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草木樨 | 中藥圖典 |
草木樨 Cǎo Mù Xī |
|
---|---|
別名 | 鐵掃把、省頭草、辟汗草、野苜蓿 |
功效作用 | 芳香化濁,截瘧。用於暑濕胸悶,口臭,頭脹,頭痛,瘧疾,痢疾。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 |
目錄 |
植物名稱
草木樨
植物學名
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
來源與分布
草木樨(別名黃花草,黃花草木樨,香馬料木樨,野木樨)分布較廣。在溫帶、亞熱帶,除高寒草甸和荒漠區外,均有分布。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和雲南等省區。在西藏海拔3700米的地區,或海灘海拔僅數米的地段,亦有分布的記錄,在國外,前蘇聯(中亞,西伯利亞,遠東),蒙古、朝鮮、日本及東南亞、歐洲、北美也有。
植物形態
草木樨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主根深達2米以下。莖直立,多分枝,高50~120厘米,最高可達2米以上;羽狀三出複葉,小葉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1.5厘米,寬3~6毫米,先端鈍,基部楔形,葉緣有疏齒,托葉條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而纖細,花小,長3~4毫米,花萼鍾狀,具5齒,花冠蝶形,黃色,旗瓣長於翼瓣。莢果卵形或近球形,長約3.5毫米,成熟時近黑色,具網紋,含種子1粒。
植物特性
草木樨喜歡生長於溫暖而濕潤的沙地、山坡、草原、灘涂及農區的田埂、路旁和棄耕地上。一年生的草木樨,當年即可開花結實,完成其生命周期,但二年生的,當年僅能處於營養期,翌年才能開花結實,完成其生命周期。就二年生來說,其返青期在溫帶地區,一般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亞熱帶地區,一般為3月底至4月初返青。返青時的日均溫一般為5~10℃。開花期,在溫帶地區,一般為6月初至7月初,亞熱帶地區,一般為5月中旬至7月底;結實期,在溫帶,一般是7月中旬至8月底,生育期為98~118天;亞熱帶,一般為8月初至9月中旬,生育期長達183~230天。草木樨為直根系草本植物,其頸部芽點不多,分枝能力有限,而大量的芽點分布於莖枝葉腋;所以,放牧或刈割,留茬不宜太低,如果要增加利用次數,只有適當增加留茬高度,一般留茬以15厘米左右為好,每年可刈割2~3次。草木樨主要靠種子繁殖。在野生條件下,其產種量較高,自然繁殖能力是比較強的,其細小的種子(或莢果),主要靠自播和風力傳播,其50%左右的硬實,主要通過將種子寄存於土壤中越冬,腐爛種皮後,翌年萌芽出土。如果進行人工播種,播種前必須採取措施擦破種皮,以提高其發芽率和出苗效果,或模擬其天然情況下克服硬實的方式,採取冬季播種,以使翌年春季出苗整齊一致。草木樨的生態幅度很廣,從寒溫帶到南亞熱帶,從海濱貧瘠的沙灘,到海拔3700米的高寒草原,都有分布。它適應的降水範圍為300~1700毫米;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從沙土到粘性土,從鹼性土到酸性土,都能很好地適應,所適應的pH值為4.5~9;在冬季絕對最低溫-40℃和夏季最高溫41℃的情況下,都能順利地通過,因此,它的耐寒、耐旱、耐高溫、耐酸鹼和耐土壤貧瘠的性能都是很強的,從野生情況來看,它比白花草木樨,黃香草木樨,細齒草木樨和印度草木樨的適應性都強。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草木樨開花前,莖葉幼嫩柔軟,馬、牛、羊、兔均喜食。切碎打漿餵豬效果也很好。它既可青飼,青貯,又可曬制乾草,製成草粉。只是開花後,植株漸變粗老,且含有0.5~1.5%的「香豆素(C9H6O2)」,帶苦味,適口性降低,但經過加工,調製成乾草或青貯,可使香豆素氣味減少,各種家畜一經習慣還是喜食的。從草木樨所含的營養成分看,它含的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和無氮浸出物等均比白花草木樨、黃香草木樨和印度草木樨的營養成分含量都高。尤其籽實的粗蛋白質含量竟高達31.2%。可見草木樨不僅是一種良好的飼草,而且也是一種良好的蛋白質飼料。從草木樨的營養成分看,無論在飼料中,或是干物質中,含的總能、消化能、代謝能和可消化蛋白,在豆科牧草中也都是比較高的。可看出,草木樨的營養價值是相當高的。草木樨含有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對於增加牲畜的營養和土壤肥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草木樨還含有揮髮油。它含的香豆素(0.5~1.5%)比白花草木樨和黃香草木樨含量低,比細齒草木樨含量高。這說明,它的適口性優於前2種,而較後者為差。草木樨在天然草地,一般以伴生種的地位出現於多類草本群落,一般株高為50~120厘米,在黑龍江發現有高達250厘米的。這說明,它在優越的水熱條件下,如果人工予以栽培馴化,是能夠生產出較高產量的鮮草和籽實的。尤其是它分布廣,適應性強,營養價值較高,而含的香豆素又比較低,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種質資源,將它馴化、培育成抗性強、飼用價值高的高蛋白質飼料作物,是完全可能的。草木樨除具有很高的飼用價值外,還是一種蜜源植物,流蜜期約20天,泌蜜溫度25~30℃,在新疆則需要更高氣溫。其泌蜜量大,產量穩定,一般0.3公頃可放蜂一群,群產蜜20~40kg;人工種植並有灌溉條件的草木樨,一個花期可取蜜7次。草木樨的蜜、粉豐富,蜂群采完草木樨後,群勢能增長30%~50%。作為水土保持植物也很好;尤其它的根系發達,根瘤多,且根、莖、葉等富含氮、磷、鉀、鈣和多種微量元素,作為草糧輪作、間種品種或壓制綠肥以培肥土壤,是非常有前途的。在中草藥中,草木樨為正宗「辟汗草」,其功能是:清熱解毒,殺蟲化濕,主治暑熱胸悶、胃病、瘧疾、痢疾、淋病、皮膚瘡瘍、口臭和頭痛等多種病證。它的根叫「臭苜蓿根」。能清熱解毒,主治淋巴結核。
栽培技術
草木樨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它性喜陽光,最適於在濕潤肥沃的沙壤地上生長。草木樨種子小,頂土力弱,整地要求精細,地面要平整,土塊要細碎,才能保證出苗快,出苗齊,若適當施些有機肥,則可提高產量,如每畝施20千克的磷肥,效果會更好。草木樨種子含硬實較多,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一是用機械脫去或擦破種皮,另一是採取冬播,種子經過冬季,使種皮腐爛。春播宜在3月中旬到4月初進行,無論春播或夏播,都會受到荒草的危害,秋播時墒情好,雜草少,有利出苗和實生苗的生長。冬季寄籽播種較好,它即可省去硬實處理,有不爭勞力,翌年春季出土後,苗全苗齊,且與雜草的競爭力強,可保證當年的穩產高產。草木樨種子細小,應淺播,以1.5~2厘米為宜。播種方法可條播、穴播和撒播。條播行距:20~30厘米為宜,穴播以株行距26厘米為宜好,條播每畝播種量為0.75千克,穴播為0.5千克,撒播為1千克。為了播種均勻,可用4~5倍於種子的沙土與種子拌勻後播種。在苗高13~17厘米時,結合中耕除草和追肥進行勻苗。當70%左右的種莢由綠變為黃褐色,即可及時收穫種子。
藥用
【藥品名稱】 草木樨
【藏藥名】 甲貝
【拼音名】 Caomuxi
【英文名】 HERBA MELICTI
【標準編號】 WS3-BC-006
【來源/處方】 為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的乾燥全草,夏季采全草,洗淨,涼干。
【性狀】 全草干縮,長40~80cm,多分枝,無毛,表面淡綠色。葉具3小葉,小葉長橢圓形披針形,長1~1.5cm,寬3~5mm。先端圓形或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具細鋸齒;托葉線形。總狀花序,密生多數花;花黃色;萼片鐘形,萼齒5,披針形;旗瓣倒卵形,翼瓣、龍骨瓣皆短於旗瓣,均長爪與耳。莢果卵球形,無毛,有網脈,種子1枚。卵球形,褐色。氣芳香、味苦。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節,晾乾。
【性味】 苦,涼。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炎,干四肢濃水。用於脾臟病,絞腸痧,白喉,乳蛾等。
【用法與用量】 5~15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
關於「草木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