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液免疫檢測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體液免疫檢測法(assay of humoral immunity),檢測體液免疫功能的技術。分為體外檢測和體內檢測。體外體液免疫檢測法包括抗原抗體反應體液中各種可溶性免疫因素測定,體內檢測為體液免疫測定技術。

目錄

體外體液免疫功能測定技術

包括兩大類:抗原抗體反應和可溶性免疫分子測定。

抗原抗體反應

由於抗體主要存在於血清中,檢測時需要自血液中分離出血清為標本(待檢材料),故又名為血清學試驗。抗原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特異性(專一性、針對性),因此只要其中的一種為已知,即可檢測另一方。如用已知抗原檢測未知抗體,或用已知抗體來鑒定、檢測未知抗原。

抗原與抗體在體外反應,可因抗原的物理性狀不同或參與反應的成分不同而表現各種反應現象,如凝集、沉澱、補體結合以及中和反應等。此四種反應類型即所謂「經典」的血清學反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又衍生出很多快速、敏感及微量的抗原抗體反應,在實際應用中已極為廣泛。

在血清學反應的基礎上,近代免疫學技術中又迅速地建立了免疫標記技術,包括免疫熒光標記技術、免疫酶標記技術、放射性核素標記技術、生物素親和素技術及發光免疫技術。

凝集反應。即顆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細菌立克次氏體螺旋體紅細胞懸液等)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在一定條件下出現肉眼看見的凝集團塊或顆粒。包括直接凝集反應、間接凝集反應及抗球蛋白反應等。

直接凝集反應即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有電解質存在的適合條件下直接結合,出現的凝集現象。這類反應常用於血型測定、病原菌的鑒定等,如診斷傷寒副傷寒的維達爾(曾譯肥達)氏試驗等。

間接凝集反應是在直接凝集反應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即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先吸附於一種與本免疫試驗無關的、有一定體積的顆粒狀物質(稱為載體)表面,然後再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作用,在電解質存在的適宜條件下發生凝集。可供做載體用的有人「 O」型紅細胞或某些動物(如綿羊、兔等)的紅細胞及某些隋性顆粒,如聚苯乙烯乳膠顆粒或活性炭等。由於載體顆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應面積,當顆粒上吸附的抗原與微量抗體相結合後,就足以出現肉眼可見的凝聚反應,因此其敏感性比直接凝集要高出數倍至數十倍,可以測定毫微克水平。另外,吸附在載體上的抗原與相應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時使載體被動地凝集在一起,故又稱為被動凝集。將抗原吸附於載體之上,然後再與相應抗體相結合出現凝集反應者稱為正向間接凝集反應,可用於測定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相應抗體(如痢疾桿菌的糞抗體)或檢測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如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類風濕性因子、抗DNA抗體等)。反之,將抗體吸附於顆粒載體之上與相應抗原結合,則稱為反向間接凝集反應。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可用於某些傳染病腫瘤的早期診斷,檢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鉤端螺旋體腦膜炎雙球菌鼠疫桿菌、布魯斯氏桿菌等微量抗原。若將可溶性抗原先與抗體反應,然後再檢測抗體能否與吸附於顆粒載體上的抗原發生凝集反應,如果抗體已與先加入的抗原結合,那麼就沒有或僅剩少量抗體再與載體上的抗原結合,因此不出現凝集反應或反應很微弱,這稱為間接凝集抑制試驗,常用來檢測可溶性抗原。

抗球蛋白反應又稱橋樑凝集反應。用於測定不完全抗體(又稱短臂抗體),如免疫球蛋白G(IgG),是一種極為敏感、可靠的方法。機體接受抗原刺激後除產生完全抗體(抗體長,體積大)外,還能產生不完全抗體(抗體短,體積小),只能與一方抗原決定簇結合,而不能同時與另一方抗原決定簇聯接,因此不能出現直接可見的凝集反應。庫姆斯等首先根據「抗體存在於球蛋白,球蛋白本身注入異種動物亦是抗原」的原理,把產生不完全抗體的人的正常血清球蛋白注射到異種動物如兔、綿羊等體內,使之產生抗球蛋白抗體,將抗球蛋白抗體加到抗原與不完全抗體的複合物中,使其起搭橋作用,就能出現可見的凝集反應。此試驗亦稱庫姆斯氏反應。

庫姆斯氏反應可分為直接反應和間接反應。直接庫姆斯氏反應是檢測粘附在以紅細胞為抗原的表面上的不完全抗體(即自身紅細胞抗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抗球蛋白抗血清為反應試劑。當抗球蛋白抗體與紅細胞表面上粘附的不完全抗體結合後,就提供了一個較長的臂(橋樑),使紅細胞出現可見的直接凝集現象。本法常用於診斷新生兒溶血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間接庫姆斯氏反應是檢測血清中的游離的不完全抗體。將病人血清加入有相應抗原的一定濃度的紅細胞懸液中,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然後加入抗球蛋白試劑。若病人血清中有不完全抗體存在,則紅細胞出現可見的凝集反應。本法常用於血型抗原的判定、血型抗體的檢測和鑒定,以及輸血前的血型相溶性試驗。

②沉澱反應。指可溶性抗原(如血清蛋白細菌培養濾液、細菌浸出液、組織浸出液等)與相應的抗體在有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結合,經過一定時間後,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物。參加反應的可溶性抗原為多糖蛋白質、類脂等,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比較,前者分子小,單位體積內所含的抗原分子多,與抗體結合的總面積大,沉澱物的形成主要通過抗體球蛋白將抗原分子交叉聯接所形成。為了使抗原與抗體之間的比例適合,一般可稀釋抗原並以仍可出現沉澱反應的抗原最高稀釋度為抗體血清的效價

沉澱反應技術由於特異性很強,而被廣泛應用於鑒定混合物中蛋白質組分,鑒定菌型,診斷疾病以及在法醫上鑒定血跡等。如檢查梅毒抗體的康氏反應。

沉澱反應主要有環狀沉澱反應(對抗原的定性試驗)、絮狀沉澱反應(測定毒素抗毒素等)。目前應用廣泛的是瓊脂擴散試驗,可用以測定免疫球蛋白,補體各組分的含量,分析和鑒定複雜的抗原物質成分,測定抗原、抗體提取後的純度等。

環狀沉澱反應是在細口徑的小試管內先加入已知抗體血清,再將經過適當稀釋的待檢可溶性抗原沿管壁小心加在抗血清表面,使形成界面清晰的兩層。數分鐘後,若在兩層液面交界處出現白色沉澱環,即為陽性反應。本試驗可用於抗原的定性試驗,診斷炭疽,檢測媒介昆蟲的嗜血性,測定C反應蛋白,並廣泛應用於食品衛生檢驗、考古及法醫等。

瓊脂擴散試驗為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半固體凝膠(瓊脂或瓊脂糖)中進行的一種沉澱試驗。瓊脂在實驗中只起網架作用,含水量為99%,可溶性抗原與抗體在其間可以自由擴散,若抗原與抗體相對應,比例合適,在相遇處可形成白色沉澱線,是為陽性反應。沉澱線在凝膠中可長時間保持固定位置並可經染色後乾燥保存。沉澱線(帶)對抗原與抗體具有特異的不可透性,而非特異者則否。所以一個沉澱線(帶)即代表一種抗原與抗體的沉澱物,因而本試驗可對溶液中不同抗原抗體系統進行分析研究。

本試驗包括單向、雙向瓊脂擴散兩種基本類型。若結合電泳技術進行定向擴散,可加快擴散速度、提高反應靈敏度,因而又衍生出對流免疫電泳、火箭電泳、免疫電泳交叉免疫電泳等。瓊脂擴散可在試管、平皿或玻片上進行,一般實驗室常採用玻片法。

雙向瓊脂擴散試驗是在含有電解質的半固體瓊脂板上,將可溶性抗原和抗體分別加入具有一定距離和孔徑的小孔內,使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擴散,兩者在比例合適處相遇,形成白色沉澱線(帶)。當存在多種抗原抗體系統時可出現多條沉澱線,然後可根據沉澱線的數目、位置、形狀對抗原抗體系統進行分析。

反應的基本類型有下列幾種,當抗原與相應抗體相互擴散即形成一條沉澱線。兩種抗原相同時表現為融合沉澱線。兩種抗原完全不相同時形成獨立的沉澱線,同時兩條沉澱線可出現交叉,屬非同一性反應。兩種抗原有部分相同時,與相應抗體進行擴散後,可形成兩條既相互聯接又有其中一條多出一小段的沉澱線。抗體與含有多種及部分相同的兩種抗原相互擴散後,除形成一條同一性的弧形融合沉澱線外,又形成兩條非同一性反應的沉澱線。

沉澱線的特徵與位置不僅取決於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而且與濃度、分子的大小及擴散速度有關。本試驗的優點為特異性強,缺點是時間長,靈敏度低。

單向瓊脂擴散又稱單向環狀免疫擴散,是一種定量測定抗原的方法。常用來檢測標本中各種免疫球蛋白及血清中各種補體成分的含量。靈敏度高,可對免疫性疾病作輔助診斷。

針對瓊脂擴散試驗的時間長、靈敏度較低的問題,根據有些攜帶電荷的物質如多肽核酸、蛋白質等在電場作用下可向相反電荷的電極移動的原理,建立了免疫電泳技術。常用的有醋酸纖維膜電泳、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對流免疫電泳、火箭電泳、免疫電泳及交叉免疫電泳等。

對流免疫電泳是在雙向瓊脂擴散的基礎上進行電泳。即在含電解質的半固體瓊脂板上將抗原抗體分別加入具有一定距離和孔徑的小孔內,然後將此瓊脂板置於電場下,在一定條件下抗原向陽極移動,抗體在電滲作用下向陰極移動,兩者在最適比例處相遇而形成沉澱線。由於電場能限制抗原抗體的自由擴散傾向,使兩者只能向一定方向移動,因此提高了試驗的靈敏度並縮短時間。本試驗常用於檢測血清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甲胎蛋白,各類免疫球蛋白的定性和半定量。缺點是無分辨力,當待檢抗原(血清)中存在兩種以上成分時則形成重疊沉澱線造成無法分辨。

火箭電泳又稱電泳免疫擴散。是單向免疫擴散和電泳相結合的方法。是一種定量試驗。在電場作用下抗原在含有一定量抗體的瓊脂板中形成錐形沉澱峰,形似火箭,故名。沉澱峰的高低與抗原濃度成正比,從標準曲線中可查出被檢測樣品中抗原的含量。此試驗快速、敏感,相似於單向擴散。若抗原中加入少量放射性核素標記,可作放射免疫自顯影檢測微量抗原。本試驗常用於定量檢測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甲胎蛋白及其他抗原性蛋白質的含量。

免疫電泳是瓊脂區帶電泳與雙向瓊脂擴散兩種方法的結合,用來分析抗原組分的免疫化學分析技術。根據沉澱弧的數量、位置和形狀與已知標準抗原在同一瓊脂板上所形成的沉澱弧進行比較即可分析待檢樣品中所含成分及其性質。本試驗的特點為檢測樣品用量小、分辨力高、特異性強,但敏感度較弱。可用於分析血清蛋白成分,也可用於分析抗原、抗體提純程度,研究抗體成分、免疫後抗體組分的動態變化等。

交叉免疫電泳是免疫電泳與火箭電泳的結合。即先將抗原(待檢樣品)進行區帶電泳,然後再進行火箭電泳,在電場作用下形成獨立錐形沉澱峰。對抗原中各組分容易進行比較,可定性,也可半定量。

③補體參與的抗原抗體反應。補體一旦被抗原抗體複合物結合後,即不再游離,故可利用此特點進行免疫反應的研究。實驗室常用的補體多來源於豚鼠的新鮮血清。

補體參與的抗原抗體反應在實驗室經常應用的有:溶血反應與溶菌反應、補體結合試驗及免疫粘附血凝試驗等。

補體的溶血、溶菌作用有賴於抗體的存在。紅細胞抗原與相應的紅細胞抗體(又稱溶血素)結合,在電解質溶液中可發生凝集反應,但在有補體參與反應時紅細胞可被溶解,這稱為免疫溶血。在輸血時血型不合亦可致溶血反應。體外抗體形成細胞檢查法又稱溶血空斑試驗,是在細胞水平動態觀察檢測抗體產生情況的一種溶血反應。在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周圍,出現一個因紅細胞溶解形成的透明區,此抗體生成淋巴細胞稱為空斑形成細胞。所形成空斑的數量可精確地反映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狀態。

當抗原為某些革蘭氏陰性細菌(如霍亂弧菌)的,與相應抗體結合後,若有補體參與則細菌可被溶解或破壞,這稱為溶菌反應。

補體結合試驗是在補體參與下,以綿羊紅細胞與溶血素作為指示系統的抗原抗體反應。這種反應包括兩個系統、五種成分:即指示系統及實驗系統;綿羊紅細胞、溶血素、補體、待檢血清(或已知抗體)、已知抗原(或待檢抗原)。藉助指示系統是否出現溶血現象來說明試驗系統中的抗原與抗體是否有特異性反應。從試驗系統中加入已知抗原及補體,若其中存在待測抗體,則補體被用完。將這系統放入4℃冰箱過夜,再經37℃水浴30分鐘,又加入指示系統中。當指示系統不出現溶血現象,為補體結合試驗陽性,溶血則為陰性反應。本試驗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但實驗操作較繁瑣。常用來檢測血清中的抗體,如診斷病毒性疾病、梅毒及鉤端螺旋體病等;也可用來鑒定自病人體內分離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氏體等,如檢查梅毒的瓦瑟曼氏反應。

免疫粘附血凝試驗原理是抗原抗體複合物能固定補體,當具有補體(C3b)受體的細胞(如人O型紅細胞)存在時,則抗原抗體補體複合物上的C3b與紅細胞表面C3b受體結合而引起紅細胞凝集。是檢測抗原、抗體或補體量的高度敏感方法,比補體結合試驗的敏感度高數倍至數百倍。常用於檢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④免疫標記技術。是將放射性核素、熒光素酶活性物質標記於抗體或抗原表面,能使在一般實驗方法中不能觀察到的抗原抗體反應得以顯示出來。不僅可大大提高抗原抗體反應的敏感性,同時可對微量物質進行定性、定量檢測,並可結合顯微鏡、電鏡技術對待檢物質作出組織內或細胞內的精確定位,對醫學基礎研究、臨床理論探討及臨床疾病診斷均提供了有利手段和重要工具,應用極為廣泛。

根據標記物質與方法的不同包括多種。

放射性核素標記抗原抗體反應是將放射性核素分析的高度靈敏性和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兩大特點相結合而建立的檢測技術。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尤其具有很高的精確性,能檢測到μg/ml以至ng/ml水平。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H、14C、35S、32P、15N、131L和 125I等。其中3H和14C應用最多。3H標記摻入快、游離少、射線短、定位準確,14C只放射出β粒子,具有足夠能量,測定較易,外照射弱,半衰期長,適於長時間的連續示蹤試驗。放射性核素標記法可分為內標記法和外標記法。內標記法是用3H、14C等標記胺基酸核苷酸。將標記物加入含有細胞的培養物中,細胞在合成蛋白質或核酸過程中攝取攜帶標記3H(14C)的胺基酸或核苷酸,使細胞內含有放射性標記物。利用此方法能研究DNA、RNA蛋白質合成的位置及動態,研究遺傳物質的複製,細胞的融合,細胞膜功能,致癌作用藥物作用等。外標記法是將放射性131L或125I直接結合到抗原或抗體分子上,採用氯胺T法。氯胺T為一種緩和氧化劑,在氨胺T作用下,碘分子與蛋白分子中的主要酪氨酸結合,蛋白質被放射性核素標記。

常用的放射免疫測定技術有放射免疫測定法和放射免疫沉澱自顯影法。

免疫熒光技術是以熒光素為標記物,標記於抗體分子上,不影響抗體的免疫學特性。以標記熒光素的抗體作為標準試劑,用來檢測未知的抗原,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呈現熒光特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存在部位。是將免疫學反應的特異性、敏感性與顯微鏡技術的準確性相結合。應用廣泛。熒光素為一種染料,在紫外光或藍紫光照射下能吸收光量子而被激化,放出波長較激發光長的熒光。最常用的熒光素有異硫氰熒光素和羅丹明

熒光抗體技術分為三種。直接法為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是將熒游標記抗體直接加到待檢標本上,在熒光顯微鏡下直接觀察有熒光特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此法特異性最強,但敏感性較差,同時因抗體種類繁多,而又需各個標記,因而相對又很複雜。間接法是首先將熒光素標記抗球蛋白抗體(又稱為抗抗體),然後將待檢測抗原與相應抗體相互作用,最後再與熒光素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作用,陽性反應可形成抗原—抗體—熒光素標記抗球蛋白抗體複合物。可用來鑒定未知抗原。敏感性高於直接法,操作簡便,只需製備一種熒光素標記的抗球蛋白抗體即可檢測同種動物的多種抗原抗體系統,但本法易產生非特異性熒光現象,而影響特異性。

補體法與間接法原理相同。即利用補體能與抗原抗體結合的特性,將熒光素標記於抗補體抗體。方法是將抗體、補體與待鑒定抗原作用後,再與熒光素標記抗補體抗體作用。陽性反應可形成抗原—抗體—補體—熒光素標記抗補體抗體大分子複合物。優點為應用方便,只需製備一種標記抗補體抗體即可檢測多種抗原抗體系統,抗體來源不受動物種屬限制,敏感性高於間接法,但操作過程較繁瑣,易出現非特異性反應。常用於檢測組織內補體沉澱,免疫複合物及固定補體的抗體等,可藉以診斷免疫複合物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

免疫酶技術是以酶作為標記物,即酶標記抗體(或抗原)檢測相對應的抗原(或抗體)的一種定位、定性和定量技術。是將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與酶的高效專一催化底物的能力結合而建立的一種新的血清學反應。用化學方法處理,使酶與抗體(或抗原)結合,形成酶標記物並仍保持抗體(或抗原)的免疫特異性和酶活性。當酶標記物與相應的抗原(或抗體)相反應而形成酶標記物—抗原(或抗體)的免疫複合物後,在遇到相應酶底物時可進行催化其水解、氧化還原的反應,生成有顏色的產物。酶降解底物的數量與所呈現的色澤濃度成正比。由此可計算出被檢測的抗原(或抗體)的含量。經常被選作標記物的酶有辣根過氧化物酶(HRP),鹼性磷酸酶及6-磷酸葡萄糖酶等,目前多採用HRP。

免疫酶技術可分為免疫酶染色和酶免疫測定。免疫酶染色與免疫熒光技術相似,但標記物不同。當酶標記抗體(或抗原)與相應抗原(或抗體)特異結合後,在加入酶底物時,底物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不溶性沉澱物並發生組織化學反應而產生有顏色物質,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出現顏色反應的部位即是酶標記抗體與相應抗原特異結合的部位,亦即所檢測的抗原(或抗體)存在部位。利用本試驗可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或抗體定位及半定量研究。酶免疫測定 (EIA)在酶免疫組織化學法和放射免疫測定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是用來檢測體液中的微量抗原或抗體的定量方法。用酶標記已知抗體或抗球蛋白抗體(抗抗體)或抗原,再與待檢測的材料混合,反應後加入酶的底物,若生成可溶性有顏色產物可根據呈色程度用肉眼觀察,為定性測定;或用分光光度計來測定,可進行定量測定。

在酶免疫測定法的基礎上經改進後建立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酶放大免疫試驗。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又稱酶標法,是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上(如聚苯乙烯板、管、珠),再與酶標記抗體或抗原相結合,然後根據檢測分解酶底物量的差異計算被檢測的抗原或抗體的含量。常用的有間接法、雙抗體夾心法、競爭抑製法。

酶放大免疫試驗是利用競爭原理直接檢測小分子抗原的一種快速簡便方法,即將酶標記半抗原與相應抗體及待檢樣器混合作用後檢測酶活性,若樣品中不含半抗原,則酶標記半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酶活性被抑制;反之,待檢樣品中含有半抗原,則酶標記半抗原與樣品中的半抗原共同競爭有限的抗體,而使酶活性受抑制減少,然後通過測定酶活性的多少來反映待檢材料中是否存在半抗原及其含量。此試驗可直接、快速檢測體液中藥物、激素的濃度。

免疫酶技術有特異性、敏感性、快速簡便實用、經濟,可在普通實驗室及現場進行,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藥理學、腫瘤學、內分泌學、血液病、流行病與傳染病中。

生物素—親和素試驗是較新的方法。生物素—親和素系統是7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物反應放大系統。此系統有特殊放大作用,可顯著地提高檢測的敏感性,同時又具有高度的特異性與穩定性,故廣泛應用於酶、熒光素、放射性核素、鐵蛋白等標記反應中。

生物素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體內,結構簡單,為小分子物質,一旦活化後可以共價鍵方式偶聯蛋白質、核酸和多糖類物質、細胞膜表面物質及其他標記物,結合十分穩定。

親和素分子為鹼性蛋白質,親和素與生物素之間有很強的親和力,結合十分穩定難以解離,也不受酸、鹼及酶類影響。親和素為糖蛋白,可直接偶聯各種標記材料如酶、熒光素、放射性核素及鐵蛋白等。因此生物素—親和素系統可以它的一端偶聯大分子反應物質,另一端聯接標記物或支持物而產生多極放大作用,建立一種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而又經濟的檢測方法。

常用的實驗為ABC酶標記法。親和素(A)與小分子生物素(B)之間有高度親和力,一個A可與4個B結合,而B又可與酶標記物(P)結合,A作為橋樑將B-P聯接在一起,完成酶標記免疫染色檢測。

發光免疫技術 (LIA)即將化學發光與免疫測定法相結合的技術。特點是利用化學或生物學發光系統作為抗原抗體反應的指示系統,藉以確立檢測抗原或抗體的方法。發光物質既可直接作用於抗原或抗體的標記物,也可以游離的形式用於催化劑(酶)和輔助劑標記的抗原或抗體的發光反應中。此法簡便、快速、靈敏、重複性好、設備簡單,故發展迅速。根據發光物質應用方式不同,發光免疫測定法有以下幾種,即發光免疫測定法、發光酶免疫測定法、發光酶放大免疫測定法、發光輔助因子免疫測定法等。

體液中各種可溶性免疫分子測定技術

包括:

①人血清中補體水平的測定。常用方法有測定血清總補體活性(CH50)及補體各種成分的測定。

新鮮人血清中含有補體,當它與以綿羊紅細胞為抗原及相應抗體(溶血素)相互作用後,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溶血反應。溶血的程度與血清中含有補體的量成正比。根據產生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補體量計算出血清中總補體活性並以CH50單位/毫升表示。人血清總補體活性的正常值為30~40CH50單位/毫升。

在補體的各種成分中C3不但含量高,而且在經典活化途徑或旁路活化途徑中均起著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因而測定C3含量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測定方法可利用單向免疫擴散法。C3的含量變化對某些疾病的診斷、預後等有所幫助,如免疫複合物性疾病、急性腎炎肝炎等。

②免疫球蛋白定量測定。測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為單向免疫擴散法,可測定血清中 IgG、IgMIgA的含量,其正常值IgG10±2mg/ml、IgM0.4~2mg/ml、IgA1.4~4mg/ml。

循環免疫複合物的檢測。正常情況下形成的免疫複合物能被機體的防禦系統所清除。但在一定條件下,免疫複合物為可溶性,並不能為吞噬系統清除而能隨血液流經身體各部位,在某些部位如血管壁內、組織內沉積。由於抗原抗體複合物能激活補體,從而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免疫複合物性疾病。檢測組織內或體液中的免疫複合物有助於對某些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類風濕病、腎小球腎炎等的診斷。組織中免疫複合物的測定多採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和免疫熒光法。體液中免疫複合物的測定方法有抗原非特異及抗原特異方法,目前多採用前者。

體液免疫體內功能測定技術

包括以下兩類。

速髮型變態反應皮膚試驗

如異種動物免疫血清青黴素皮膚試驗(為I型變態反應,藉以了解機體的敏感性)。

毒素皮膚試驗

如希克氏試驗(白喉毒素注入前臂皮內,以同樣毒素加熱破壞其毒性,注入另一側前臂作對照。陽性反應表示對白喉無免疫力,缺乏IgG抗白喉類毒素抗體;陰性反應為有免疫力)和狄克氏試驗(將小劑量鏈球菌紅斑毒素注射前臂屈麵皮內,24小時後局部出現紅疹,則表明體內無相應抗體,若局部無紅暈則表明有免疫力)。

關於「體液免疫檢測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