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Shǔ
鼠
別名 首鼠、老鼠、家鹿
功效作用 虛勞羸瘦,臌脹小兒疳積燙傷折傷凍瘡,瘡腫。
英文名 Murine,Rat
始載於 名醫別錄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鼠,哺乳動物,大約有500餘種,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田鼠、冠鼠、倉鼠、竹鼠等。  

目錄

鼠科

鼠科Muridae有500餘種,是哺乳動物的第二大科,其成員非常多樣化,可以分成幾個亞科,其中多數成員屬於鼠亞科Murinae。鼠科中鼠屬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鼠屬的小家鼠Mus musculus(右圖)隨著人類到達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見的哺乳動物,一般視為害獸,也被培養出白化品種供醫藥試驗用。除了人為擴散的種類外,鼠科的自然分布則只限於舊大陸,其中有不少種類分布局限,也有一些種類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鼠科有兩個分布中心,一個分布中心是亞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帶,其中以南洋群島屬種最為豐富,另一個分布中心是非洲,其種類少於上一地區。這兩個地區分別擁有各自的屬種,只有小鼠屬Mus等極少數為兩個地區所共有。除了隨著人類傳播的幾種家鼠以外,鼠科只有姬鼠屬Apodemus和巢鼠屬Micromys兩個屬可見於歐洲和亞洲北部,擬家鼠Rattus rattoides等少數種類分布於亞洲其它地區以外,鼠科的其它種類均局限於這兩個地區,其中巢鼠屬僅巢鼠Micromys minutus(左圖)一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廣大地區,體小輕盈,是體型最小的齧齒類之一,尾部具纏繞性,可以在禾草上攀爬,又稱舊大陸禾鼠,與新大陸倉鼠類真正的禾鼠相對應。鼠科成員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形態和習性都比較多樣化。典型的鼠科成員形態和習性與家鼠類似,但也有些則有較大區別,如澳洲的澳洲水鼠Hydromys chrysogaster體型較大,體重可達一公斤,半水棲性,以魚和其它水生動物為食;澳洲的竄鼠Notomys為雙足跳躍行動,主要生活於荒漠地帶,類似美洲的更格盧鼠;非洲的刺鼠Acomys、琉球群島的琉球刺鼠Tokudaia和從睡鼠亞科移入的刺睡鼠(刺毛鼠)Platacanthomys等身上的毛成為了有保護作用的棘刺;還有不少種類適應樹棲生活。鼠科中光是鼠屬一個屬內就有水棲、樹棲以及有刺成員等多種不同的成員。鼠屬Rattus是齧齒類最大的一個屬,也是最混亂的一個屬,有人認為超過180種,是哺乳動物的最大一屬,也有人將一些成員合併或移出,只剩下分布基本限於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大約80種,種類少於食蟲目鼩屬,但即使這樣,仍然是齧齒目的最大一屬。

開普刺鼠Acomys subspinosus

北澳竄鼠Notomys alexis

澳洲水鼠Hydromys chrysogaster

倉鼠科Circetidae是哺乳動物的最大一科,現存種類超過600種,化石種類也不少,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亞科和族,而這些亞科和族的劃分爭議比較大。倉鼠科以新大陸種類最多,其中南美洲所有的鼠型亞目成員均數此類,其次是歐亞大陸北部,是歐亞大陸北部的主要鼠類,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也有分布,並且是馬達加斯加僅有的齧齒類,而在鼠科的分布中心亞洲東南部和大洋洲卻沒有分布。

西方鼠亞科(黃昏鼠亞科)Hesperomyinae主要分布於中南美洲,少數分布於北美洲,是南美洲僅有的鼠型亞目成員,由於缺少其它齧齒類的競爭,發展成了種類繁多,生活習性非常多樣的一個類群,約有350種,超過了倉鼠科的半數。西方鼠亞科的多數成員外形和習性類似舊大陸的鼠科的典型成員,佔據著鼠科在就大陸的位置,但是也包括食昆蟲和小型動物的成員,食魚和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半水棲成員,穴居的成員和樹棲的成員,佔據著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

鹽沼禾鼠Reithrodontomys raviventris

倉鼠亞科Cricetinae與西方鼠亞科可能有較近的親緣關係,有人將西方鼠亞科併入倉鼠亞科。倉鼠主要分布於亞洲,少數分布於歐洲,其中不少種比較適應乾旱地區的生活,另有一種白尾匙鼠Mystromys albicaudatus分布於非洲,也有人將白尾匙鼠歸入馬島鼠亞科。典型的倉鼠亞科成員體型肥胖,尾短,比較可愛,其中原分布於中近東地區的金倉鼠Mesocicetus auratus被廣泛作為寵物來飼養,被稱為「金絲熊」。

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是適應地下生活的齧齒類,尾短,眼睛很小,視力差,外耳退化,僅是小的皮褶。鼢鼠主要分布於我國,也見於蒙古和西伯利亞,棲息於森林邊遠、草原和農田,白天居住在地洞中,晚上偶爾會到地面活動,以植物的根、莖、種子為食,在洞穴中儲存大量食物。鼢鼠挖洞速度極快,洞穴系統複雜,分支多,平時地面沒有明顯出口,但附近有不規則的土堆。

馬島鼠亞科Nesomyinae因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而得名,是島上僅有的齧齒類,共有十多種。馬島鼠種類雖然不多,但是非常多樣,有樹棲也有陸棲,還有跳躍行走的成員,其食性也從植物到昆蟲均有。有人認為島上這些不同的鼠類不是單一起源,可以將馬島鼠亞科取消而將其成員分別置於其它類群。

冠鼠亞科Lophiomyinae僅包括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冠鼠Lophiomys imhausi。冠鼠身上的毛較長,有時會豎起形成冠狀,冠鼠尾部的毛也較長,看起來尾巴比別的倉鼠類更粗。冠鼠體型粗壯,頗似豚鼠,體重可達2.5公斤,是鼠型亞目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冠鼠白天躲在洞穴中,晚上爬到樹上覓食,雖然身體看似笨重,爬樹技術卻很高超。

冠鼠Lophiomys imhausi

田鼠亞科Microtiniae又稱亞科,是倉鼠科的第二大亞科。田鼠亞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最北可進入北極圈,最南到達東南亞和南亞的北部和瓜地馬拉。田鼠亞科是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最主要的齧齒目,並在那一地區的食物鏈中其到重要的作用。田鼠亞科適應比較多樣的生存環境,有些種類適應草原和農田的生活,有些種類適應森林生活,有些種類棲息於高山上,有些種類棲息於北極苔原地帶,有些種類為穴居性,還有些種類為半水棲,多數食植物性食物,少數食動物性食物。田鼠亞科中的不少成員為群居性,其中有些種類的旅鼠在數量過多時還有成群遷徙的習慣。旅鼠數量的多少對北極地區的肉食性動物有很大影響。

沙鼠科Gerbillidae因主要分布於荒漠地帶而得名。沙鼠主要分布於非洲,在亞洲內陸地區和歐洲也能見到,其中有幾種見於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沙鼠非常適應乾旱地區的生活,一生中幾乎不用喝水,有鋒利的爪,可挖掘複雜的洞穴,並在洞穴中儲藏大量食物。沙鼠中有些種類後肢比較長,將身體遠離滾燙的沙地,適合跳躍行走,尾較長,用於平衡。沙鼠是沙漠肉食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南非裸跖沙鼠Tatera afra

瞎鼠科Spalacidae又稱鼴型鼠科,是高度適應地下穴居的齧齒類,比其它的穴居齧齒類更加特化,眼睛已經完全退化,沒有外耳,尾巴也消失。瞎鼠有很大的頭和發達的門齒,更多的是使用頭和門齒而不是用前肢來挖洞。瞎鼠主要食用植物,偶爾也食用昆蟲等其它食物。瞎鼠分布於裏海地區、中近東、北非和東南歐。

竹鼠科Rhizomyidae包括亞洲的竹鼠Rhizomys、小竹鼠Cannomys和非洲的速掘鼠Tachyoryctes,是適應地下穴居的齧齒類。竹鼠主要分布於我國南方,向南可到達馬來亞和蘇門達臘,常生活於竹林中,喜食竹子的地下莖竹筍,體型肥大,體重可達600~800克。小竹鼠體型較小,分布於從緬甸、泰國到尼泊爾、不丹一帶,並出現於中緬邊境地區。速掘鼠又稱非洲竹鼠,分布於東非,對地下生活的適應高於竹鼠,但是不及瞎鼠,有外耳和有視力的眼睛,尾巴也相對較長。

大頭速掘鼠Tachyoryctes macrocephalus

跳鼠總科Dipodoidea為善於跳躍的小型齧齒類,後肢長於前肢,尾細長。跳鼠總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可以分成林跳鼠科和跳鼠科。跳鼠總科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齧齒類,其中分布於巴基斯坦的小號角跳鼠Salpingotulus michaelis頭體長不到5厘米,是最小的齧齒目成員,林跳鼠體長多不到10厘米。跳鼠總科成員有冬眠習性,其中有些種類冬眠時間很長。

林跳鼠科Zapodidae是分布於北方大陸的一個小科,其中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各有2屬。林跳鼠科成員的後肢雖然長於前肢,但是遠不及跳鼠科的後肢長,有些種類後肢僅略比前肢長,耳朵比跳鼠短而圓,外形略似典型的鼠類,尾巴長但尾端無跳鼠那樣的尾穗。林跳鼠科成員生活於森林、沼澤和開闊地帶,食果實、種子和昆蟲,其食物構成因種類而異。四川林跳鼠Eozapus setchuanus不僅是我國特有的種,也是我國特有的屬,分布於我國西部自甘肅到雲南之間,數量非常稀少。

落基林跳鼠Zapus princeps

跳鼠科Dipodidae是適應荒漠生活的齧齒類,因後肢長而用雙足跳躍方式行動而得名。與其它類似的跳躍行動的齧齒類相比,跳鼠的後肢和尾更長,後肢長甚至超過前肢的4倍,尾端毛長形成尾穗,有些種類還有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較大。跳鼠科主要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西部的乾旱地區,也見於非洲北部。我國有數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國特產,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於蒙古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形態比較特殊,可獨自構成一亞科。與其它跳鼠相比,長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極長,幾乎有頭體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

小躍鼠(非洲跳鼠)Jaculus jaculus

睡鼠總科Gliroidea因夜行性,分布於溫帶的種類有冬眠習性且冬眠時間很長而得名,但是睡鼠總科的成員也有一些分布於非洲,在那裡並不需要冬眠。睡鼠總科的分類有不同的意見,傳統上分為睡鼠科Gliridae、刺睡鼠科Platacathomyidae和荒漠睡鼠科Seleviniidae,也有人將後兩科的均置於睡鼠科中,現在則一般將分布於南亞和我國華南的刺睡鼠科置於鼠科中。

睡鼠科Gliridae分成分布於歐亞大陸的睡鼠亞科Glirinae和分布於非洲的筆尾睡鼠亞科Graphiurinae。睡鼠科成員有蓬鬆多毛的尾巴,外形酷似肥胖的松鼠,體型多比較小,樹棲性,食植物,偶爾吃動物性食物。溫帶地區的睡鼠夏天在樹上築巢,冬天主要在貼近地面的樹洞中冬眠,也利用穴兔遺棄的洞穴,冬眠前將身體吃得很胖。睡鼠科基本上是夜行性動物,但是生活在比較陰暗的熱帶雨林中的筆尾睡鼠白天也出來活動。

大筆尾睡鼠Graphiurus ocularis

荒漠睡鼠科Seleviniidae僅荒漠睡鼠Selvinia betpakdalensis(右圖)一種,分布於哈薩克東南部的荒漠地區。荒漠睡鼠的外形和習性均和睡鼠不同,尾部的毛短,用後肢跳躍,主要食昆蟲,也食植物,在沙漠上挖洞居住,並在洞中儲存食物。  

從動物學的角度看鼠

從動物學的角度看,鼠可分廣義的鼠和狹義的鼠。

廣義的鼠

凡是齧齒動物都可稱為鼠,它廣佈於全世界,適應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有地棲的、樹棲的、半水棲和地下生活的,有善於跳躍的、奔跑的、攀援的、滑翔的、游泳的、挖掘的。儘管如此,但其基本特徵是一致的,就是都具有二上二下四個齒形門齒,無犬齒。齒髓腔不封閉,故門齒能一直生長(為抑制門齒生長,鼠就要經常啃咬硬物,結果給人類造成極大危害。)

狹義的鼠

光是倉鼠科和鼠科就各有100多個屬,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體型小,被毛鼠灰色,吻光,眼小,尾裸而具鱗片。  

鼠的危害及防治

一、鼠對人類危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傳播疾病

老鼠能傳播30多種疾病,其中危害嚴重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病、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等。從我國歷史上來看,曾發生過幾十萬起由老鼠傳播的疾病,最多一次病死人數超過當時人口的四分。

(二)造成經濟損失

老鼠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主要表現為:1、糟蹋糧食。據四川糧食部門報導,農民每年收穫的糧食被老鼠糟蹋佔18%;2、危害牧場草地。3、損壞森林樹木。4、咬傷、咬死家禽。5、咬壞電纜、電線,造成停電或短路;破壞通訊線路和計算機系統。6、在大壩挖洞,導致水災。7、咬壞圖書館資料、檔案資料;及居民家庭的衣服和傢具。

二、鼠類的生活習性:

鼠通常在夜間活動,白天休息。家棲鼠多棲息在廚房、雜物堆、牲畜圈、飼養房、倉庫、

下水道、電線電纜溝;野棲鼠大多棲息在農田及叢林之處。鼠的生活習性表現在以下幾方

面:

(一)繁殖力

鼠的個體小,性成熟早,懷孕期短,產仔數多。大多數鼠類每年產仔數次,每次可產仔4-8隻。母鼠受孕不到3個月,即可產仔,仔鼠2-3個月成熟,即可繁殖後代。鼠的壽命一般為一年左右,由於較強的繁殖能力,通常滅鼠達標後半年內,又會恢復到達標前的鼠密度。

(二)鼠的活動規律

1、行走:老鼠是晝伏夜出的動物,主要是避開人類的干擾,多在夜間活動,活動時靠牆根或固定物邊行走,形成鼠路。褐家鼠多在100-150米範圍內活動;小家鼠活動範圍較小,

多在棲息地30-50米內覓食、活動。

2、攀登和跳躍:三種家鼠均能攀登,其中黃胸鼠更善攀登;褐家鼠能垂直跳高60厘米,小家鼠也能跳高30厘米。

3、游水:三種家鼠均能游水,褐家鼠水性最好,能在水面浮游60-72小時,潛水30秒鐘。

4、棲息:褐家鼠有趨濕性,主棲地下層,善打洞棲居;黃胸鼠和小家鼠喜乾燥,黃胸鼠主棲高層,小家鼠多靠近食源處棲居,棲居條件簡單,常在抽屜、報紙堆、舊鞋、絮窩棲居。

5、打洞:鼠善於打洞,褐家鼠在鬆軟的土壤可打洞長達3米,深度可達0.5米。

6、咬噬:家鼠有一對非常堅硬銳利的門牙,因此家棲鼠喜歡咬建築材料、衣服、書籍,以達磨牙的目的。

7、遷移:棲息場所是鼠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如原棲息地受到干擾破壞,或食源缺乏,鼠類發生疫病等原因,老鼠便會遷移。故滅鼠前不應改變鼠類棲息、活動環境,以免影響

滅鼠效果。

8、探索行為:老鼠的好奇心很重,經常不斷探索周圍環境的物體、食源、地形、躲藏場所,不斷適應生存繁衍的環境。

9、攝食行為:老鼠在觀察環境時,同時也嘗試環境中的食物,開始先取食少量,隨後逐漸增加,提防因攝食不當引起中毒死亡。這種行為,也就造成了使用急性滅鼠毒餌後鼠拒食的原因。

三、防鼠和滅鼠:

(一) 防鼠

1、環境治理:經常清除住宅區內的雜草,發現新舊鼠洞要及時堵塞。

2、斷絕食源:做好食物的管理工作,對防鼠非常重要。糧食要里牆邊架高放,副食品及調料應加蓋嚴封好,生活垃圾要及時處理。

3、建立防治設施:室內排水溝要安擋鼠柵,木門下邊要釘60公分高的鐵皮,通風口安1.3CM孔徑的鐵網,食物倉門安0.6米的擋鼠板,門和框要密合,縫隙要小於0.6CM。

(二)滅鼠

滅鼠分為化學滅鼠和物理滅鼠。化學滅鼠通常採用抗凝血滅鼠劑配製成毒餌滅鼠。物理滅鼠採用鼠籠、鼠夾、粘鼠板等滅鼠。

1、化學滅鼠

採用滅鼠毒餌滅鼠:將抗凝血滅鼠劑與餌料(如:玉米、穀子、小麥等)浸泡或混合後製成的毒餌按一定方法投放,鼠盜食毒餌後3-7天內中毒死亡。

選用毒餌滅鼠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用的毒餌中不得含有國家禁用的急性滅鼠劑。

(2)選用的毒餌中主要有效成份含量應符合標準,含水率符合標準。

(3)選用的毒餌的適口性要好,攝食係數應大於0.3。

(4)選用的毒餌不得變質或發霉。

投放抗凝血滅鼠製成的毒餌滅鼠的方法:

(1)少量多堆:每堆的量為20-40g,沿著牆邊或鼠洞投放,每隔5-10米投一堆,盡量投在隱蔽之處,最好是投放到毒鼠盒內。

(2)定時補充:如果毒餌的主要有效成份是為敵鼠鈉鹽或殺鼠迷,投放後應連續補投兩天。補投原則:吃多少補多少,如果吃完,則加倍補投。如果毒餌的主要有效成份為溴敵隆、殺他仗、大隆等,則在飽和投放毒餌七至十天後進行補投一次。採用毒餌滅鼠效果不佳影響因素:

1)毒餌的適口性差

2)投放毒餌量不足

3)投放毒餌的位置不當

4)滅鼠面積太小

5)毒餌含藥量太低

6)長期使用急性滅鼠藥。  

鼠的貢獻

所有事物都具有二重性,鼠對人類貢獻也很大。

僅是從褐家鼠和小家鼠白化變異而來的大、小白鼠,作為科學和醫藥方面的實驗動物,每年的使用量高達幾千萬隻。由於用量大,據說美國有一家專門生產一種無毛老鼠的工廠,以供實驗之用。此外,家鼠的毛是硬蛋白質之一,水解後可制水解蛋白,也可制胱氨酸半胱氨酸等藥物,鼠肉是人工養貂的好飼料,還可喂動物園的肉食動物。  

我國最常見的鼠

我國最常見的是(1)褐家鼠,喜棲於溝渠旁,故又叫溝鼠。(2)黑家鼠,善於攀登,喜居於樓閣等高處,故又叫屋頂鼠。(3)黃胸鼠,在我國南方廣布,習性與黑家鼠相似。(4)小家鼠,全國廣布,體形小,常棲居於民房雜物堆及各種縫隙中。  

老鼠和人類的關係

研究發現老鼠和人類99%骨骼結構相同

老鼠比猴還像人

據報導,耶路撒冷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首次公布了《老鼠骨骼斷層掃描圖》,圖中清晰地展示了老鼠骨骼結構的細部特徵,包括極微小的骨骼,其精確程度到毫米。如果把老鼠按比例放大並舒展開來的話,那麼除了臉部、足部和尾巴外,老鼠的骨骼構架同人類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此外,在病理上,老鼠和人類的骨細胞也有很多的共同之處。

英美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老鼠基因密碼鏈的長度與人類相差無幾,老鼠為25億對核苷酸,略少於人類的29億對核苷酸。80%的人類基因與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類基因與老鼠非常相似。所有這些指標,是在外形上與人類更為接近的猴子都沒有達到的。

 通過老鼠研究人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科學家普遍藉助老鼠從事治療人類疾病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通過老鼠研究基因的功能情況,比通過人體更容易一些。據報導,科學家在做試驗的時候,將人類的基因移植到老鼠身上,結果培育出了一種老鼠,其大腦的體積比一般老鼠要大很多,以至於腦顱骨腔內幾乎容不下大腦,並由此形成了與人類相同的褶皺狀大腦回溝,接近於人類的大腦。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遺傳學專家正在進行一項新的研究,試圖讓老鼠產生出人類的精液

此外,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生物化學家不久前培育出了一種體形超大、生命力極強的老鼠。據介紹,這種老鼠剛一出生就特別的活躍,即使是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也能夠連續跑上5-6個小時不停歇,而且跑的速度很快。原來,科學家在老鼠的胚胎中注入了一種專門負責產生一種蛋白質的高活性基因,可以使這種蛋白質在肌肉中的含量高出一般老鼠的上百倍。據介紹,這種老鼠的食量比一般老鼠要多出好幾倍,但不會導致體態肥胖,而且壽命也長很多,能活到相當於人類的150 歲。即使到了晚年,這種老鼠仍然能夠保持極旺盛的生育能力。科學家表示,人類也有類似的基因,假如人類能有如此高強的體力和耐力,那將會培養出超高強的運動員。但出於道德的原因,目前還不能在人的身上做同樣的試驗。  

參考

關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