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檢驗學/尿細胞成分檢查
醫學電子書 >> 《臨床基礎檢驗學》 >> 尿液檢查 >> 尿沉渣檢查 >> 尿細胞成分檢查 |
臨床基礎檢驗學 |
|
|
尿沉渣中細胞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吞噬細胞、上皮細胞等(見圖7-1)。
圖7-1 尿內常見的各種細胞
(一)紅細胞
正常人尿中排出紅細胞甚少,24小時尿中排出紅細胞數多不超過100萬,紅細胞為尿沉渣成分中最重要者,成人每4-7個高倍視野可偶見一個紅細胞,如每個視野見到1-2個紅細胞時應考慮為異常,若每個高倍視野均可見到3個以上紅細胞,則或診斷為鏡下血尿。
新鮮尿中紅細胞形態對鑒別腎小球源性和非腎小球源性血尿的重要價值,因此除注意尿中紅細胞數量外還在注意其形態,用相差顯微鏡觀察,可將尿中紅細胞分成以下三種:
1.均一紅細胞血尿 紅細胞外膠大小正常,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見到丟失血紅蛋白的影響細胞或外形輕微改變的棘細胞,總之紅細胞形態較一致整個尿標本中不超過二種以上的紅細胞形態類型。
2.變形紅細胞血尿 紅細胞大小不等,外呈兩種以上的多形性變化,常見以下形態:胞質從胞膜向外突出呈相對緻密小泡,胞膜破裂,部分胞質丟失;胞質呈顆粒狀,沿細胞膜內側間斷沉著;有皺縮的紅細胞及大型紅細胞,胞質沿結樣沉著;細胞的一側向外展,類似葫蘆狀或發芽狀的酵素養菌狀;胞質內有散在的相對緻密物,成細顆粒狀;胞質向四周集中形似炸麵包圈樣,以及破碎的紅細胞等。
3.混全性血尿 為上述兩種血尿的混合,依據其中哪一類紅細胞超過50%又可分為以變形紅細胞為主和以均一紅細胞為主的兩組,腎小球源性血尿多為變形紅細胞血尿,或以其為主的混合的性血尿,可通過相差顯微鏡診斷與腎活檢的診斷符合率可達96.7%非腎小球疾病的血尿。則多為均一性血尿,與腎活檢診斷符合率達92.6%。如果進一步用掃描電鏡觀察血尿標本,可更敏感地觀察到紅細胞表面的細微的變化,如紅細胞有帽狀、碗狀、天面摺疊、荷葉狀、花環狀等,即使紅細胞有輕微的形態變化也可查出。
腎小球性血尿紅細胞形態學變化的機制目前義為可能是由於紅細胞通過有病理改變的腎小球濾膜時,受到了擠壓損傷;以後在通過各段腎小管的過程中又受到不同的PH和不斷變化著的滲透壓的影響;加上介質的張力,和種代謝產物(脂肪酸、溶血卵磷脂、膽酸等)的作用,造成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和血紅蛋白含量等變化。而非腎小球性血尿主要是腎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細血管破裂的出血,不存在通過腎小球濾膜造成的擠壓損傷,因而紅細胞形態正常,來自腎小管的紅細胞雖名PH及滲透壓變化作用,但因時間短暫,變化輕微,故呈均一性血尿。
在無條件進行相差顯微鏡及掃描電鏡觀察時,可用甲基綠染色液對新鮮的尿沉渣進行活體染色後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進行的觀察。還可於蓋片是加香柏油後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用油鏡觀察紅細胞的形態,雖然乏位體感,但如觀察者有豐富的形態的學辨認經驗,也能提供紅細胞形態變化的信息,與臨床資料結合也有助於鑒別血尿來源。也有報導將新鮮尿沉渣製成薄塗片後進行瑞氏特色,用油浸鏡觀察一定數量紅細胞形態。對鑒別血尿來源也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值] 混均一滴尿:0-偶見/HPF
離心尿:0-3/HPF
[臨床意義] 正常人特別是青少年在劇烈運動、急行軍、冷水浴,久站或重體力勞動後可出現暫時性鏡下血尿,這種一過性血尿屬生理性變化範圍。女性患者還應注意月經污染問題,應通過動態觀察加以區別:
引起血尿的疾病很多,可以歸鈉為三類原因:
(1)泌尿系統自身的疾病:泌尿系統各部位的炎證、腫瘤、結核、結石、創傷、腎移植排異、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火,腎盂腎臟炎,泌尿系統感染,腎結石,腎結核等等都是引起的血尿的常見原因。
(2)全身其它系統的疾病:主要見於各種原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DIC、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合併有血小板減少時;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也可發生血 尿。
(3)泌尿系統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患者尿中也偶爾見到紅細胞。
(二)白細胞
尿中白細胞除在腎移植術後發生排異後應及淋巴性白血病時可見到淋巴細胞外,一般主要地是拽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而言,尿中的白細胞來自血液,健康成人尿中排出白細胞和上皮細胞不超過200萬/24小時,因此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見到1-2個白細胞/HPF,如果每個高倍視野見到5個白細胞為增多,白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呈圓球形,在中性、弱酸性或鹼性尿中均見不到細胞核,通過染色可清楚地看到核結構。炎症時白細胞發生變異或已殘廢其外形變得不規則,結構不清,稱為膿細胞。尿標本久置室溫後,因PH滲透壓等改變,白細胞也可產生退行性變,難發與膿細胞區別,故有人認為區別尿中白細胞與膿細胞並無實際意義,而其數量多少由更為重要。急性腎盂炎時,在低滲條件下有時可見到中性粒細胞內顆粒呈布朗分子運動。由於光折射,在油鏡下可見灰藍爭發光現象,因其運動似星狀閃光,故稱為閃光細胞(glitter cell)。
[參考值] 1995年北京地區對4631例健康成人晨尿的混均一滴尿與離心尿沉渣鏡檢進行比較,其結果見表7-2。
表7-2 正常人尿中有形成分的參考值
檢驗方法 | 報告方式 | 男性(2680例) 紅細胞 白細胞 |
女性(1951例) 紅細胞 白細胞 |
合計(4631例) 紅細胞 白細胞 |
混勻一滴尿 | 最低值-最高值 平均每個HPF |
0-偶見 0-1 0-0.1 0.1-0.2 |
0-偶見 0-1 0-0.2 0.3-0.7 |
0-偶見 0-2 0-0.02 0.1-0.7 |
離心後尿沉渣 | 最低值-最高值/HPF 平均每個HPF |
0-3 0-3 0.4-0.7 0.6-0.9 |
0-3 0-5 0.5-1.0 1.3-2.1 |
0-3 0-5 0.4-1.0 0.6-2.1 |
註:1. 北京地區4631例健康成人晨尿檢查結果
2.4631例尿沉渣中均未見管型
3.HPF為高倍視野
[臨床意義] ①泌尿系統有炎症時均可見到尿中白細胞增多,尤其在細菌感染時為甚,如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結核等;②女性陰道炎或宮頸炎、附件炎時可因分泌物進入尿中,而見白細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細胞;③腎移植後如發生排異反應,尿中可出現大量淋巴及單核細胞;④腎盂腎炎時也偶見到;⑤尿液白細胞中單核細胞增多,可見於藥物性急性間質性腎炎及新月形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時單核細胞減少或消失;⑥尿中出現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時稱為嗜酸性粒細胞尿,可見於某些急性間質性腎炎患者;藥物扎致變態反應,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異性炎症時,也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尿。
(三)吞噬細胞
天噬細胞比白細胞大,為含吞噬物的中性粒細胞,可見於泌尿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有白細胞增多。
(四)上皮細胞
尿中所見上皮細胞由腎小管、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脫落溫柔入。腎小管為立方上皮,在腎實質損傷時可出現於尿中。腎盂、輸尿管、膀胱等處均覆蓋移行上皮細胞。尿道為假復層柱狀上皮細胞,近尿道外品處為復野扁平上皮細胞所復蓋。在這些部位有病變時,尿中也全出現相應的上皮細胞增多。男性尿中偶爾見到前列腺細胞。
[臨床意義]
(1)扁平鱗狀上皮細胞(pavementepithelium):正常尿中可見少量扁平上皮細胞,這種細胞大而扁平,胞質寬闊呈多角形,含有小而明顯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核。婦女尿中可成片出現,無臨床意義,如同時伴有大量白細胞應意義泌尿生殖系炎症,如膀胱、尿道炎等。在腎盂腎炎時也增多,腎盂、輸尿管結石時也可見到。
(2)移行上皮細胞(transitionalepithelium):正常時少見,有多種形態,如呈尾狀稱尾狀上皮,含有一個圓形或橢圓的核,胞質多而核小,在腎盂、輸尿管或膀胱頸部炎症時可成片脫落,但其形態隨脫落部位而稍有區別。
(3)腎小管上皮細胞(renaltubular epithelium):來自腎小管,比中性粒細胞大1.5-2倍,含一個較大的圓形胞核,核摸很厚,因此細胞核突出易見,在尿中易變性呈不規則的鈍角狀。胞質中有小空泡,顆粒或脂肪小滴,這種細胞在正常人尿中極為少見,在急性腎小管腎炎時可見到;急性腎小管壞死的多尿期可大量出現。腎移植後如出現排異反應亦可見脫落成片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在慢性腎炎、腎梗死、充血性梗阻及血紅蛋白沉著時,腎小管上皮細胞質中如出現含鐵血黃素顆粒者稱為複復粒細胞,普魯士藍染色陽性,如為脂肪顆粒應用脂肪染色來區別。
(4)非典型細胞:尿中如見脫落細胞時,應注意用染色方法來鑒別非典型細胞,如老年無痛性血尿出現的惡性腫瘤細胞等(詳郵本書第二十一章)。
(5)人巨細胞病毒(humancytomegalic virus,HCMV)包涵體:HCMV為一種皰疹病毒,含雙股DNA,可通過輸血、器官移植等造成感染。嬰兒可經胎盤、乳法等感染,在尿中可見含HCMV包涵體的上皮細胞,此外不可用PCR技術檢測尿中是否有HCMV-DNA。
尿沉渣檢查 | 尿管型檢查 |
關於「基礎檢驗學/尿細胞成分檢查」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