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枇杷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枇杷葉

《中國藥典》

【拼音名】 Pí Pá Yè

【英文名】 FOLIUM ERIOBOTRYAE

【別名】盧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的乾燥葉。全年均可採收,曬至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晒乾。

【性狀】本品呈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鑒別】本品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常彎曲,近主脈處多彎成人字形;氣孔可見。柵欄組織為 3~4 列細胞,海綿組織疏鬆,均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中柱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壁木化,其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黏液細胞,並有草酸鈣方晶。

【炮製】

枇杷葉: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乾燥。

蜜批把葉:取枇把葉絲,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用法用量】 6~9g。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

(1)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鎮痛下乳。主治肺結核咳嗽,風濕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兩。

(2)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氣。主治疝痛,淋巴結結核,咳嗽。用量1.5~3錢。

【摘錄】《中國藥典》

頁首

枇杷葉

《*辭典》

【出處】《別錄》

【拼音名】 Pí Pá Yè

【別名】巴葉(《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片,全年皆可採收,採摘後,曬至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晒乾。

【生境分布】主產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性狀】乾燥葉片長橢圓形,長12~25厘米,寬4~9厘米。葉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部鋸齒緣,基部全緣。羽狀網脈,中脈下面隆起。葉麵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上面有光澤;下面茸毛棕色。葉柄短。葉革質而脆。氣無,味微苦。以葉大、色灰綠、不破碎者為佳。

化學成份】葉含揮髮油,主成分為橙花叔醇和金合歡醇,還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對聚傘花素芳樟醇、α-衣蘭烯、α和β金合歡烯樟腦、橙花醇、牻牛兒醇、 α-畢澄茄醇、欖香醇、順-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還含苦杏仁甙、熊果酸齊墩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鞣質維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

【藥理作用】葉提取物無抗菌作用,還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之生長。

【炮製】

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淨,稍潤,切絲,晒乾。蜜炙枇杷葉: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枇杷葉絲lOO斤,用煉熟蜂蜜26斤)

①《雷公炮炙論》:"採得枇杷葉後,粗布拭上毛令淨,用甘草湯洗一遍,卻用綿再拭令干,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②《綱目》:"治胃病薑汁塗炙,治肺病以蜜水塗炙良。"

【性味】

苦,涼。

①《別錄》:"味苦,平,無毒。"

②《藥性論》:"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歸經】

入肺、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①《別錄》:"主卒啘不止,下氣。"

②《食療本草》:"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喘,止氣促。"

④《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⑤《本草再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⑥《安徽藥材》:"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鮮者0.5~1兩);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

【附方】

①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母一錢五分,叭旦杏仁二錢,廣陳皮二錢。共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②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本草衍義》)

③治聲音嘶啞:鮮枇杷葉一兩,淡竹葉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

⑤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枇杷葉(拭去毛,炙)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五兩,甘草三兩(炙,銼)。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枇杷葉湯)

⑥治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一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一分。上藥搗細羅為散,如吐者,乳頭上塗一字,令兒咂便止。(《聖惠方》枇杷葉散)

⑦治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錢,日二。(《聖惠方》)

⑧治肺風鼻赤酒齇:枇杷葉,去毛,焙乾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本事方》)

⑨治痘瘡潰爛:枇杷葉煎湯洗之。(《摘元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②《本草經疏》:"《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啘不止。啘者,噦也,其聲濁惡而長。《經》曰,樹枯者葉落,病深者聲噦,病者見此,是為危證。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啘止也。其治嘔吐不止,婦人產後口乾,男子消渴,肺熱咳嗽,喘息氣急,腳氣上沖,皆取其下氣之功。又治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佐補陰清熱之藥服之,可使經期正而受孕。"

③《本草匯言》:"枇杷葉,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之藥也。沈孔庭曰:主嘔噦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氣也;或氣逆痰滯而咳嗽靡寧,潤肺氣也;或虛火煩灼而舌干口燥,養腎氣也;或瘟疫暑喝而熱渴不解,涼心氣也。"

④《重慶堂隨筆》:"枇杷葉,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啘,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枇杷葉3兩、茄梗5兩,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單糖漿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為一療程。治療 167例,結果近期控制42例(25%),顯效60例(36%),好轉35例(20%),無效30例(18%)。據觀察,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差;對單純型氣管炎較好,對哮喘則無效。治程中無毒性反應。另有用野批杷葉製成注射劑,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側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治療59例,顯效14例,好轉35例,無效10例。對喘息型患者有較好療效。

【摘錄】《*辭典》

頁首

枇杷葉

《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1.《雷公炮炙論》:凡使(枇杷葉),採得後,稱濕者一葉重一兩,干者三葉重一兩是氣足,堪用。

2.陶弘景:枇杷葉不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飲乃小冷。

【拼音名】 Pí Pá Yè

【英文名】 Loquat Leaf

【別名】巴葉、枇杷、蜜枇杷葉、炙枇杷葉、蘆桔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採收和儲藏:全年皆可採收,

【原形態】枇杷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環境,年均溫度12-15℃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地區均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土為好。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嫁接繁殖。種子繁殖:5-6月份種子成熟後,隨采隨播,條播或點播。播後覆土,蓋草,澆水,保持濕潤,1個月後發芽。培育1年後,於第2年春季移栽。嫁接繁殖:用台灣枇杷、石楠苗等作砧木。多採用枝接,小砧木一般用切接或腹接,大砧木採用劈接或皮接,於3-6月嫁接。培育1-2年即可移栽定植。

田間管理 每年施肥4次,第1次在2-3月份春梢抽生前;第2次在3月底至4月上旬果實膨大期;第3次在6月份采果後至夏梢抽生前;第4次在10月份開花前施用。肥料氮、磷、鉀比例是4:2.5:3。春、夏季還須注意修剪。

病蟲害防治 灰斑病,為害葉和果實,要及時清除被害葉及果實並燒毀,注意通風透光。枇杷黃毛蟲幼蟲為害枝梢嫩葉,發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性狀】

性狀鑒別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的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近主脈處多彎曲,有的折合成人字形;氣孔不定式。柵欄組織3-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鬆。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中柱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壁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主脈及葉肉中均散有粘液細胞,並含草酸鈣方晶及族晶。

【化學成份】新鮮葉含揮髮油0.045%-0.108%,其主要成分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歡醇(farnesol)。葉中含苦杏仁甙 (amygdalin),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2a-羥基熊果酸(2a-hydroxyursolic acid),6a,19a-二羥基熊果酸(6a,19a-dihydroxyursolic acid),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枇杷呋喃(eriobofuran),枇杷佛林(loguatifolin)A,金絲桃甙(hyperoside)以及4個倍半萜甙: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 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 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1-4)-a-L- 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 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1→4)-a-L- rhamnopyranosyl-(l→6)-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 L-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所含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微生物酶分解出微量氫氰酸,後者對呼吸中樞鎮靜作用,故有平喘鎮咳作用。

枇杷葉的乙醚冷浸提取物局部應用對角叉菜膠性浮腫有強大抑制作用,抑制率達52%(角叉菜膠注射後2h),其活性成分經分離已證明為熊果酸和2a-羥基-亞油酸甲酯,後者與馬斯里酸的甲酯化物相當。此外,枇杷葉的甲醇提取物中的倍半萜葡萄糖甙和多羥基三萜烯甙可顯著降低遺傳性糖尿病小鼠的尿糖,並且後者還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

【炮製】

1.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淨,稍潤,切絲,晒乾。

2.蜜炙枇杷葉: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枇杷葉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

【性味】苦、辛;寒;無毒

【歸經】肺;心;胃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鮮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本草經疏》:《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宛不止。宛者,噦也,其聲濁惡而長。《經》曰,樹枯者葉落,病深者聲噦,病者見此,是為危證。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嘔吐不止,婦人產後口乾,男子消渴,肺熱咳嗽,喘息氣急,腳氣上沖,皆取其下氣之功。又治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佐補陰清熱之藥服之,可使經期正而受孕。

3.《本草匯言》:枇杷葉,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之藥也。沈孔庭曰:主嘔噦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氣也;或氣逆痰滯而咳嗽靡寧,潤肺氣也;或虛火煩的而舌干口澡,養腎氣也;或瘟疫暑?而熱渴不解,涼心氣也。

4.《重慶堂隨筆》:枇杷葉,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宛,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5.《名醫別錄》:主卒宛不止,下氣。

6.《食療本草》:煮汁飲之,止渴,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喘,止氣促。

8.《本草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9.《本草再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10.《安徽藥材》: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蜜枇杷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