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天仙果
Tiān Xiān Guǒ
天仙果
別名 水風藤、牛乳茶、山無花果、加星里[苗族語]、牛乳甫、牛奶漿、野枇杷、大葉牛奶子、毛天仙果、牛奶珠、山牛奶、大號牛奶仔
功效作用 潤腸通便解毒消腫。主便秘痔瘡腫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種中文名:天仙果

種拉丁名: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et Arn.) King

科中文名:桑科

科拉丁名:Moraceae

屬中文名:榕屬

屬拉丁名:Ficus國內分布:產廣東(及治海島嶼)、廣西、貴族、湖北(武漢、十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灣。

國外分布:日本(疏球)、越南也有分布。

命名來源:(本草綱目)[

性味歸經:辛、酸、澀,溫。

功能主能:祛風化濕,止痛。主治關節風濕疼痛,頭風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腹痛腰疼帶下,小兒發育緩慢。

用法用量:鮮根1~2兩。外用搗敷患處。

最高海拔:500

生 境:山坡林下、溝邊  

目錄

形態特徵:

灌木,高2~3m。小枝、葉脈和葉柄幼時均被疏柔毛;枝纖細,有托葉殘留的痕迹。葉互生;葉柄長4~6mm;托葉長三角形,長約8mm,早落;葉片膜質,倒卵狀披針形,長4~11cm,寬1~3.5cm,先端通常漸尖,尖端有時長達1cm以上,中部以下漸狹,有時不對稱,基部楔形,全緣或上部呈淺波狀或有不規則的缺齒;側脈和疏離的網脈在背面稍明顯。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於葉腋,梨形或近球形,成熟時紫紅色,直徑6~8mm,外面有小瘤體,頂端有臍狀突起,基部漸狹成一短柄,長2~3mm;雄花、癭花同生於一花序托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內;雄花花被片3~4,雄蕊2;癭花花被片4~5,舟狀,花柱短,側生;雌花與癭花相似,花被片4,但花柱較長,柱頭漏斗形。瘦果。花期4~7月。  

[栽培要點]

野生品,亦有少量栽培。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晒乾。  

藥用功能:

[性味功能]

味甘、微澀,性平。  

[主治]

1. 活血補血催乳止咳,祛風利濕,清熱解毒。主治月經不調,產後或病後虛弱,乳汁不下,咳嗽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背癰,乳癰毒蛇咬傷濕熱黃疸急性腎炎尿路感染。《中華本草》

2. 柔肝和脾,清熱利濕。治急、慢性肝炎,腰脊扭傷,急性腎炎,泌尿系感染。《全國中草藥彙編》

3. 根或根皮水煎服治心悶氣緊(瑤族),子宮脫垂(侗族),浸酒搽患處治跌打損傷(壯族)。全株水煎服治風濕性心臟病,產後或病後虛弱,產婦乳汁缺乏(瑤族)。《廣西民族藥簡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

1. 治毒蛇咬傷後昏迷不醒:

台灣榕根皮、葉搗爛,沖入熱酒悶片刻,取藥酒灌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出處

據考證,天仙果始載於《綱目》,在果部無花果條下的附錄項中謂:「出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櫻桃,累累綴枝間,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贊云: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以上所述形態特徵與今桑科植物天仙果一致。

關於「天仙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