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棗葉
Zǎo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主小兒發熱;瘡熱痱爛腳燙火傷
英文名 leaf of Common Jujube, leaf of Chinese Date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棗葉

【出處】 《本經

【拼音名】 Zǎo Yè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葉片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大棗"條。

化學成份】 葉含蠟醇原阿片鹼小檗鹼,總量0.2%。

同屬植物Ziziphus vulgaris葉中含有能使味蕾在短暫時間內完全麻醉的成分,干葉存放2年後這種成分的效力不減,但葉對畜類無毒。

【性味】 ①《日華子本草》:"溫,無毒。"

②《綱目》:"甘,溫,微毒。"

【功效與作用】 治小兒時氣發熱,瘡

①《別錄》:"揩熱疿瘡。"

②《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煎湯浴。和葛粉疿子佳及治熱瘤。"

③《本草求原》:"洗、痔、療、爛腳、結毒。枝熬膏消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小兒時氣以後,熱氣不歇:棗葉一握(切),麻黃一兩(去根、節),蔥白一握(切),香豉一分。上藥,都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三、四歲兒溫服二合,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聖惠方》棗葉次子)

②治反胃嘔噦不止:干棗葉一兩,藿香五錢,丁香二(一)分。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即去生薑,不計時候,和滓熱服。(《聖惠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棗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2.《神農本草經》:棗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3.《唐本草》:《別錄》雲,棗葉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

【拼音名】 Zǎo Yè

【英文名】 leaf of Common Jujube, leaf of Chinese Dat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m。有長枝、短枝和新枝,長枝平滑,無毛,幼枝纖細略呈「之」形彎曲,紫紅色或灰褐色,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cm,粗直,短刺下彎,長4-6mm;短枝短粗,長圓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單葉互生,紙質,葉柄長1-6mm,長枝上的可達1cm;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長3-7cm,寬2-4cm,先端鈍圓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稍偏斜,近圓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疏柔毛;基生三出脈。花黃綠色,兩性,常2-8朵著生於葉腋成聚傘花序;萼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圓形,基部有爪;雄蕊5,與花瓣對生,著生於花盤邊緣;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2室.與花盤合生,花柱2半裂。核果長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cm,直徑1.5-2cm,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兩端銳尖。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cm。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

資源分布:原產我國,現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種植。

【化學成份】 葉含蠟醇(廿六醇,Ceryl alcohol)、原阿片鹼(Protopine)和小檗鹼(Berberine),總量0.2%。

【性味】 甘;溫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主小兒發熱;瘡癤;熱痱;爛腳;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揩熱痱瘡。

2.《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煎湯浴。和葛粉痱子佳及治熱瘤。

3.《本草求原》:洗疳、痔、疔、爛腳、結毒。枝熬膏消毒。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棗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