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息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息肉是最常見的喉部假性腫瘤。男性發病多於女性,以青壯年多見。息肉好發於聲帶游離緣前1/3與中1/3處。喉部其它部位(如假聲帶、喉室杓狀軟骨間切跡、小角結節和聲門下腔)也可發生,但發病率低。一般認為聲帶息肉多由於任克氏層水腫所致。而水腫的發生多由於發聲不當、過度發聲、致聲帶經常由相互摩擦發生損傷,突然用力時引起粘膜下出血,吸煙、工業粉塵化學氣體慢性刺激、炎症以及變態反應等使任克氏層內發生靜脈叢充血、水腫、出血及血栓形成,始為息肉樣變而繼以纖維組織增生漸成息肉。臨床症状:主要為聲嘶,若息肉於聲門下腔者常伴有咳嗽喉鏡下見聲帶邊緣前中接界處有表面光滑、半透明及帶蒂的新生物。有時在一側或雙側聲帶游離緣呈基底較寬的梭形息肉樣變。亦偶有呈瀰漫性腫脹遍及整個聲帶息肉樣變者,即稱之為慢性肥大性息肉樣喉炎。鏡下息肉色灰白或淡,偶有呈紫紅色,大小如綠豆、黃豆不同。聲帶息肉單側發病多見,也可雙側同時發生。帶長蒂的息肉可隨呼吸氣流上下活動,有時隱伏於聲門下腔,檢查時可囑患者用力呼氣,以利觀察診斷。  

目錄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喉息肉常發生於一側聲帶的前、中1/3處的邊緣,稱為聲帶息肉。  

症状體征

主要是聲嘶,其程度視息肉大小和類型而異。小的局限性聲帶息肉僅有輕微的聲音改變,基底廣的息肉聲嘶較重,音調低沉而單調,不能唱歌,甚至失音。大息肉可致喉喘鳴呼吸困難。  

疾病病因

由於長期發聲不當,或始於一次強烈發聲之後。亦可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是喉部的慢性病變。  

病理生理

初起時,在聲帶膜部的邊緣、上皮下的潛在間隙(Reinke間隙)中,有組織液積聚,出現局部水腫、血管擴張和出血。繼而逐漸呈蒼白水腫樣半透明玻璃樣變性或纖維增生,形成橢圓形或圓形聲帶息肉。分局限性和廣基性2型。  

診斷檢查

喉鏡檢查,局限性聲帶息肉多在一側聲帶的前、中1/3部,基底小而蒂、半透時淡紅色或黃白色圓形或橢圓形腫物,自聲帶邊緣長出,可隨呼吸上下活動。有時可懸於聲門下,在吸氣時才窺及。廣基型可見基底寬廣的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紅色腫塊,常發於一側,兩側均有者少見。  

治療方案

早期息肉應禁聲,並經藥物霧化吸入及超短波理療,或可消失。形成息肉後,應在間接喉鏡或直接喉鏡下切除,細小的息肉可在顯微喉鏡下切除,切忽損傷聲帶,以免影響發音。基底廣大息肉又為雙側者,可分次手術,防止粘連。亦可用雷射治療。術後應禁煙,糾正不良的發音習慣,否則易複發。

關於「喉息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