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花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蟬花 | 中藥圖典 |
蟬花 Chán Huā |
|
---|---|
別名 | 蟬蛹草、蛹茸、蟬茸菌、蟲花、冠蟬、蝘花 |
功效作用 | 用於驚癇,心悸,小兒夜啼,久翳不退,瘧疾。 |
英文名 | Cicada Slough |
始載於 | 《本草圖經》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肺經、肝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甘 |
蟬花.中藥材.版本一
【藥 名】:蟬花
【拼 音】:CHANHUA
【來 源】:為菌類植物藥麥角菌科真菌大蟬草 的分生孢子階段即蟬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蟬幼蟲的乾燥體。
【別 名】:蟲花(《四川中藥志》)、大蟬草子囊殼階段的子座與寄主山蟬幼蟲、稱獨角龍、烏角尖,另有一種小蟬花:又名土蟬花。蟬蛹草、蛹茸、蟬茸菌、蟲花
【動植物資源分布】:帶菌的乾燥蟲體,產浙江、四川、雲南、江蘇等地。大蟬草子囊殼階段的子座與寄主山蟬幼蟲,主產廣東、福建。同作蟬花入藥。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6~8月間,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乾。
春季子座從蟲體抽出時採集,洗淨,於烈日下晒乾,未乾時不宜堆壓,否則易發霉變質。
【拉丁名】:Isaria cicadae Miq.、Cordyceps cicadae Shing、Cicadaflammata Dist.Cordyceps so- bolifera(Hill)Berk. Et Br.Isariasp.Platypleure kaempferi Fabr.
【炮製方法】:《雷公炮炙論》:「凡使(蟬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後於屋下懸干,去甲、土後,用漿水煮一日,至夜焙乾,研細用之。」
【考 證】:出自《本草圖經》; ①《本草圖經》:「今蜀中有一種蟬,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西人有GUI至都下者,醫工雲,入藥最奇。」②《證類本草》:「蟬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
【生藥材鑒定】:帶菌的乾燥蟲體,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厘米,徑約 1~1.4厘米,形似蟬蛻,頭部有數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長條形或捲曲,或有分枝,長約2~5 厘米,質脆易斷。蟲體表面棕黃色,大部為灰白色菌絲所包被,折斷後,可見蟲體內充滿粉白色或類白色鬆軟物質。氣微香。以具孢梗束、個大、完整、肉白、氣香省為佳。產浙江、四川、雲南、江蘇等地。大蟬草子囊殼階段的子座與寄主山蟬幼蟲的乾燥體亦入藥用,稱獨角龍、烏角尖,常見於蟬花藥樹中。 蟲體同前種,頭部具 1~2枚棒狀子座,或有分枝,長3~7厘米,徑3~4毫米,黑褐色,頂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數細小點狀突起。另有一種小蟬花,又名士蟬花,為小蟬草Cordyceps so-bolifera(Hill)Berk. Et Br.的子座或其分生孢子階段Isariasp.的孢梗束與寄主蟪蛄 Platypleure kaempferi Fabr.幼蟲的乾燥體。形體較蟬花小。主產廣東、福建。同作蟬花入藥。
【性狀】:帶菌的乾燥蟲體,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厘米,徑約1~1.4厘米,形似蟬蛻,頭部有數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長條形或捲曲,或有分枝,長約2~5厘米,質脆易斷。蟲體表面棕黃色,大部為灰白色菌絲所包被,折斷後,可見蟲體內充滿粉白色或類白色鬆軟物質。氣微香。以具孢梗束、個大、完整、肉白、氣香者為佳。
【原形態】:
1.蟬棒束孢菌 孢梗束叢生,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鮮時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徑0.1-0.2cm,基部有時聯接,頂部分枝並布有一層粉末狀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方卵形,兩端稍尖,(6-9)μm×(2-2.5)μm,常含有2個油球,透明無色。
2.大蟬草 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cm,徑1-1.4cm,形似蟬蛻。蟲體頭部具1-2枚棒狀子座,長條形或捲曲,分枝或不分枝,長3-7cm,徑3-4mm,黑褐色,頂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數細小點狀突起。
蟬花.中藥材.版本二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1.《本草圖經》:今蜀中有一種蟬,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西人有GUI至都下者,醫工雲,入藥最奇。
2.《證類本草》:蟬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
【拼音名】Chán Huā
【英文名】Cicada Slough
【別名】蟲花、冠蟬、蝘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麥角菌科真菌蟬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蟬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蟲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saria cicadae Miquel;Cordyceps cicadae Shing
採收和儲藏:6-8月間,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乾。
【原形態】
1.蟬棒束孢菌 孢梗束叢生,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鮮時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徑0.1-0.2cm,基部有時聯接,頂部分枝並布有一層粉末狀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方卵形,兩端稍尖,(6-9)μm×(2-2.5)μm,常含有2個油球,透明無色。
2.大蟬草 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cm,徑1-1.4cm,形似蟬蛻。蟲體頭部具1-2枚棒狀子座,長條形或捲曲,分枝或不分枝,長3-7cm,徑3-4mm,黑褐色,頂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數細小點狀突起。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蟬幼蟲上。
2.生於蟬幼蟲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2.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1)蟬棒束孢菌 本品由蟲體與其頭部長出的孢梗束組成。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cm,直徑1-4cm,表面棕黃色,大部為灰色菌絲所包被,頭部叢聚孢梗束。孢梗束分枝或不分枝,長1.6-6cm,分結實部和柄部;結實部長橢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長5-8mm,直徑2-3mm,折色粉狀,柄部直徑1-2mm,褐色至黑褐色。質脆,易折斷,蟲體內充滿白色或類白色鬆軟物質。氣微香,味淡。
(2)大蟬草 本品由蟲體與其前端長出的子座組成。子座1-2個,分枝或不分枝,長3-7cm,褐色;頭部膨大,其頂端漸細,長4-6mm,直徑6.5-7mm,表面可見小點(子囊殼向外突出的孔口),柄部直徑4-5mm。蟲體白色,體內布滿白色菌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1)蟬棒束孢菌 分生孢子梗瓶狀,中部膨大,末端漸細或突然窄細,長5-8μm,直徑2-3μm常成叢聚生在束絲上,形如花瓣狀。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紡錘形或窄腎形,長5-14μm,直徑1.8-3.5μm,含1-3脂肪滴。
(2)大蟬草 子座頭部橫切面:子囊殼埋生於子座內,瓶狀,長350-540μm,直徑125-300μm;子囊圓柱形,有扁球形帽部,長262.5-378μm,直徑6.2-9.1μm;子囊孢子細長絲狀,多橫隔,斷裂後矩形小段長3.5-5.2μm,直徑1.7-2.6μm。
【化學成份】大蟬草果實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組成。蟲體部分含多糖CI-5N、CI-P及CI-A。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大蟬草多糖(galactomannan)有抗腫瘤作用。
2.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天然蟬花或人工培養品稀醇提取物能明顯減少其自主活動,延長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所致睡眠時間,提高閾下催眠量戊巴比妥鈉的小鼠入眠率;延長中樞興奮藥士寧和戊四氮所致辭小鼠驚厥的潛伏時間。經化學刺激法和熱板法證明:兩者鎮痛作用明顯。給正常和酵母致熱大鼠腹腔注射,具有明顯的降溫作用。另有資料進一步證明,蟬花及其人工培養物,有明顯的鎮痛、鎮靜及解熱作用。
3.毒性 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天然蟬化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60g/kg,觀察72h,20隻小鼠無1隻死亡,給藥後動物僅活動減少,24h後均恢復正常。腹腔注射的LD50為12.5±2.1g/kg,毒性反應表現為扭體、活動減少、呼吸困難直至死亡。亞急性毒性實驗表明,三組大鼠分別以1g/kg,3g/kg,9g/kg灌胃給藥, 連續28d,結果動物的血常規,肝、腎功能和心電圖均未見異常改變,對心、肝、脾、肺、腎等重要臟器病理學檢查也未見明顯異常改變。
【炮製】《雷公炮炙論》:凡使(蟬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後於屋下懸干,去甲、土後,用漿水煮一日,至夜焙乾,研細用之。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透疹;熄風止痙;明目退翳。主外感風熱;發熱;頭昏;咽痛;單板機疹初期;疹出不暢;小兒驚風;目赤腫痛;翳膜遮睛;夜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1.《證類本草》:主小兒天吊,驚癇,夜啼,心悸。
2.《綱目》:功同蟬蛻。又止瘧。
【摘錄】《中華本草》
|
關於「蟬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