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五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四氣五味(four natures and five flavors of drugs),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每味中藥的四氣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藥的藥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藥性,後論述藥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藥的基礎。

目錄

四氣

寒涼與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其間又有程度上的差別,即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另外還有平性,即藥性平和,是指其寒熱偏性不甚明顯,但實際上也有偏涼偏溫的不同,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範圍,故仍稱四氣(四性)。四氣理論是醫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陰陽學說總結歸納形成的。因此四氣寓有陰陽含義,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如附子肉桂乾薑等藥性溫熱,用治四肢厥冷、腹冷痛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陰寒證。再如石膏知母黃連等藥性寒涼,用治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而數等陽熱證。一般寒涼藥多具清熱降火涼血解毒滋陰退熱、泄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止痙等作用,主治實熱煩渴、溫毒發斑血熱、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熱淋澀痛、黃疸水腫痰火咳嗽、高熱神昏熱極生風等陽熱證;溫熱藥多溫具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暖肝散寒、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通經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陽痿早泄宮冷不孕陰寒水腫、風寒痹痛血寒經閉、虛陽上越、亡陽厥脫等陰寒證。由於寒熱溫涼還有程度上的差別,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反傷其陰,當用涼藥而用寒藥易傷其陽。如治療寒熱錯綜的複雜病證,則又當寒熱藥並用。如治療真寒假熱證,則當用熱藥,真熱假寒證,又當用寒藥。

近代有關藥物四氣的臨床觀察和理化研究證明,寒涼藥多具解熱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降壓、抗驚厥、鎮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溫熱藥多具解熱、鎮痛、止嘔、止呃、抗菌,促進免疫、強心、升壓,興奮中樞,改善心血管機能,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與代謝,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工作能力,興奮子宮及性機能,並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通過實驗測定,熱證患者經寒涼藥治療後,植物神經指數下降,兒茶酚胺類和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

五味

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藥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藥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內經》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經後世醫家不斷補充和發展,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及主治病證日臻完善。①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氣滯血瘀等病證。②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③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故酸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病證。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降氣平喘、止嘔止呃、通利大便、清熱燥濕、祛寒燥濕、瀉火堅陰的藥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證。⑤鹹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鹹味,故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癥痞塊等病證。鹹味藥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鹹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滲濕利尿藥多具有淡味。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證。由於《神農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藥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澀味與酸味藥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來標明藥性。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五味對五臟各部位有一定的選擇性,《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之說。其作用是辛味藥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藥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藥以瀉心火,酸味藥以斂肝陰,鹹味藥以補腎虛。

有關五味的現代研究發現,五味之別主要與所含化學成分、化學結構有關,如辛味藥多含揮髮油、皂甙及生物鹼、酚等;甘味藥多含糖類、甙類、胺基酸及蛋白質、脂肪等;酸味藥多含有機酸、鞣質等;苦味藥多含生物鹼、苦味質、甙類等;鹹味藥多含無機鹽。

綜合應用

每味藥既有氣又有味,氣和味的不同組合形成了藥物作用的千差萬別。因此,必須把四氣和五味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一般來說,氣味相同則作用相近,如辛溫藥多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但由於五味不同,故麻黃辛溫散寒解表、杏仁苦溫降氣平喘、大棗甘溫補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為辛味,因四氣不同,又有桂枝辛溫解表散寒、薄荷辛涼疏散風熱、附子辛熱補火助陽、石膏辛寒清熱降火之別。至於一藥兼有數味,則標誌其治療作用廣泛。如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全,功能斂肺滋腎、固表止汗、澀精止瀉益氣生津、寧心安神,有「養五臟」之功,主治肺腎虛喘、氣虛自汗陰虛盜汗、腎虛遺精、脾腎虛瀉、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等多種病證。臨床用藥一般既用其氣,又用其味。如升麻味甘、辛,性微寒,與黃芪同用治療胃、子宮脫垂時,取其味甘以升舉陽氣;與葛根同用治療麻疹不透時,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與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時,取其引入陽明之經以清火解毒。其他作用則通過配伍受到抑制。可見,臨床用藥既要熟悉四氣五味的一般規律,也要了解每種藥物氣味的特殊治療作用,以及氣味配合的變化規律。

參看

關於「四氣五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