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家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褐家鼠 學名:Rattus norvegicus ,別名大家鼠、溝鼠,屬齧齒目鼠科。分布於全國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該鼠的存在。是廣大農村和城鎮的最主要害鼠,數量多,為害大,是貯藏期蘋果為害較大的害鼠之一。

目錄

物種介紹

別名大家

褐家鼠

鼠、溝鼠,俗稱大耗子,屬齧齒目鼠科。分布於全國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該鼠的存在。是廣大農村和城鎮的最主要害鼠,數量多,為害大,是貯藏期蘋果為害較大的害鼠之一。

褐家鼠屬齧齒目鼠科,也稱大家鼠、溝鼠、挪威鼠等。褐家鼠是家棲鼠中較大的一種,體長150~250毫米,體重220~280克。尾明顯短於體長,尾毛稀疏,尾上環狀鱗片清晰可見。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後足長35-45mm。雌鼠乳頭6對。該鼠毛色有變,與其年齡、棲息環境有一定的關係,通常幼年鼠較成年鼠顏色深。多數體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頭部和背中央毛色較深,並雜有部分全黑色長毛。體側毛顏色略淺,腹毛灰白色,與體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  

形態特徵

褐家鼠

家鼠是家棲鼠中較大的一種,體長150~250毫米,體重220~280克,尾明顯短於體長,被毛稀疏,環狀鱗片清晰可見。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後足較粗大,長於33毫米。雌鼠乳頭6對。該鼠毛色有變,與其年齡、棲息環境有一定的關係,通常幼年鼠較成年鼠顏色深,棕色調不明顯。多數體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頭部和背中央毛色較深,並雜有部分全黑色長毛。體側毛顏色略淺,腹毛灰白色,與體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

外形:為中型鼠類,體粗壯,大者可重達0.5斤。耳殼較短圓,向前拉不能遮住眼部,尾較粗短,成體尾長短於體長,後足較粗長,成體後足長大於28毫米。乳頭6對,胸部2對,腹部1對,鼠鼷部3對。

毛色:背毛棕褐色或灰褐色,年齡愈老的個體,背毛棕色色調愈深。背部白頭頂至尾端中央有一些黑色長毛,故中央顏色較暗。股毛7火色,略帶污白。老年個體毛尖略帶棕黃色調。尾二色,上麵灰褐色,下麵灰白色。尾部鱗環明顯,尾背部生有一些褐色細長毛,故尾背部色調較深。前後足背面毛白色。

頭骨:頭骨較粗大,腦顱較狹窄,顴弓較粗壯,眶上嵴發達,左右顳嵴向後平行延伸而不向外擴展。門齒孔較短,後緣接近臼齒前緣聯接線。聽泡較小。

牙齒:第一上臼齒第1橫嵴齒突不發達,中齒突、內齒突發育正常,第2橫嵴齒突正常,第3橫嵴中齒突發達,內外齒突均不發達。第二上臼齒第l橫嵴只有l內齒突,中外齒突退化,第2橫嵴正常,第3橫嵴中齒突發達,內外齒突不明顯。第三上臼齒第l橫嵴只有l內齒突,2、3橫嵴連成一環狀。  

生活習性

褐家鼠棲息場所廣泛,為家、野兩棲鼠種。以室內為主,佔80.3%,室外和近村農田分別為14.3%和5.4%。室內主

褐家鼠

要在屋角、牆根、廚房、倉庫、地下道、垃圾堆等雜亂無章的隱蔽處營穴。室外則在柴草垛、亂石堆、牆根、陰溝邊、田埂、墳頭等處打洞穴居。其洞穴分布為:牆根佔67.7%,陰溝佔8%,柴草垛佔7.1%,田埂佔5.4%,其他佔11.7%。

褐家鼠具有遷移習性,在室內食物缺乏,或密度過大時,遷移到農田建造臨時洞穴活動為害,但數量不大。同時,遷移與氣候、季節、作物生長情況的變化等有密切關係,並以此在室內與農田之間進行往返遷移。

褐家鼠屬晝夜活動型,以夜間活動為主。在不同季節,褐家鼠一天內的活動高峰相近,即16~20時與黎明前。褐家鼠行動敏捷,嗅覺觸覺都很靈敏,但視力差。記憶力強,警惕性高,多沿牆根、壁角行走,行動小心謹慎,對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遇見異物即起疑心,遇到干擾立即隱蔽。褐家鼠在一年中的活動受氣候和食物的影響,一般在春、秋季出洞較頻繁,盛夏和嚴冬相對偏少,但無冬眠現象。在蘋果貯藏庫,褐家鼠以傍晚和黎明活動較多,機警狡猾,多走熟路,沿牆根、小塑料袋縫隙亂跑,對小包裝塑料袋和塑料大帳破壞很大。

褐家鼠繁殖力強,一年可產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產仔7~10隻,多達15隻。其繁殖期從1月下旬開始,到12月上旬結束,歷時320天,12月中旬到1月中旬為滯育期。幼鼠產下後3個月左右即達到性成熟,壽命2年左右。褐家鼠食性廣而雜,凡是人類所用食物,它都可以取食。嗜食肉類物品及含水分較多的蘋果等果品,糧食類食品中喜食小麥、大米等。據測定成年褐家鼠平均日食量為10.33克,年食量即3.77千克左右。  

品種分類

吳德林(1982)研究我國23個省區標本後,認為我國褐家鼠已分化出4個亞種,即指名亞種R•n•norvegicus,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包括海南島和廈門;甘肅亞種R.n.soccer Miller,分布於淮河流域以南,太行山以西,西至甘肅

褐家鼠

、青海、四川,南抵雲南、廣西,此達內蒙古自治區;華北亞種R.n.humiliates Milne-Edwards, 分布於淮河流域以北、太行山以東,北至蒙古高原邊緣,東北方向達到遼東半島;東北亞種R.n.caraco Palls,從黑龍江向南約至長白山南部,其西南方向達蒙古高原邊緣。由此,我省淮河以北標本屬華北亞種,其特點為體型較小,後足長平均30mm左右;淮河以南標一本屬甘肅亞種,其特點為體色淡,體型和後足均較華北亞種為大。  

該鼠數量

褐家鼠為我室內主要優勢鼠種,特別是淮河以北地區。如對鳳台、潁上、蒙城、渦陽、亳縣、懷遠、濉溪等8個縣調查結果,室內共捕鼠1

褐家鼠

024隻,褐家鼠為720隻,占室內鼠種組成的70.3 %。在淮河以南地區,褐家鼠亦為室內主要優勢鼠種。如在江淮之間的淮南、霍邱、合肥、舒城、宿松、望江、無為、潛山9個縣室內854隻鼠中,褐家鼠佔502隻,占室內鼠種組成比58.78 %;在野外農田,水網地區褐家鼠數量要高於旱田地區。如長江以南的寧國、蕪湖、當塗、東至野外捕鼠3542隻,褐家鼠I為544隻,占野外鼠種組成比15.4 %;淮河以北的鳳台、潁上、利辛、蒙城、懷遠野外捕鼠5442隻,褐家鼠為109隻,僅占野外鼠種組成比2%。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年份,褐家鼠數量變異也是很大的,如當塗縣圩區,1974—1979年,農田褐家鼠占野外鼠種組成比僅為4-8%之間。1980年,當塗縣青山鄉1983年捕鼠154隻,褐家鼠為137隻,占野外鼠種組成比88.96 %。  

生存環境

褐家鼠大多居住在洞穴里。褐家鼠的洞穴較為複雜,洞道不但深而且分叉多,我們在樅陽縣長沙鄉挖掘11窩褐家鼠鼠洞,平均洞深1--1.5米,個別洞道深達2米,洞口平均直徑5-6厘米,每一個洞系有3~4個洞口,後洞口極其隱蔽,多數在草叢中或水平面下,我們在挖洞時曾見過從水中潛逃的褐家鼠。窩以雜草:樹葉、棉花等組成,平均直徑8-10厘米,洞內內基本無存糧,往往可見有少許稻殼、豆殼及吃剩的食物。我們曾在霍邱縣姜家湖圩田挖過一隻褐家鼠洞穴,內有數條吃剩的泥鰍。據四川省捕鼠能手沈前明報導(滅鼠和鼠類生物學研究報告,第三集),1961年他在南充縣供銷社捕捉褐家鼠30多隻,從鼠洞內挖出餅子500多個,核桃600餘個,挂面1.5公斤,豬蹄筋0.25公斤,同年在盤龍供銷社保管室消滅褐家鼠70多隻,從鼠洞中挖出花生60多公斤。但我們在安徽挖掘的褐家鼠洞穴,洞內未見有存糧。  

綜合防治

褐家鼠分布廣,

褐家鼠

適應性強,繁殖率高,為害重,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防治難度比較大,因此,必須採取科學防治方法,才能控制其為害。根據其發生消長規律、食物因素、人們農事活動等綜合考慮。該鼠的防治策略為:冬春季是該鼠防治的最佳時期,對減輕全年鼠患有重要作用。在滅鼠方法上,應以藥物滅鼠為主,輔以人工誘殺和器械滅鼠。滅鼠藥劑以敵鼠鈉鹽、溴敵隆等慢性抗凝血殺鼠劑飽和投餌效果最好,而且要大範圍內連片統一進行,效果很好。在突擊滅鼠後,要採取有效措施長期鞏固,常抓不懈,才能達到最終控制的目的。

褐家鼠為夜行性。集小群活動。以各種穀物、肉類等為食,也吃蝸牛、昆蟲等小動物。每年可產3胎。雌獸的懷孕期為21—26天。一般在夏季生產。每胎產6-9仔。2-3個月達到性成熟。

我國是褐家鼠等鼠類的「美好家園」,尤其是江淮及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華北北部山區以及東北農牧接壤的地帶,鼠害一年比一年嚴重。鼠類就像一支撲不滅的「地下游擊隊」,行動極為猖狂。每隻老鼠一年要吃3千克食物,除了人類可以吃的食物外,還包括塑料、電線、木頭、肥皂等人類使用的物品,都可以成為它們的「美味佳肴」。最令人憤慨的是,老鼠大規模侵襲農田,有時一夜之間把田野中的玉米、稻米等農作物一掃而光。我國每年因鼠害造成的損失為:糧食30一40億千克,棉花20一30萬擔,甘蔗10萬噸以上。而生產這些農作物需要1400萬畝左右良田,約佔我國可耕地面積的1%左右。也就是說,在我國棲息的數十億隻老鼠每年導致1400萬畝糧田顆粒無收。

因此,人們提起褐家鼠等各種老鼠,無不深惡痛絕。  

目前新事

褐家鼠已經成功地適應了人居環境,是一種伴人動物。由於人類的活動,解決了對它們來說很難跨越的地理隔離,為它們的擴散創造了條件。例如,新疆原本沒有褐家鼠,西北的乾旱區隔離了褐家鼠。但是20世紀,自從蘭新鐵路通車以後,褐家鼠在中國內陸乾旱區擴散。1975年,在往返於北京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首次發現褐家鼠。褐家鼠隨著鐵路向新疆擴散,1979年8月在吐魯番發現了褐家鼠,4年後在烏魯木齊火車西站發現了褐家鼠。1988年前後,褐家鼠開始向烏魯木齊市區與郊區擴散,並沿鐵路向南擴散到庫爾勒,沿公路擴散到吐魯番市。現在,褐家鼠正沿著沙區公路向南疆擴散。褐家鼠這種伴人動物隨著人類活動而不斷侵入新的生境。

科學發展到今天,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滅鼠就是「消滅老鼠」的概念是十分不準確的,我國現有鼠類180多種,有害的只有褐家鼠等10餘種,並且只有在形成一定密度之後才能造成危害,只要將其種群控制在一定的密度之下,便不會形成危害。要「斬盡殺絕」所有的鼠類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因為大多數鼠類都是其天敵的主要食物,如果滅盡就會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滅鼠」的任務實際上應該是指有效地控制鼠害,想方設法地消滅鼠類中的過剩部分,使鼠害不再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如果不以科學指導而去盲目滅殺,在巨大的投入之後只能是勞而無功。就藥物滅鼠而言,毒餌的配製、投放的時間、地點、範圍都有較強的科學性。

黃鼬、鷹、貓頭鷹、蛇類等鼠類的天敵的存在,減少了鼠類對農作物和人類的危害,對防止鼠害大暴發,防止疾病的傳播,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稱得上是人類的益友。它們中大多是稀有的物種,有的雖然尚未成為瀕危物種,但由於砍伐森林和環境污染,使其數量也在不斷減少,所以人類應該更多地關心它們的處境,努力改善它們的生存狀況。

關於「褐家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