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寒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寒戰大多發生在急性發熱性疾病之前。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作用於機體引起發熱時,病人全身發冷、起雞皮疙瘩和顫抖,即肌肉不自主活動,此稱為惡寒戰慄,簡稱寒戰。

寒戰是高熱的先聲,寒戰期間,體溫已有升高,在發熱不太高的前期,有時病人僅有全身發冷感,而無戰慄,稱為發冷。

目錄

高熱寒戰的原因

多數患兒的發熱是由致熱原所引起。中性粒細胞和大單核細胞內含有致熱原前質,在一定的刺激條件下,白細胞可被激活,並且釋放致熱原。致熱原通過血流到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受到刺激後,就會產生興奮,衝動通過交感神經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血流減少,這時皮膚溫度就會下降,從而刺激溫度感受器引起骨骼肌張力增加,肌纖維呈微細收縮,皮膚內豎毛肌收縮。

高熱寒戰的診斷

寒戰多伴有高熱,多為中樞行高熱,

2.1 突然高熱, 體溫可直線上升, 達40~41℃, 持續高熱數小時至數天直至死亡;或體溫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軀幹溫度高, 肢體溫度次之, 雙側溫度可不對稱, 相差超過0.5℃。

2.3 雖然高熱, 但中毒症状不明顯, 不伴發抖。

2.4 無顏面及軀體皮膚潮紅等反應, 相反可表現為全身皮膚乾燥、發汗減少、四肢發涼。

2.5 一般不伴有隨體溫升高而出現的脈搏呼吸增快。

2.6 無感染證據, 一般不伴有白細胞增高, 或總數雖高, 分類無變化。

2.7 因體溫整合功能障礙, 故體溫易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波動。

2.8 高熱時用抗生素解熱劑(如乙醯水楊酸等)一般無效, 這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受損, 解熱藥難以對其產生影響, 所以不產生降溫的臨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冷敷可有效。

高熱寒戰的鑒別診斷

反覆高熱體溫反覆達到39.1~40℃。高熱(High Fever)在臨床上屬於危重症範疇。常見病敗血症沙門氏菌屬感染結核風濕熱、幼年類風濕症等。

高熱不退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状。高熱(High Fever)在臨床上屬於危重症範疇。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為準。若患者所測腋溫的值長時間高達39.1~40℃稱為高熱不退。

高熱:由於多種不同原因致人體產熱大於散熱,使體溫超過正常範圍稱為發熱(fever),臨床上按熱度高低將發熱分為低熱、中等度熱、高熱及超高熱。高熱指體溫超過39.1℃。

寒戰多伴有高熱,多為中樞行高熱,

2.1 突然高熱, 體溫可直線上升, 達40~41℃, 持續高熱數小時至數天直至死亡;或體溫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軀幹溫度高, 肢體溫度次之, 雙側溫度可不對稱, 相差超過0.5℃。

2.3 雖然高熱, 但中毒症状不明顯, 不伴發抖。

2.4 無顏面及軀體皮膚潮紅等反應, 相反可表現為全身皮膚乾燥、發汗減少、四肢發涼。

2.5 一般不伴有隨體溫升高而出現的脈搏呼吸增快。

2.6 無感染證據, 一般不伴有白細胞增高, 或總數雖高, 分類無變化。

2.7 因體溫整合功能障礙, 故體溫易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波動。

2.8 高熱時用抗生素解熱劑(如乙醯水楊酸等)一般無效, 這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受損, 解熱藥難以對其產生影響, 所以不產生降溫的臨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冷敷可有效。

高熱寒戰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在患兒寒戰時,應進行保溫,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溫,給予服用熱飲料。在高熱時,要及時降溫,並隨時觀察病情變化,防止發生驚厥

參看

關於「高熱寒戰」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