用EBOV逆轉錄聚合酶聯反應(RT-PCR)檢測方法,測定了急性期病人的EBOV和病毒載量,快速診斷為蘇丹伊波拉病毒,敏感性較高。同時發現病毒載量與疾病的預後密切相關,死亡病例RNA的複製水平明顯高於生存病例。研究者還指出,監測EBOV亞型至關重要。

目前EBHF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採用支持治療,要特別注意維持循環血容量,監測血壓,吸氧等。最近美國科學家用1種抗血凝蛋白質對感染EBOV的獼猴進行治療並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人體的療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EBOV疫苗尚處於實驗階段,在靈長類動物已顯示效力,世界上首次人體EBOV疫苗試驗最近在美國進行。

世界上六種神秘病毒最致命 伊波拉病毒位列第一

據英國《焦點》月刊2月號發表文章《幾種最可怕的病毒》:

1、伊波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現,伊波拉病毒能使人體內臟破碎,感染者每個毛孔都會往外滲血。高達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熱病毒。醫生們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注意到該病毒。一旦染上這種病毒,人的內臟會大出血。每7個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馬爾堡病毒。這是又一種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羅河病毒。病初起時像是得了流感,之後可能出現腦膜炎、其它腦疾病和陣發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終身無法痊癒。

5、登革熱病毒。這是熱帶地區的一種地方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馬秋波病毒。該病毒由老鼠攜帶。染病初期表現為發燒,然後鼻子和牙齦開始出血,胃腸內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英國雜誌排出世界最致命6種病毒埃博拉居首位。  

病毒特徵

「埃博拉」病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這與愛滋病相似。但愛滋病患者一般尚可活上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而一旦染上埃博拉病,在經過病毒潛伏期後,先出現高燒、頭痛、嘔吐等症状,然後病人在備受幾天腹瀉和眼睛、耳朵、鼻子出血的折磨後,痛苦地死去,前後往往不到一星期。患者死亡率高達80%以上。「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薩伊埃博拉河附近一個名叫揚博科的小村莊首次發現的,並由此得名。那一年,「埃博拉」病在薩伊的55個村莊及其鄰國蘇丹、衣索比亞流行,造成近千人的死亡。

伊波拉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儘管世界衛生組織煞費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儲主,目前認為果蝠是儲存宿主的可能候選。因為伊波拉病毒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病毒劑,也同時被視為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這是一種致命的流血熱(hemorrhagic fever)傳染病,目前無法醫治,會感染包括人類、猴子及黑猩猩在內的靈長類動物。人類患者半數以上在兩星期內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說,把愛滋病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濃縮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

艾博拉病毒通過體液傳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會傳染。傳染病專家除了進行檢疫,也集中力量尋找首個病患者(index case),一方面便於追查可能被傳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體到底來自何處。

艾博拉病毒相信是寄生在一種當地動物或昆蟲身上,可是目前還無法確認寄主是什麼?世界衛生組織的瑪丁尼茲醫生(Lindsey Martinez)說:沒人知道艾博拉病毒在病疫爆發之間藏身何處、什麼因素促使它活躍起來?

追查首宗病例是檢疫的重要工作。經過一番抽絲剝繭,終於發現36歲的阿薇蒂(Esther Awete)是烏干達的首個艾博拉患者。她生病發燒5天後就死了。以當地習俗,遺體停放在住家兩天,等待親友一起參加葬禮。葬禮上,死者親屬清洗遺體,然後把她葬在離住家不到10公尺的地方。

儀式結束後,親友們同在一個大水盆洗手,象徵親密團結。大家卻不知道,阿薇蒂的遺體帶有艾博拉病毒,簡直就如一枚計時炸彈一樣。接著,與她同住的母親、3個姐妹、她9個月大的女兒,以及3個親戚相繼死亡。家中唯一生還者是阿薇蒂8歲的兒子,他當天沒有參加葬禮。

病毒也在烏干達北部地區的古魯鎮附近蔓延。當地政府在確定是艾博拉之後,立即禁止傳統葬禮,所有屍體都由政府處理與埋葬,以避免傳染。

經過化驗,專家發現病因是一種稱為「蘇丹艾博拉」(Ebola Sudan)的病毒。目前已知的人類艾博拉病毒有3種,都以疫區國家為名,分別是「蘇丹艾博拉」、「薩伊艾博拉」、「象牙海岸艾博拉」。

「蘇丹艾博拉」1976年及1979年曾兩次出現蘇丹南部,死亡率約65%,是致命率較低的一種。1995年在薩伊出現的「薩伊艾博拉」,死亡率高達81%,那一次共死了315人。

這是烏干達首次發生艾博拉,而且古魯鎮附近的人不像其它國家疫區居民一樣常吃野生動物。過去幾次艾博拉病疫,專家懷疑居民吃下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所造成。由於病原來自蘇丹,有人猜測,或許是以蘇丹為基地的烏干達叛軍無意間把病毒帶過來。

不尋常的傳染病例越來越多,而且不僅發生在衛生水平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今年4月號的《新英格蘭醫學學報》同時刊登4篇關於傳染病的報告,包括義大利因玉米中listeria菌造成的感染,馬來西亞因豬只傳染的腦炎,美國亞特蘭大糖尿病男童因吃受感染食物而進行兩次腸手術等案例。

發展中國家的鄉村居民大量湧向城鎮,居住在缺乏衛生條件的環境中,形成傳染病溫床。另一方面,海運及航空交通帶來全球人口及產品流通,病原體傳染的範圍因此擴大。

1989年、1990年、1996年,美國檢疫單位曾發現從菲律賓入口的猴子身上,帶有專門感染猴子的Reston艾博拉病毒。4名檢疫人員因接觸而體內產生抗體,幸虧沒發病。類似猴子艾博拉病毒也在義大利與菲律賓發現。

曾在非洲參加救治艾博拉的瑪丁尼茲醫生說:「人類不斷開發,不斷侵入過去毫無人煙的地區,肯定會接觸一些從沒碰過的昆蟲動物,一些隱藏著的病菌病毒正等待機會對付我們。」

「艾博拉」原是剛果一條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裡出現,從此它成為這致命傳染病的代號。

病人感染病毒後4天,會出現類似感冒症状,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等。接著是嘔吐及肛門出血,然後鼻腔、牙齦、眼睛、皮膚也出血。這時病毒也開始破壞內部器官,病人因內出血而吐血。50%至90%病人在兩星期內因失血過多造成休克而死。

病毒可能潛伏在患者體內兩星期,這期間沒有感染性。當感冒症状出現時會通過體液感染。出血時期及死後一段時間,病毒感染性極強,非常危險。

一直以來,研究人員只知道在感染初期,病毒在血管中產生大量糖性蛋白質(glycoprotein),卻不知道它如何造成大量出血。

兩三年前,密西根大學的病毒學家奈貝爾(Gary Nabel)才發現,原來這種糖性蛋白質會黏附在稱為neutrophil的白血球上。這種白血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前線防衛,負責吞食及消滅入侵的細菌或病毒,並向免疫系統發出警報,動員白血球B細胞製造抗體,以及T細胞對付已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研究者猜測,艾博拉的糖性蛋白質把neutrophil包住,使它無法作用,病毒就能如入無人之境,攻擊血管壁細胞,使血管壁弱化甚至破洞。病人因大量出血,血壓太低,循環系統無法把血液送到重要器官去,病人因休克而死。

英國專家解釋了出現「活死人 」現象的部分原因。這些專家在研究一種自然疾病——伊波拉病毒熱時,發現了「活死人」現象的奧秘。他們稱,「活死人」現象就是一種由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險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人們有理由恐懼埃博拉。在躲開可能的攻擊後,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伊波拉病毒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後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蝕,像一場的遊戲。首當其衝的是血細胞。當病毒將自身複製到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死亡並凝結在一起。凝塊阻塞血管,切斷全身的血液供應;感染的器官開始出現死片。病毒蛋白質以特有的凶殘攻擊膠原,這是固定器官的連接組織中的主要蛋白質。當膠原變成漿狀物,器官表面開始出現孔洞,包括皮膚,血從孔洞傾瀉而出。皮膚下面出現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皰。在這個階段所有的孔竅都會滲血,同時皮膚和肌肉的表面隔膜開始炸裂。在身體內部,心臟開始滲血,並將滲入它周圍的空腔。肝臟腫大,開裂,然後開始化膿腐爛;腎臟失靈,塞滿了死細胞和血塊。死的、凝結的血細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腦,妨礙了供氧,最終導致痴呆和大規模的癲癇發作。崩潰的血管和腸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水一樣湧入體腔。雖然在體液中漂浮,但組織自身是脫水的,無法執行其功能,於是病人開始死亡。這稀奇古怪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病毒成指數地繁殖,毀壞內臟使之完全失去作用直至宿主死亡為止。像血液、分泌物和嘔吐物這樣液體,每一滴都充滿了上百萬的病毒。在其成員密集的社區,這些有毒液體的擴散為病毒從一個宿主跳向另一個宿主搭起了橋樑。

伊波拉病毒與造成愛滋病的HIV病毒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它的「殺人」速度卻比愛滋病毒快得多。一開始,伊波拉病毒感染者表現出來的症状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沒什麼兩樣。病人只感到發熱、頭痛、喉嚨痛、胸悶。但是僅僅幾小時後,病人就會開始全身出汗,胸痛皮疹、出血、腹瀉、嘔吐、肌肉和關節酸痛等,半數病人於發病後第5天出皮疹,大多數則在第5至7天七竅流血不止。出血者佔71%。最嚴重的是皮膚粘膜、鼻、齒齦、內臟均出血,糞便呈黑色,出血往往是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過一天,病人將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就連睜開眼都會感到疼痛,腦袋像是要爆炸。即使在這個時候,醫生仍無法確定患者得了什麼病。直到幾天後,病人開始體內外大出血,連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醫生才敢確定病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不過,到這個時候一切都太遲了。一位傳染病專家曾這樣描述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病死的恐怖景象:「 病人體內外大出血,由於體內器官壞死、分解,他還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我覺得就像看著一個大活人慢慢地在我面前不斷溶化,直到崩潰而死。」正在烏干達執行埃博拉病控制使命的美國傳染病專家海曼作出這樣的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裡到處都是鮮血,被褥上、地板上、牆壁上;他們吐血、便血……埃博拉是人類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殺手,是世界醫學界面對的一道難以解讀的「哥德巴赫猜想」。

伊波拉病毒的解析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絲狀病毒,通常看起來像一根精心製作的構杖。病毒由一串RNA成辮狀編結的七個蛋白質組成。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為什麼這些蛋白會有這麼大的破壞力。它們的一部分功能似乎是一直宿主的免疫系統,但它到底如何發揮作用至今沒有弄清楚。埃博拉熱病爆發的相對短暫和相對自足的另一個原因是病毒絕對致命的力量。它很容易快速毀滅它的宿主——大約在五天以內,所以它很少有機會跳到另一個新宿主身上。除了極罕見的情況,它的傳播是依靠直接的體液交換來進行的,最終缺乏機會找到傳播的橋樑。同時,伊波拉病毒是低能的,因為它過於穩定,極少變異。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以及HIV,以某種方式進化,可以幫助它們克服障礙存活下來。它們變異非常快,這便增加它們適應新宿主的機會。埃博拉沒有走這條路。1996年CDC發表的一份對埃博拉基因的分析,揭示在薩伊1976年和1995年兩次的熱病爆發的病毒事實上幾乎是完全相同的,基因改變只有1.6%。這給治療和預防它的傳播帶來了希望。

研究證實,伊波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近期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株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 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伊波拉病毒粒子的直徑為80奈米,長度為970奈米,屬絲狀病毒科。較長的奇形怪狀的病毒粒子相關結構可呈分枝狀或盤繞狀,長達10微米。來自薩伊、象牙海岸和蘇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生物學特性不同。第4個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靈長目動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獻報導有極少數人感染此病毒,臨床上無症状。1976年在蘇丹流行時,病死率為53.2%;在薩伊,高達88.8%。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級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伊波拉病毒48小時後便不治身亡,而且他們都「死得很難看」,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多個器官,使之發生變性,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內出血,繼而七竅流血不止,並不斷將體內器官的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後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 照顧病人的醫生護士或家庭成員,和病人密切接觸後可被感染。有時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蘇丹流行時,與病人同室接觸和睡覺者的感染率為23%,護理病人者為81%。醫院內實驗人員感染和發病也有好幾起。

伊波拉病毒的傳播性

專家們在研究中發現,「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熱性,但在60攝氏度的條件下60分鐘將被殺死。病毒主要存在於病人的體液、血液中,因此對病人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各種穿刺針、插管等,均應徹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壓蒸氣消毒。伊波拉病毒還可能經過空氣傳播。實驗人員將恆河猴頭部露出籠外,讓其吸入直徑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氣霧,猴子4~5天後發病。每天與病猴密切接觸的6個工作人員的血清發現該病毒抗體陽性,其中5人沒有受過外傷,也無注射史,因此認為可通過飛沫傳播

雖然伊波拉病毒目前僅在個別國家、地區間歇性流行,在時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傳染病的歷史上,許多傳染病的流行開始時往往是個別散發,以後演變成局部地區流行,進而變成廣泛流行。副霍亂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1905年在埃及發生第一例,1937至1960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局部流行,而1960年後迅速波及五大洲。伊波拉病毒會不會像副霍亂那樣在不久的將來波及五大洲?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控制「埃博拉」的擴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伊波拉病毒疫情動態,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除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其他動物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對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應隔離觀察。一旦確診應及時報告衛生部門,對病人進行最嚴格的隔離,即使用帶有空氣濾過裝置的隔離設備。醫護人員、實驗人員穿好隔離服,可能時需穿太空服進行檢驗操作,以防意外。對與病人密切接觸者,也應進行密切觀察。

「埃博拉」是薩伊(即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裡,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生靈塗炭,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伊波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蘇丹,一時屍橫遍野。經過兩次「暴行」後,「埃博拉」病毒隨之神秘地銷聲匿跡15年,變得無影無蹤。1994年12月在加彭又發現此病。1995年1月起在薩伊及1996年2月起在加彭暴發流行:在薩伊基奎特(Kikwit)市發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彭奧果韋伊溫多(Ogooue Ivindo)發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這一病毒,其中793人喪生。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預防伊波拉病毒的疫苗和其來源,也沒有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 1994年,美國作家普里斯頓以此為背景寫了小說《熱區》,這本小說暢銷一時,並引起全球對這種神秘病毒的普遍關注。1995年,好萊塢推出了由達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蔓延》,在銀幕上再現了伊波拉病毒奪取人命的恐怖景象,令全球觀眾對伊波拉病毒聞名色變。

儘管醫學家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 ,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裡感染到這種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醫生的話來說,感染上「埃博拉」的人會在你面前「融化」掉。惟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經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

雷斯頓伊波拉病毒

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賓進口至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被發現。此一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頓、菲律賓以及德州爆發。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義大利托斯卡納和德州被發現。所有感染的猴只出現與猿猴出血熱類似的症状。在這兩起爆發中,沒有任何人類受到感染。

特迪瓦伊波拉病毒

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這個品種首先在象牙海岸的Tai森林中被發現。在1994年11月1日,二隻黑猩猩屍體在森林裡被發現。檢驗人員發現在心臟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心臟已液化,內臟外觀並沒有明顯痕迹,肺中充滿血液。從黑猩猩身上採取到的組織顯示,此病毒與蘇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發的薩伊埃博拉十分相似。 1994年後,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發現,科學家用許多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感染的來源被認為是一隻被黑猩猩捕食且帶有病毒的猴。

執行屍體檢驗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状並在一星期後被送到瑞士治療。兩個星期後,她出院後,就在感染病毒後的第六個星期完全康復。  

感染實例

2000年10月12日,烏干達衛生總局局長弗蘭西斯.奧瑪斯瓦博士披露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令醫學界聞之色變的神秘病毒「埃博拉」(Ebolavirus)再度在位於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現身,已有30人死於伊波拉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一家口無一倖免!到10月13日,疫情還僅限於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14日,相鄰的基特古姆和里拉地區也發現了伊波拉病毒感染者。到引起國際衛生組織警惕時,這種令感染者七竅流血、心肝肺俱爛的可怕病毒,已經呈大規模傳染之勢。到10月17日為止,因感染「埃博拉」而痛苦死去的病人已達43人。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專家卻沒有這麼樂觀,因為此次「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古盧北部地區地處偏僻,許多居住在小村裡的人們在醫生趕到之前就已經死了。這部分死亡人數很難估算,並且其數字遠遠大於已經證實的死亡數字。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烏干達北部的「埃博拉」病毒已奪去了191條命,其中包括護理病人的護士,他們是在照料「埃博拉」病患者時受傳染而死的。

人們難忘2000年10月14日這一天:烏干達古盧地區「拉科爾醫院」特護病房內,三名因為9月17日以來一直照顧「致命發燒」病人而受感染病毒的三名實習女護士,正在病床上做最後的垂死掙扎。隨著她們一陣陣痛苦的呻吟,一團團污血順著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肛門往外涌。主治醫生用盡了一切的辦法,也沒能堵住湧出的污血。主治醫生急得團團亂轉,衛生部的疫情專家早在半個月前就應該到位了,但卻遲遲沒有音訊。院長盧克維亞多次打電話給衛生部,但官老爺們卻推三阻四地說:「不就是流感發燒麼?值得催我們那麼緊嗎?」碰上這班官老爺們,盧克維亞院長可真是心急如焚。他再次向衛生部報告說:「古盧地區9月17日流行的絕非普普通通的感冒發燒,而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甚至聽說過的致命神秘瘟疫。病人就像在你眼前融化了一樣!」衛生部的疫情專家終於派出,姍姍來遲的專家小組正好看到了三名實習女護士最後死亡的恐怖情景,其中一名專家震驚得連手中的器械都掉在地上,發出「當」地一聲巨響。這位曾經在剛果看過「埃博拉」病人的專家,一路上都在擔心古盧區的怪病,現在看來這就是「埃博拉」。很快,猜測得到了證實:所謂的「致命發燒」病,正是令人恐怖的「埃博拉」!

Bkhsp.jpg

烏干達衛生部長克里普斯隨後向烏干達和駐該國的世界媒體證實說,實驗室檢驗的結果證明了這種可怕的病毒,流行在古盧地區的可怕病症正是「埃博拉」病毒稍稍變種導致的結果!然而,這一發現顯然太晚了點,「埃博拉」實際上已經在古盧地區全面爆發。在古盧義大利援建的「任務」醫院裡,儘管醫護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10名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病人痛苦死去。「任務」醫院的醫療能力也到了所能承受的極限,儘管專家們建議醫院要給證實染上「埃博拉」病毒的病人設立專門的隔離病房,但這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方面是由於病人實在是太多了,其中8名垂死的病人只能被草草安置在病房外一間簡易屋的地下,聽任其死亡。然而,這間病房的窗戶卻沒有玻璃,房間里的廢棄物跟其它病房的廢棄物也沒有隔離開。在主病房內,18名正處於不同發病階段的埃博拉病人,正在接受醫護人員的照料。一位名叫彼圖亞.基博克的護士滿心恐懼地對記者說:「我們真的非常非常害怕,我們也非常絕望,我們的精神快崩潰了!在疫情最嚴重的拉科爾地區,『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已呈失控的趨勢。」「拉科爾醫院」院長馬休.盧克維亞帶著一臉疲憊恐懼的表情向外國記者透露:「古盧地區的疫情遠遠比烏干達官方公布的情況嚴重。前來醫院求救的病人告訴我們說,他們的親朋好友中得病的人越來越多。80%前來醫院求救的病人都說他們家裡已經有人因『埃博拉』而死!最驚人的是,每收治一位感染「埃博拉」的病人,他們都聲稱至少已有五到六個親人已經死去!現在,就連我們醫院也難逃惡運,我們的三名女護士就因為在接觸病人時不慎感染「埃博拉」而暴病身亡,剩下的護士們嚇得不是辭職不幹,就是得穿全副保護服才敢進行搶救!說實在的,我們已經覺得無能為力了。」

12月8日,噩耗傳來:烏干達古盧地區拉科爾醫院院長魯克韋亞因在工作中感染上埃博拉病不幸以身殉職。他被認為是制止埃博拉病蔓延的國家英雄。烏衛生部12月5日發表的一份新聞公報說,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給因公殉職的醫護人員發了唁電,並表示烏政府將盡最大努力遏止埃博拉病的蔓延。到12月8日為止,已有1位醫生、12位護士和2位醫院其他工作人員染病致死。

恐怖、疲倦和絕望籠罩著整個地區,佔據了這裡每一個人的內心!因對此次「埃博拉」病毒爆發反應遲緩的烏干達衛生部官員備受全國上下的指責。不過,此時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為自己辯護了,而是強烈呼籲烏干達全國民眾千萬不要恐慌,要相信烏干達衛生部會有辦法控制「埃博拉」在全國的蔓延。衛生總局局長弗蘭西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政府已經成立一支「埃博拉」病情控制特遣隊,想盡一切辦法控制疫情的發展與蔓延。衛生部還向古盧地區派出了多批醫療小組,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教育當地人如何識別「埃博拉」病症,以及發現後應該如何處理。與此同時,烏干達政府還向古盧地區派出一個專門的防疫偵察小組,專門負責設立隔離區以及宣傳活動。

2000年10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兩名「埃博拉」病毒專家已經飛抵烏干達,而救護人員也於當天乘另一架飛機到達;總部設在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也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請求,立即派出一個由四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赴古盧地區進行調查。就跟好萊塢恐怖影片《瘟疫爆發》一樣,所有的專家和救護人員全都穿著如同太空人太空服一樣的防護服裝,這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因為「埃博拉」病毒實在是太可怕了。「埃博拉」病毒專家的首要任務是設法弄清烏干達盧古地區為什麼會出現「埃博拉」,到底是如何傳染到該地區的,因為烏干達有史以來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怪病。與此同時,謠言四起,有消息說,4000多名烏干達士兵於今年8月從民主剛果的戰爭中撤下來,途經古盧地區,他們可能把病毒帶到其他地方。但烏干達軍方領導人否認有士兵和其家人死於埃博拉。10月17日,隨著疫情的進一步擴大,烏干達政府下令將古盧北部三個「埃博拉」病毒肆虐最嚴重的地區宣布為完全隔離區,將動用軍隊嚴禁任何居住生活在該地區的人擅自離開。身著簡易防護服的烏干達武裝軍人立即全面封鎖了三個地區,拉起了一道道的鐵絲網,暫時封死了所有進出該地區的大路小道。執行這一特殊任務的烏干達特遣隊司令沃爾特.澳克羅中校發布禁令時解釋說:「古盧疫區內所有的學校都已經關閉,除非有特別醫療通行證,否則當地居民不得擅自離開古盧疫區。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將動用武力。不過,我們並不希望動武,而且相信我們會控制住『埃博拉』的!」

古盧地區的疫情引起了東非各國的極度恐慌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東部非洲正在經歷真真切切的一級恐怖。特別是與烏干達接壤的國家,紛紛強化邊境檢疫措施。鄰國肯亞、蘇丹和剛果政府都加緊採取措施,全力防備伊波拉病毒進入本國。在伊波拉病毒曾肆虐一時的蘇丹和剛果,民間更是一片人心惶惶。盧安達和坦尚尼亞政府也採取了相似措施。肯亞衛生部緊急調派一個最精幹的醫療小組趕到烏干達與肯亞最大的邊防入境口布西亞,對烏干達入境人員進行強制性檢查。一旦發現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疑人員,就立即強行隔離。不過,肯亞衛生部一名高級官員仍十分恐慌地承認說:「因為我們沒有必要的設備,所以我們無法測出這種病毒。」布西亞地區代理衛生官沃爾特在接受肯亞《國家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每天從烏干達進入肯亞的入境人員多達數百人,加上麻疹和愛滋病的早期症状跟『埃博拉』症状有相似之處,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更艱巨了!」發生於烏干達的伊波拉病毒正在影響著烏干達的國家形象。當地時間11月24日,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市中心一家酒店裡正在準備舉行一個國際研討會,就在開幕式準備舉行之際,當得知其中的代表有來自烏干達的之後,當時正在參加這一研討會的肯亞公共衛生部長立即趕到了與會代表下榻的酒店,親自當場下令那些來自烏干達的與會者立即離開。這一事件立即在肯亞全國傳開,肯媒體和輿論界紛紛譴責會議主辦者不顧他人的安危將病毒帶給了肯亞人,並要求警方出面調查。肯亞衛生部門說,這130名烏干達人之中有超過60人來自古盧地區。據悉,這個研討會原定在坦尚尼亞首都舉行,但坦尚尼亞政府以公眾健康為理由,取消了這次活動。肯亞公共衛生部長解釋說,肯亞醫生檢驗過與會的烏干達人,沒有發現任何埃博拉病的跡象,但肯亞當局需要防患未然。目前,肯亞當局正密切注視酒店內為這些烏干達人服務的職員,以防他們染病。針對肯亞政府的上述做法,烏干達外交部提出了抗議,並引用一些被驅逐者的話稱「被驅逐者如犯人一般被押送回國,侵害他們的尊嚴,傷害了兩國的關係」。

為防止伊波拉病毒病傳入我國,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檢驗檢疫機關加強對該病的檢疫監測和衛生監督工作。 對來自上述疫區的旅客,如發現有發燒、頭痛、肌痛結膜充血等症状的,要立即實施隔離留驗。對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病人接觸過的其他物品應實施嚴格的消毒等衛生處理。發現有關疫情時,要在採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同時,及時上報。

此期間,國際社會提供了緊急資金和技術援助,幫助烏政府控制伊波拉病毒的蔓延。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紅十字會以及英、美等國向烏干達提供了40萬美元的緊急援助,並及時給予醫療技術方面的支持。由於「埃博拉」病毒的蔓延,烏干達政府官員宣布封鎖處於病毒爆發中心的3個地區,而且將採用武力阻止任何人離開這些地區。

「祭司就要察看那瘟疫,把染了瘟疫的物件關鎖七天。」——《出埃及記》好萊塢大片《極度恐慌》就是描寫非洲致命的伊波拉病毒的故事。伊波拉病毒殺人威力強大,曾是傳媒熱烈報導的頭條新聞。該片利用逼真背景編構故事,描述美國病毒專家奉命調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菌,並成功制止了病毒在加州的蔓延。

世界衛生組織(WHO)星期一證實,致命的伊波拉病毒在蘇丹南部爆發,目前已經造成4人死亡,衛生專家已經趕赴當地,試圖控制疫情的蔓延。此前,世衛上周六曾宣布,科學家懷疑,在蘇丹南部的延比奧縣(Yambio),伊波拉病毒的一種新變種引發了致命的出血熱疫病

懷疑是新變種

世衛組織技術官員阿薩里婭.克里斯蒂在其位於內羅畢的辦公室內接受了法國媒體記者的電話採訪,她向記者表示:延比奧的埃博拉「疑似病例」數量為19例,其中已有4例感染者喪生,世衛組織正在追蹤與這些疑似病人有過接觸的118人,以便對其進行身體檢查

世衛官員表示,這些病例的血樣已經被送到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檢驗表明,這次爆發的疫情與目前已知的類伊波拉病毒沒有遺傳關係。

致死率降低

世衛發言人阿麥德對媒體透露,從目前的調查結論可知,新發現的病毒和已知伊波拉病毒變種不同,所以,可能是伊波拉病毒新的變種。他還說,迄今為止,相對以前伊波拉病毒爆發造成的死亡率,這次新發現的伊波拉病毒致死率較低。這可能表明,較其他伊波拉病毒,新發現的變種是一種「相對溫和」的伊波拉病毒。

阿麥德還說,新的變種已經導致25%至30%的病毒感染者喪生,而其他伊波拉病毒變種的致死率在50%至90%之間。在過去的4天里,當地沒有新發病例報告。一人正處於病理觀察階段。這種病毒的潛伏期約21天。最近一則病例發現於5月15日。

衛生條件惡劣

自1983年以來,蘇丹南部毀於內戰,成千上萬的蘇丹人由於戰爭四處遷徙,公共衛生設施奇缺,這也許是不明病毒頻繁爆發的誘因之一。

烏干達的衛生官員對外界宣布,他們在靠近蘇丹的埃博拉疫區建立了病毒傳播預警機制,公共衛生工作人員正對此嚴陣以待。(水藍)

新聞主角 伊波拉病毒

人間凶器

埃博拉出血熱病毒是人類所知道的最惡毒的「殺手」之一。當一個人感染了這種世上最危險的病原體,幾乎無藥可醫。伊波拉病毒有多種變種,其造成的死亡率也在50%到90%間不等,它是我們這顆行星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

然而,伊波拉病毒也是感染人類幾率最小的濾過性病毒。儘管近年來人們對於這種病毒投入了大量的關注,關於它的報導也長篇累牘,但是在歷史長河中曾折磨人類的所有病原體中,它不過是個小角色。

自從28年前伊波拉病毒被首次發現以來,它差不多僅有10次左右具規模的爆發,而且每次也不過造成幾百人喪生。相比之下,這個數目不及美國每年工傷事故中喪生人數的1/5。

恰恰如此,伊波拉病毒的恐怖之處不在於它曾毀滅了什麼,而是將來它可能去毀滅什麼。

病毒誕生以河之名

1976年夏天,薩伊(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布姆巴的一位醫生尼果.姆碩拉遊歷到了埃博拉河邊的小鎮揚布庫(Yambuku)。在當地的一家醫院裡,姆碩拉首次記載下一種新型疾病的臨床反應,它傳染迅速,致人死命。姆碩拉在旅行日誌中描述道,「這種疾病的病徵是——身體高燒39℃左右、身體許多部位大量出血、胸腹部疼痛、嚴重下痢並使病人脫水、皮膚干薄如紙、眼眶下陷……一切治療方法都難以奏效,三天左右內迅速死去……」這種疾病由於附近的一條河流,而被命名為「埃博拉出血熱病毒」,它在幾個月後被成功地抑制住,但是318名感染者中的90%不幸死去。

2000年,臨近蘇丹南部邊境的烏干達北部古盧地區,又一次伊波拉病毒爆發,這次埃博拉共奪走了173人的生命。

與伊波拉病毒相連的一個危險因素,是醫護病患時的風險。這種病毒在醫院中廣泛傳播,許多醫護人員被感染。在幾次大的爆發中,護工都冒了極大的危險。同樣道理,做此項研究的科學家和實驗室人員都在冒險,就在蘇丹首次疫情爆發幾個月後,英國一名科學家就不慎在實驗室中感染了該病毒。

致命凶器鮮露鋒芒

丹尼斯.波頓是一位免疫學教授,從事伊波拉病毒研究已近10年。波頓說,「這個病毒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爆發的迅速,它殺人只需要2周以內的時間就足夠了。

埃博拉爆發的規模並不大,頻率也較小,這可能與它致人於死地的速度之快有關,而且傳染的擴散也僅局限於身體的直接接觸,例如汗液傳播、唾液傳播。因而,如果患者得以及時隔離,疫情就可以被容易地控制住。

神經藥理學教授麥可.布希米爾說,「人類並不像是埃博拉的靶子,只是出於『偶然』和『意外』才成為埃博拉的寄主。」儘管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尋找病毒的源頭,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人們一無所獲。

伊波拉病毒至今而言還是一個謎。人類還搞不清楚它的複製過程,只知道一旦病毒侵入了人類細胞就自行複製,病毒還需要細胞表皮上的受體識別才能進入細胞內,然而,我們並不清楚這個「受體」到底是什麼。

未來殺手不容小覷

28年前發生在非洲的伊波拉病毒是對流行病學的諷刺。

當埃博拉的新威脅日漸顯現的時候,另一個致命病毒已經走上末路。在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全力監控其在全球範圍根除天花計劃的開展情況,這努力得到了回報——世界最後一例天花病例發生在1977年的索馬利亞,此後便絕跡。

今天,伊波拉病毒的影響已經擴大,儘管不是在致死人數上。埃博拉致死了幾百人,而天花則致死了幾百萬。伊波拉病毒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無從得知。

對於波頓而言,他感興趣的是,他所隔離的抗體如何才能應用於臨床。「你不能在埃博拉身上得意洋洋,你必須提防它咬你一口。」波頓最後說。(荊何)

感染事故 毒針扎破手無藥可醫

俄女科學家染伊波拉病毒身亡

本報綜合報導據美國媒體報導,在位於西伯利亞的一座武器實驗室工作的一位俄羅斯女科學家因為意外被一根沾染埃博拉致命病毒的針扎破手而身亡。目前,伊波拉病毒仍無藥可醫。

專家和官員表示,上述意外事件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於這家生物技術實驗室安全性的擔心。這家實驗室在前蘇聯時期主要從事的工作是將致命病毒轉化為生物武器。

儘管上述意外在5月5日就發生了,但這家實驗室卻直到上個星期才將此事彙報給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表示,實驗室方面已經對上述女科學家進行了隔離,以防止病毒的可能傳播,而且也沒有規定涉及伊波拉病毒的事件都必須彙報,但實驗室方面的拖延意味著世界衛生組織沒能提供及時的治療建議,也許這些建議可以挽救女科學家的性命。

幾個月之前,美國馬里蘭州德特里克福特的一家陸軍生物防禦實驗室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一名國科學家也不小心沾到了伊波拉病毒,但她並沒有被感染上,實驗室方面在48小時之內就公布了這一事件。  

防治進展

去年12月,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合成了外表和結構與伊波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這種病毒可用於研究伊波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發作機制,幫助開發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

這種埃博拉類似病毒是東京大學河岡義裕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這種病毒的外形、結構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質都與真正的伊波拉病毒一樣,並且也能感染人體細胞。河岡教授去年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共包含7種蛋白質,其構造是在細管狀外殼中包裹著基因和蛋白質複合體。

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埃博拉類似病毒與真正的伊波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類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試驗更為方便。  

應對措施

美國參議院本月19日通過「生物盾牌計劃」法案,批准撥款56億美元用於美國預防生物或者化學武器襲擊。法案涉及的生化襲擊包括天花、炭疽病肉毒桿菌毒素、瘟疫和伊波拉病毒等。

這項名為「生物盾牌計劃」的法案規定,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鼓勵製藥企業研究與開發針對生物恐怖活動的應對措施,加快對解毒藥品的批准過程,在緊急情況下允許政府向公眾提供未經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某些治療方法。

在參議院投票結果揭曉後,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和疫苗生產商的股票上漲。白宮19日也發表聲明說:「『生物盾牌計劃』對增強美國應對生物、化學、核和放射性恐怖威脅的能力至關重要。」  

傳播方法

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雖然猴子間的空氣傳染在實驗室中已被證實,但並不能證明人與人之間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病毒。美茵嘉護士是空氣傳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員並不確定她是如何接觸到病毒。

直至現在,伊波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為醫院的環境,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因為較好的設備及衛生,在現代化的醫院中,伊波拉病毒幾乎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伊波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的因腹瀉、嘔吐和出血所排出的體液將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險性。由於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衛生訓練,疫情的大規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沒有現代化醫院和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的貧困地區。許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區正好具有這些特徵。在這樣的環境下,控制疾病的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針頭,在嚴格消毒情況下也不能重複使用針頭;隔離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依照嚴格的規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護目鏡和防護服。所有醫護人員和訪問工作者都應當嚴格執行這些措施。  

參看

關於「伊波拉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