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苦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三叉苦 | 中藥圖典 |
三叉苦 Sān Chā Kǔ |
|
---|---|
別名 | 三椏苦、小黃散、雞骨樹、三丫苦、三枝槍、三叉虎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中暑,治感冒高熱,扁桃體炎,咽喉炎,肺膿瘍,肺炎,瘧疾,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腿痛,胃痛,黃疸型肝炎,斷腸草(鉤吻)中毒。外用治跌打扭傷,蟲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感染,濕疹,皮炎。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目錄 |
三叉苦
名字
別名:三丫苦(嶺南採藥錄),三叉虎(福建),三椏苦,斑鳩花,小黃散,三岔葉(雲南、廣西),三枝槍,跌打五(廣西),雞骨樹(廣東)。
Euodia lepta (Spreng.)Merr.─芸香科Rutaceae
灌木或小喬木
高2~8m,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有長圓形皮孔。葉為三數複葉,對生;葉柄長3~10cm,基部略脹大;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2~6cm,紙質,先端鈍尖,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葉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有腺點,小葉柄短。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軸及花梗初時被短柔毛,花後漸脫落。花小,單性,黃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廣卵形,長約0.5mm;;花瓣4,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5~2mm,有腺點;雄花有雄蕊4,較花瓣長,花絲線形,花藥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4,較花瓣短,花藥不育。蓇葖果常2~3,稀1或2,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有乳點;種子黑色有光澤,卵狀球形。
分布地區
來源
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
生於丘陵、平原、溪邊,林緣的灌從中。
【別名】三椏苦、小黃散、雞骨樹、三丫苦、三枝槍、三叉虎
【來源】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以根及葉入藥。全年可采,根洗淨,切片晒乾備用;葉陰乾備用。
形態
【源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2~8m,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有長圓形皮孔。葉為三數複葉,對生;葉柄長3~10cm,基部略脹大;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2~6cm,紙質,先端鈍尖,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葉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有腺點,小葉柄短。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軸及花梗初時被短柔毛,花後漸脫落。花小,單性,黃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廣卵形,長約0.5mm;;花瓣4,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5~2mm,有腺點;雄花有雄蕊4,較花瓣長,花絲線形,花藥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4,較花瓣短,花藥不育。蓇葖果常2~3,稀1或2,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有乳點;種子黑色有光澤,卵狀球形。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生於丘陵、平原、溪邊,林緣的灌從中。
功能用法
功能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治咽喉腫痛、風濕骨痛、瘧疾、黃疸、濕疹、皮炎、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等症。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根0.3~1兩,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可與其他主治皮膚的草藥混入水中燒成洗澡水,可治療皮膚病(如具有傳染性的疹、瘡)。也可治療胃病,為三九胃泰重要成分。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
關於「三叉苦」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