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林檎
Lín Qín
林檎
別名 來禽、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聯珠果、花紅果、花紅、沙果、林禽、蜜果、五色柰、文林朗果、金林禽、紅林禽、水林禽、密林禽、黑林禽、頻婆果
功效作用 止渴,化滯,澀精。治消渴瀉痢遺精
英文名 Fruit of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 Chinese Pearleaf Crabapple
始載於 千令·食物
毒性 無毒
歸經 心經肺經肝經
藥性
藥味

日文

林檎

日文詞義 林檎(りんご) 指蘋果

日文中對於動植物、擬聲詞等詞語,通常用片假名表示,因此寫作 リンゴ

リンゴの木(林檎の木) 蘋果樹

植物

本詞條只兩種植物有關

原產中國的薔薇科蘋果屬植物林檎(Malus asiatica Nakai.)見右圖,此植物名由來已久,別名眾多,在宋代名畫《果熟來禽圖》中即可清晰地看到其形象,在中醫藥著作中,它的藥用價值也被多次提及。

蘋果屬植物舊稱林檎。宋人有作《席上賦林檎花》詞。

亦作「 林禽 」。植物名。又名花紅沙果。落葉小喬木,葉卵形或橢圓形,花淡紅色。果實卵形或近球形,黃綠色帶微紅,是常見的水果。亦特指此種植物的果實。《宋書.謝靈運傳》:「枇杷林檎,帶谷映渚。」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時菓則御桃、李子、金杏、林檎之類。」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 王梵志 不知名字。 王德和 者,見林禽樹有癭大如斗,破之,中得小兒。」 清 龔自珍 《隔溪梅令.即景》詞:「林檎葉葉拂僧窗,閃青缸。」

原產熱帶美洲番荔枝科的水果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17世紀才傳入中國,現只有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台灣有少量種植,因其外形疙疙瘩瘩,極像佛頭,故又雅稱佛頭果、釋迦果,廣東省汕頭市樟林所產極負盛名,但它與上文的林檎(花紅)再植物學上半點關係也沒有,網上之所以出現資料混亂,完全是以訛傳訛,粘貼複製的惡果!

請後來添加資料的朋友以學名為準,注意區分,千萬不要搞混,讓錯誤再到處流傳!  

目錄

薔薇科林檎

植物名:林檎

林檎的花

學名:Malus asiatica Nakai.

別名 :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

科屬:薔薇科Rosaceae、蘋果屬Malus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雲南、新 疆。適宜生長山坡陽處、平原砂地,海拔50—2800米。

性狀:

本品梨果扁球形,直徑2.5-4cm,表面黃色至深紅色,有點狀黃色皮孔。頂端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底部深陷。氣清香,味微甜、酸。

原形態:

Bkdy5.jpg

小喬木,高4-6cm。小枝粗壯,幼時密生柔毛,老時暗紫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5cm,有短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5-11cm,寬4-5.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銳鋸齒,上面有短柔毛,逐漸脫落,下面密被短柔毛。花兩性;傘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於小枝頂端;花梗長1.5-2cm,密被柔毛;花直徑3-4cm;萼筒鍾狀,外面密被柔毛;萼片5,三角披針形,長4-5mm,先端漸尖,全緣,內外兩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長;花瓣5,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8-13mm,寬4-7mm,基部有短爪,淡粉紅色,雄蕊17-20,花絲長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基部具長頸毛,比雄蕊稍長。梨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徑4-5cm,黃色或紅色,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藥用價值

林檎

Bkdy6.jpg

  

出處

《千令•食物》  

拼音名

Lín Qín  

別名

來禽(《王右軍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聯珠果(《治聞記》),花紅果(《滇南本草》),花紅、沙果(《品彙精要》),林禽(寧原《食鑒本草》),蜜果(《群芳譜》),五色柰(《醫神纂要》)。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林檎Malus asiatica Nakai.的果實。  

原形態

小喬木。枝常上伸如灌木狀,小枝疏生有絨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幼葉密生白毛,長成後下面(尤其脈上)仍留有短柔毛;葉柄線形,長1.5~5厘米。傘形總狀花序,花淡紅色,徑4~5厘米;花梗長2~3厘米;萼有細毛;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扁球形,徑2.5~4厘米,果頂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黃色,染濃紅色,散點黃色皮日。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向陽處、平原沙地。我國長江流域及黃河一帶昔遍栽培。  

化學成份

果實含葉酸。  

性味

酸甘,平。

①《千金•食治》:"酸苦澀,平,無毒。"

②《本草拾遺》:"味甘,無毒。"

③《開寶本草》:"味酸甘,溫。"

④《醫林纂要》:"甘酸咸,溫。"  

歸經

①《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止渴,化滯,澀精。治消渴,瀉痢,遺精

①《千金•食治》:"止渴。"

②《食療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③《本草拾遺》:"主水痢,去煩熱。"

④《日華子本草》:"下氣,治霍亂肚痛,消痰。"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積痞塊中氣不足,似瘧非瘧。化一切風痰氣滯。"

⑥《醫林纂要》:"止渴,除煩,解暑,去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生食、搗汁。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Bk5i5.jpg

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

②《開寶本草》:"不可多食,發熱澀氣,令人好睡,發冷痰,生瘡,脈閉不行。"  

附方

①治水痢:林檎半熟者十枚。以水二開,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食。(《食醫心鏡》)

②治小兒痢:林檎、構子。杵取汁服。(《子母秘錄》)

③治小兒閃癖,頭髮豎黃,瘰癧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敷上。(《子母秘錄》)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林檎,雖不傷脾,多食令人發熱,以其味澀性溫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複發,或生痰涎而為咳逆,壅閉氣道使然。其核食之煩心,助火可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相關古畫果熟來禽圖

《果熟來禽圖》

Bkdy8.jpg

冊頁 絹本 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累累。其上棲息一小鳥,翹起尾巴,挺起毛茸茸的胸脯,作欲飛的情態,形象生動可愛。懸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枝柯,彷彿在輕輕地顫動。果葉正反兩面的枯榮之態刻畫細緻,連蟲蝕的痕迹都頗為清晰。畫面雖然簡單,卻充滿生氣盎然的意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全圖筆法精工,設色妍美,是南宋初期花鳥畫的代表作。本幅款署「林椿」二字,曾經宋牽收藏,《石渠實笈三編》著名。

林椿,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11 74—1189)時為畫院待詔。工畫花鳥、草蟲、果品,以趙昌為師,設色清淡,精工逼真,善於體現自然的形態, 所繪花鳥果品,小品為多,當時贊為「極寫生之妙,鶯飛欲起,宛然欲活」。傳世作品有《果熟來禽圖》、《梅竹寒禽圖》等。  

最早記錄林檎的文人詩詞席上賦林檎花

.【念奴嬌】《席上賦林檎花》

作者:曾覿

群花漸老,向曉來微雨,芳心初拆。拂掠嬌紅香旖旎,渾欲不勝春色。淡月

梨花,新晴繁杏,裝點成標格。風光都在,半開深院人寂。 剛要買斷東風,

裊欒枝低映,舞茵歌席。記得當時曾共賞,玉人縴手輕摘。醉里妖饒,醒時風韻,

比並堪端的。誰知憔悴,對花空恁思憶。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

潮汕名果。又叫番荔枝,原產澳大利亞,屬番荔枝科落葉果樹,小喬木。高約5米,樹冠4米左右。每年4月開始萌發新葉、開花、坐果,9月可陸續採摘。一般植後24個月即開花結果,產量逐年提高,樹齡30年以上。性喜陽光,宜植於鬆軟沙質衝擊土。

約200多年前,廣東省汕頭市澄海縣樟林旅泰華僑從國外帶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後逐步擴大種植,成為特產。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質優良,陽光充足,雨水均勻,加上當地人民多年積累的豐富栽種經驗,生產的林檎果大肉厚,鱗皮鮮艷呈粉綠色,肉質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潤甘滑,十分可口。林檎富含果糖、礦物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有水果補品之稱,1988年被評為廣東省優稀水果。  

食療價值

薔薇科小喬木植物林檎的果實。又稱文林果、朱柰、花紅果、花紅、沙果。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一帶普遍栽培,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晒乾用。

Bkdya.jpg

味甘、酸,性平。有似蘋果的生津止渴、助消化、止瀉等作用。其主治亦與蘋果相似。古方治腹瀉較多應用。煎湯,生食,或絞汁飲。

參考

關於「林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