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地牯牛 | 中藥圖典 |
地牯牛 Dì Gǔ Niú |
|
---|---|
別名 | 倒推車、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蟻獅、蟻地獄、地拱、沙蝨、沙挼子、搖搖鍋、砂牛、倒後蟲、退退窩窩、啊嘍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沙谷牛、沙牛、砂牛蟲、金沙牛、沙貓 |
功效作用 | 通淋;截瘧;軟堅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症塊;瘰癧結核;陰疽久潰不倒斂 |
英文名 | antlion |
始載於 |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膀胱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咸 |
地牯牛
【別名】倒推車、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蟻獅、蟻地獄、地拱、沙蝨、沙挼子、搖搖鍋、砂牛、倒後蟲、退退窩窩、啊嘍嘍、金砂牛
【來源】脈翅目蛟蜻蛉科昆蟲中華東蟻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蟲蟻獅的活體或乾燥全體。春秋二季從砂土中刨出,新瓦焙乾或鮮用。
【動物形態】黃足蟻蛉,體長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似蜻蜓。頭寬於前胸,兩複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毛。中後胸黑色,明顯大於前胸。足黃色,並有黃色長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柔弱。前後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6-18mm,土黃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鉗狀的顎,無翅,胸足3對,腹部較大。
【性味歸經】咸,涼。有毒。
【功能主治】平肝息風,解熱鎮痙,拔毒消腫。用於高血壓病,中風,小兒高熱,驚厥,瘧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異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癰瘡,無名腫毒,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用法用量】 1~2分。外用適量,焙乾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該品組織細嫩,晶瑩剔透,香脆可口,風味獨特、營養十分豐富,不僅是良好的食物而且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地牯牛有利膽利尿、鎮靜、潤肺益腎、滋陰補血等功能,類似冬蟲夏草,常食用有保健作用,飯後食用能幫助消化,酒後食用還要解酒。利肝膽、益脾腎、是難得的天然食品。
《中醫大辭典》指該藥可治砂淋,但近代文獻較少此類記錄,筆者是根據民間傳說,結合父輩臨床經驗而予應用。傳統上,前人應用中藥常有「以意用藥」之說,即囿於歷史條件所限對一些藥物的功效作抽象性解釋。金砂牛在幼蟲階段藏匿於砂土中,營造一圓椎型小窩,狀如漏斗,以觸鬚撥砂,令蟻蟲等跌落砂窩中,捕而食之,因其力可撥砂石故可治「石淋」,至於其現代藥理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該方同時應用較多動物類藥物如山甲、地龍、蟬蛻,乃取其消腫散堅、通經絡、「剝蛻」等功效;雞內金消積而「化石」;該方還應用肉蓯蓉、巴戟天補腎,這是從「腎無實證」這一觀點出發;考慮結石乃與腎相關的疾病,腎虛水液氣化失司乃結石形成的主因,故在溶石、排石、軟堅、消積,攻其有形病邪的同時輔以補腎固本,以策萬全。此外據現代藥物研究:蟬蛻[3]有「鎮痛」和「抗炎」作用。石韋[4]治泌尿繫結石有較好療效。白芷[5]抗炎解痙,拮抗乙醯膽鹼的興奮作用可治腎絞痛。結合結石病的病因、病理特點,我們有針對性地選用了上述藥物組方,以爭取更好的療效。
[名稱] : 地牯牛(武陵山區名稱),別名草食蠶、寶塔菜,神蟲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武陵山區絕無污染的特有品種。草石蠶
學名 : Stachys sieboldii
分布 : 原產於東亞、中國大陸,台灣由中國大陸引進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時間。
分類 : 唇形科
型態 : 株高15~25公分,莖方形,全株密生細毛,葉對生,長卵形,先端鈍,鋸齒緣,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塊莖具短節狀,白色,形似蠶體,質脆。
用途 : 常做觀賞植物,因形似蠶寶寶,頗為奇特,1996~2000年間,坊間偽稱是新鮮的「冬蟲夏草」而聲名大噪,價錢高昂,許多人受騙仍不知情,但經推廣之後,目前已成為新興蔬菜。
花期 : 12~1月盛產
管理 : 性喜溫暖,忌高溫潮濕,生育適溫15~25度
施肥 : 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
繁殖 : 可用扦插法或塊莖繁殖
[《中草藥》
【藥名】草石蠶
【別名】甘露子、滴露、地蠶、甘露兒、土蚰、寶塔菜、蝸兒菜、土蟲草、土人蔘、土蕊子、毛菜、風子草、地牯牛草、地紐、螺絲菜
【漢語拼音】cao shi can
【英文名】Rhizome of Bear's-foot Fer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achys siebolidii Miq.
【歸經】歸肺;肝;脾經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科屬分類】骨碎補科
【拉丁文名】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生態環境】生於水邊或濕地。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採收。挖取塊莖,洗淨,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動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其上密集鬚根及在頂端有患球狀肥大塊莖的橫走小根狀莖;莖高30-120m,在棱及節上有硬毛。葉對生;葉柄長1-3cm;葉片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12cm,寬1.5-6cm,先端微銳尖或漸尖,基部平截至淺心形,邊緣有規則的圓齒狀鋸齒,兩面被貼生短硬毛;輪傘花序通常6花,多數遠離排列成長5-15cm,頂生假穗狀花序;小荀片條形,具微柔毛;花萼狹鍾狀,連齒長約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脈,齒5,三角形,具刺尖頭;花冠粉紅色至紫紅色,長約1.2cm,筒內具毛環,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小堅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草石蠶的塊莖及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全草15-30g,根30-60g;或浸酒;或焙乾研末。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食療價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蠶的塊莖。又稱地蠶、甘露子、甘露兒、土蛹、寶塔菜、土蟲草。分布於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晒乾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養陰潤肺。
[參考]含水蘇鹼、水蘇糖、蛋白質、胺基酸、脂肪、葫蘆巴鹼等成分。
[用途]用於肺陰不足,乾咳痰少,或虛勞咳嗽。
[用法]煎湯,蒸食或煮食等。
[附方]
地蠶豬肺湯:豬肺1具,洗淨切塊,草石蠶120g,加水一同炖熟,略加豬脂、食鹽調味服食。
本方用豬肺直補肺臟,增強了草石蠶的功效。用於肺虛咳嗽,咽喉乾燥。
|
關於「地牯牛」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