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檢驗學/尿管型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基礎檢驗學》 >> 尿液檢查 >> 尿沉渣檢查 >> 尿管型檢查
臨床基礎檢驗學

臨床基礎檢驗學目錄

管型(casts)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它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腎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故又稱圓柱體。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質物為Tamm-Horsfall糖蛋白。1966年Mcqueen用熒光抗體法進一步證實,血漿中各種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質都能以顆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質上。在病理情況下,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過秀性增加,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由於濃縮(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軟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在腎小利害腔內凝集、沉澱、形成管型。

管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①蛋白尿的存在(原尿中的白蛋白和腎小管分泌的T-H蛋白);②腎小管有使尿液濃縮酸化的能力,同時尿流緩慢及局部液積滯,腎單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量隨尿排出;③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困尿液通過炎症損傷部位時,有白細胞紅細胞上皮細胞等脫落粘附在處於凝結過程的蛋白質之中而形成細胞管型。如附著的細胞退化變性,崩解成細胞碎悄屑,則形成粗或細顆粒管型。在急性血管溶血時由於大量游離血紅蛋白從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內形成血紅細胞蛋白管型。如所含上眼細胞出現脂肪變性,形成脂肪管型,進一步變性可形成蠟樣管型。根據管型內含物的不同可分為透明、顆粒、細胞(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血紅蛋白、脂肪、蠟樣等管型。還應注意細菌真菌結晶體血小板等特殊管型。各種管型的形成見圖7-2。各種和型形態見圖7-3。

管型的形成設想與分類


圖7-2 管型的形成設想與分類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尿內各種管型


圖7-3 尿內各種管型

(一)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hyalinecasts)主要由T-H蛋白構成,也有白蛋白及氯化鈉參與。這種管型呈規則的圓柱體狀,無色、半透明、兩端鈍圓、質地非薄但也有少許的顆粒及少量的細胞粘附在管型外或包含的於其中。透明管型一般較狹窄而短,但也有形態較大者;多呈直形或稍彎曲狀。觀察透明管型應將顯微鏡視野凋暗,否則易漏檢。在正常人濃縮尿中偶爾可見到。12小時尿液中少於5000個。

在劇烈運動、發熱麻醉心功能不全時,腎受到刺激後尿中可出現透明管型。大量出現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腎盂涌炎、腎瘀血惡性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疾病急性腎炎時透明管型常與其它管型並存於尿中,慢性間質性腎炎患者尿中可持續大量出現。

(二)細胞管型

細胞管型(cellularcasts)為含有細胞成分的管型,按細胞類別可分為紅細胞管型、白細胞管型及上皮細胞管型。

1.紅細胞管型(Rsd Cell Casts)為蛋白基質中嵌入紅細胞所致紅細胞常互相粘;連而無明顯的細胞只是線,有時甚至殘損不全。當紅細胞形態完整時易於識別,有時可因溶血在染色後僅見紅細胞殘影,如紅細胞已崩解破壞,使管型基質呈紅褐色後稱「血液管型」或「血紅蛋白管型」。尿中見到紅細胞管型,提示腎單位內有出血,可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作。

血紅蛋白管型也可見於血型不合輸血後溶血後應時及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出血腎移植術後產生排異反應時。在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其它膠析性能疾病、腎梗死腎靜脈血栓形成等情況時紅細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現。

2.白細胞管型(leucocytes casts)管型內含有白細胞,由退化變性壞死的白細胞聚集而成,可單獨存在,或與上皮細胞管型、紅細胞管型並存。當不染色時在普通光鏡下難以與上此細胞區別,染色標本可仔細觀察核及胞質過氧化物酶染色呈陽性,此種管型表示腎實質有細菌感染性病變。可結合臨床患者有無感染症狀給予診斷,常見於急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等,有紅斑狼瘡腎炎患者亦可見到。

3.腎上皮細胞管型(renal epithelial casts)管型內含腎小管上皮細胞。酯酶染色呈陽性,過氧化物酶染色呈陰性,供此可與白細胞管型鑒別。此類管型常見於腎小管病變如急性腎小管壞死、子癇、重鑫屬、化學物質、藥物中毒腎移植後排異反應及腎澱粉樣變性等。

有時管型中的細胞成分難以區別,可籠統稱為細胞管型,必要時亦可藉助化學染色來區別,在DIC時,尿中可出現血小板管型,可用相差顯微鏡或經抗血小板膜糖蛋白的McAb加以區別。

(三)顆粒管型

顆粒管型(granularcasts)內含大小不同的顆粒物,其量超過1/3面積時稱為顆粒管型。顆粒來自崩解變性的細胞殘渣,也可由血漿蛋白及其它物質直接聚集於T-H糖蛋白基質中形成。其外形常較透明管型短且寬,呈淡黃褐色或棕黑色,還可根據顆粒的大小分成組、細顆粒管型。可見於腎實質性病變,提示腎單位內郁滯,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腎動脈硬化等。藥物中毒損傷腎小管及腎移植術發生異反應時亦可見到。

(四)腎功能不全管型

腎功能不全管型(renalfailure casts)又稱寬大管型(broad casts),其寬度可為一般管型2-6倍,也有較長者,形似蠟樣管型但較薄,可能由於損壞的腎小管上皮細胞碎屑在內徑寬大的集合管內凝聚而成;或因尿液長期淤積使腎小管擴張,形成粗大管型,可見於腎功能不全患者尿中。急性腎功能不全者在多尿早期這類型管型可大理出現,隨著腎功能的改善而逐漸減少消失。在異型輸血後由溶血反應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時,尿中可見褐色寬大的知紅蛋白管型。擠奪傷或大面積肥燒傷後急性腎功能不全時,尿中可見帶色素的肌紅蛋白管型。腎功能不全管型出現於慢性腎炎晚期尿毒症時,常表示預後不良。

(五)混合管型

混合管型指管型內同時含有不同細胞及其它有形成分,用巴氏染色法有助於識別。可見於腎移植後急性排異反應,缺血性腎壞死、腎梗死等患者。在急性排異反應時,可見到腎小管上皮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混合管型。

(六)脂肪管型

在脂肪管型(fattycasts)內可見大小不等折光很強的脂肪滴,亦可能嵌入含有脂肪滴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可用脂肪染色鑒別。為腎小管損傷後上皮細胞脂肪變性所致可見於慢性腎炎,尤其是多見於腎病症候群時。

(七)蠟樣管型

蠟樣管型(waxycasts)為蠟燭檔淺灰色或淡黃色,折光性強、質地厚、有切跡的管型,一般略有彎曲或斷裂成平齊狀。在腎單位慢性損害,長期少尿無尿的情況下,由顆粒管型或細胞管型等長期滯留於腎小管中演變而來,是細胞崩解的最後產生;也可由發生澱粉樣變性的上皮細胞溶解後逐漸形成。在低滲溶液、水及不同的PH介質內均不溶解,它的出現提示腎小管的嚴重病變,預後差。可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腎功能不全及腎澱粉樣變性時;亦可在腎小管炎症和變性、腎移植慢性排異反應時見到。

(八)細菌管型

細菌管型(bacterialcasts)指利害型的透明基質中含大量細菌。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呈顆粒管型狀,可藉助相差及干涉顯微鏡仔細識別,常見於腎膿毒性疾病。真菌管型可見於真菌感染時,但辨認困難,常需用細菌學及特殊染色等手段識別。發現此類管型,可早期診斷原發性播散性真菌感染,對抗真菌藥物的藥將近監測有一定作用。

(九)結晶管型

結晶管型指管型透明基質中含尿酸鹽或草酸鹽等結晶。臨床意義類似相應的結晶尿。如管型中含小圓形牙齒酸鈣結晶時易被誤義為紅細胞管型,應注意仔細觀察,也可應用細胞化學染色來區別。

(十)類管型、粘液絲及與管型相似的物質

1.類管型(cylindroids casts)類圓柱體形態與管型相似,但其一端尖細扭曲或彎曲發螺旋狀(見圖7-3)。因常與透明管型並存,可在急性腎炎病有尿中見到,與腎血循環障礙或腎受刺激時有關。

2.粘液絲(mucous strands)為長線條形,邊緣不清,未端尖細捲曲,可見於正常尿中,如大量存在的常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應

3.其它包括非晶形尿酸鹽或磷酸鹽團;細胞團;其它異物如棉、毛、麻的纖維毛髮及玻片上的紋痕等,均應與管型鑒別(圖7-4)。

32 尿細胞成分檢查 | 尿結晶檢查 32
關於「基礎檢驗學/尿管型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