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反應

(重定向自过敏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過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反應的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生活中人們常會看到這樣一些現象,有的人吃了魚、蝦等食物後,會發生腹痛腹瀉嘔吐,或是皮膚奇癢難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塵土後,會發生鼻炎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黴素後會發生休克。這些都是過敏反應的表現。

過敏

目錄

過敏原

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叫做過敏原,如花粉、室內塵土、魚、蝦、牛奶、蛋類、青黴素、磺胺奎寧等。有些人接觸到過敏原時,在過敏原的刺激下,由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有些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當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就會與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使上述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等物質,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多等。上述反應如果發生在皮膚,則出現紅腫蕁麻疹等;如果發生在呼吸道,則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個別病情嚴重的,可因支氣管痙攣窒息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常見過敏原

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常見的有2000-3000種,醫學文獻記載接近2萬種。它們通過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觸等方式使機體產生過敏現象。常見的過敏原如下:

由於過敏反應是機體接觸過敏原而引起的,因此找出過敏原,並且盡量避免再次接觸該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發生的主要措施。如果自己不能找出過敏原,可由醫生用醫學方法檢測出來。已經發生過敏反應的人,應當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發生的階段

致敏階段

過敏原進入機體後可選擇誘導過敏原特異性B細胞產生抗體應答,此類抗體與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即課本上所說的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細胞,其中肥大細胞分布於皮下小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中和黏膜下層,而嗜鹼性粒細胞主要分布於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結合,而使機體處於對該過過原的致敏狀態。通常這種致敏狀態可維持數月或更長,如果長期不接觸該過敏原,致敏狀態可自行逐漸消失。  

激發階段

指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通過與致敏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抗體特異性結合,使這種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除了組織胺以外,還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們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強,腺體分泌物增多。  

效應階段

指生物活性介質作用於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的階段。根據反應發生的快饅和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早期相反應和晚期相反應兩種類型。早期相反應主要由組織胺引起,通常在接觸過敏原數秒鐘內發生,可持續數小時,晚期相反應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過敏原刺激後6~12 h發生反應,可持續數天。   誘發過敏反應的抗原稱為過敏原。過敏原是過敏發生的必要條件。

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往往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過敏性疾病中,以速髮型過敏反應比較常見,其主要類型有皮膚過敏反應、呼吸道過敏反應、消化道過敏反應及過敏性休克等,常見疾病有如下幾種。包括過敏性鼻炎接觸性皮炎濕疹支氣管哮喘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等。具體見相關詞條。

治療

治療頑固性過敏最有效的措施是尋找出過敏誘發因子(過敏原),但要在2萬種不同的誘發因子中準確地找到致病因子猶如大海里撈針。最新權威實驗證實:過敏人群體內自由基數量比非過敏人群高許多!自由基對人體免疫系統侵害是過敏體質形成的基礎,還會直接氧化人體的肥大細胞和嗜鹼細胞,導致細胞膜破裂釋放出組織胺,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改善過敏體質就要清除自由基。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關於免疫脫敏治療的指導性文件中明確指出,「免疫脫敏治療是唯一可以徹底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根本性治療方法」。

但過敏原並不是都可以找到,也就無法徹底治癒。

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抗過敏藥物治療,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避免接觸過敏原。抗過敏藥物,一般指的是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肥大細胞膜穩定劑等。具體可以參看相關詞條。

參考

關於「過敏反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