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魚鰾
Yú Biào
魚鰾
別名 鱘魚、七粒浮子、中華鱘、鰉魚、鱔、苦臘子、鮪、黃魚、鱁鮧、鱁鯷、魚白、鰾、魚膠、白鰾、魚脬、縼膠、魚肚
功效作用 滋補強壯。主治腎虛遺精吐血白帶惡性腫瘤
英文名 Air bladder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Air bladder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無毒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魚鰾讀音yú biào

硬骨魚類,大多數都有。魚鰾的體積約佔身體的5%左右。其形狀有卵圓形、圓錐形、心臟形、馬蹄形等等。魚鰾里充填的氣體主要是氧、氨和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最多。所以,在缺氧的環境中,魚鰾可以作為輔助呼吸器官,為魚提供氧氣。  

目錄

營養成份

魚鰾中含有的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且易於吸收和利用。它是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於人體組織中,從而改善組織的營養狀況和加速新陳代謝。現已證明,富含膠原蛋白質的食物可通過膠原蛋白的結合水,去影響某些特定組織的生理機能,從而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起到延緩衰老和抵禦癌症的效能。  

魚鰾功能

要是問您俗稱「魚泡泡」的魚鰾有什麼功能?大概十有八九的人都會說:它是魚體內一種特殊的器官,魚可以通過改變魚鰾中空氣的多少,來控制自己的上浮和下潛。的確,這已經是很多人的一種常識,而且300多年來國內外的教科書也幾乎都這麼認為,聰明的人們還因此發明了一種現代化的武器——潛水艇。魚鰾的仿生髮明就是潛艇。上海的5位中學生卻大膽地向這個傳統的論斷髮起了挑戰,他們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後提出:魚並不能有意識地控制魚鰾中空氣的多少,在水中它們主要靠的是魚鰭來掌握沉浮,而魚鰾的功能僅僅是為了讓魚能夠懸浮在一定的深處。

魚鰾有兩大功用

一:1魚的升降,不是靠魚鰾,而是尾鰭與胸鰭。魚在水中,靜止或半靜止狀態,消耗能量是最少的。魚鰾就起到了保持魚體靜止時平衡魚體的作用。背鰭和腹鰭確保魚體處在垂直線上。兩側的魚線是平衡探測線,魚脊骨就是重心平衡點,貫穿全身形成平橫線。當魚在水中處於靜止或半靜止狀態時,上下運動主要靠胸鰭。魚鰾使身體保持平衡,不會因為靜止而使魚體下沉。魚鰾產生的浮力,正好抵消重力,從而使魚體在靜止狀態時,自由控制身體處在某一水層。

2魚鰾的生長隨魚體的生長而生長,直到魚體停止生長,魚鰾也停止生長。它的形狀是由魚體的形狀和腹腔的空間結構而決定的,使魚體各點產生了浮力與不同部位產生的重力相抵消。就鯉魚而言,魚鰾的前後兩部分結構也是為適應魚體快速轉向而進化成的。能隨魚體的快速變形而快速彎曲,達到迅速保持身體平衡,不至於引起魚體側翻。

3魚齡的不同,魚鰾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同種魚內部氣壓是相同的,當魚下潛時,魚鰾肌會收縮,空間變小,氣壓變大,以抵消水壓的作用。當魚上浮時,水壓變小,魚鰾肌放鬆,空間變大,氣壓變小。因此,魚鰾肌控制著魚鰾承受壓力的大小,決定著不同魚種生活的不同水域。魚鰾肌厚實,承受壓力大。生活在較深水域,是深水(海)魚。相反,則只能在淺水(海)活動。

4鯊魚無魚鰾,因此,不能使身體保持靜止,只能靠不停地遊動保持上下平衡。深海魚魚鰾內壓力大,一旦出水,壓縮氣體釋放,將魚鰾脹破。淺水魚一旦生病或者死亡,魚體兩側的平衡線,靈敏度降低或失效,魚鰾產生的浮力與魚體產生的重力中心點不同,造成魚體發生側翻上浮,魚腹朝上。

二:第二個功用,使魚腹腔產生足夠的空間,保護其內臟器官,避免水壓過大,內臟器官受損。

魚鰾主要其穩定魚體的作用,因此:中醫認為,魚鰾有治療驚嚇,安定心神的作用。  

藥用價值

【草藥名】 魚鰾 (《綱目》)

異名 鱁鮧(《齊民要術》),鱁鯷、魚白、鰾(《本草拾遺》),魚膠(《三因方》),白鰾(《普濟方》),魚脬、縼膠(《綱目》),魚肚(《醫林纂要》)。

[來源]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科動物中華鱘、鰉魚等的魚鰾。動物形態詳石首魚、鱘魚、鱣魚條。

[採集] 取得魚鰾後,剖開,除去血管及粘膜,洗淨,壓扁,晒乾;或洗淨鮮用。溶化後,冷凝成的凍膠,稱為鰾膠。  

藥材

乾燥的鰾多壓製成長圓形的薄片,淡黃色,角質狀,略有光澤。黃魚的鰾較小,鱘魚及蝗魚的鰾大,並附有垂帶2條。質堅韌,不易撕裂,裂斷處呈纖維性;入水易膨脹,煮沸則幾乎全溶,濃厚的溶液冷卻後凝成凍膠,粘性很強。氣微腥,味淡。商品統稱為魚肚。鱘魚、鰉魚的鰾稱為黃唇肚或黃鱘膠。有切成線條的稱為線魚膠。產浙江,福建、上海等地。  

炮製

魚鰾:烘軟、切段,晾乾。

蛤粉炒魚膠: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斷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松泡為度,取出篩去蛤粉即成。(每魚膠10斤,用蛤粉2.5斤) 《本經逢原》:凡用鰾膠入丸,切作小塊,蛤粉炒成珠,方可磨末。煉蜜調劑,須待涼用,又不可搗,搗則粘韌,難為丸矣。  

性味

甘,平。

①《海藥本草》: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鰾膠,甘咸,平,無毒。

③《本草新編》:味甘,氣溫。  

歸經

《本草新編》:入腎。  

功用主治

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腫。治腎虛滑精產後風痙,破傷風吐血血崩創傷出血痔瘡

①《本草拾遺》: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②《海藥本草》:主月蝕瘡,陰瘡,痔瘡,並燒灰用。

③《飲膳正要》: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

④《綱目》:鰾,止折傷血出不止;鰾膠,燒存性,治婦人難產,產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

⑤《本草新編》:補精益血

⑥《本草求原》:養筋脈,定手戰,固精。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熬膏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溶化塗敷。

[宜忌] 胃呆痰多者忌服。  

選方

①治腎水不足,陰虛血虛之症:魚鰾一斤(麩面炒焦,磨去粗末,再炒再磨),沙蒺藜四兩,當歸四兩(酒洗),肉蓯蓉四兩(去鱗甲,酒洗),蓮須菟絲子四兩(酒煮)。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拔萃良方》魚鰾丸)

②治腎虛封藏不固,夢遺滑泄:黃魚鰾膠一斤(切碎,蛤粉炒成珠,再用乳酥拌炒),沙苑菱八兩(馬乳浸一宿,隔湯蒸一炷香,焙乾或晒乾),五味子二兩。研為細末,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候蜜將冷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腹時溫酒或鹽湯送下。(《證治準繩》聚精丸)

③治產後抽搦強直,乃風入子臟,與破傷風同:鰾膠一兩。以螺粉炒焦,去粉,為末。分服,煎蟬蛻湯下。(《經效產寶》)

④治破傷風,口噤,強直:魚膠燒七分,留性,研細,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酒調下,不飲酒,米湯下。(《三因方》)

⑤治嘔血: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令黃,刮二錢。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經驗方》) ⑥治赤白崩中:魚璇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綱目》)

⑦治經血逆行:魚膠(切,炒)、新綿(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多能鄙事》)

⑧治產後血暈:鰾膠燒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歲時廣記》)

⑨治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魚鰾膠熱湯或醋煎軟,乘熱研爛貼之。(《仁齋直指方》)

⑩治八般頭風: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蔥酒服三錢。(《綱目》)

⑾治癇症:鰾膠(微焙,杭粉炒黃色)、皂礬(炒黃色)各一兩,硃砂三錢。共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二服。(《嵩厓尊生》鰾風散)

⑿治食道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克,每日服三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家藥典

①《本經逢原》:鰾膠合沙苑蒺藜名聚精丸,為固精要藥。丹方又以一味炒研,砂糖調,日服一錢匕,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燒灰,治產後風搐,破傷風痙,取其滋榮經脈,而虛風自息也。

②《本草新編》:魚鰾膠稠,入腎補精,恐性膩滯,加入人蔘,以氣行於其中,則精更益生,而無膠結之弊也。

關於「魚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魚鰾條目的留言

--弘三 2015年1月19日 (一) 09:54 (CST)

留言:請問:如果沒有魚鰾用什麼藥代替?

給魚鰾條目的留言

--49.199.79.93 2017年6月11日 (日) 08:19 (CST)

留言:請問在這個天然資源短缺的時代,一定要吃魚鰾嗎?中藥沒有其他植物能夠替代它嗎?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