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素問》 >> 熱論篇第三十一
素問

素問目錄

熱論篇第三十一原文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溢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熱論篇第三十一注釋

傷寒:是外感性熱病的總稱,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傷寒,是由於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性熱病;狹義的傷寒是指由於感受邪氣引起的外感性熱病。

兩感:指表裡兩經同時感受邪氣發病,如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感邪。

不得臥陽明受邪,經氣壅滯,影響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臥。

④未入於臟:人體的經脈陽經屬腑,陰經連於臟。未入於臟,說明邪氣還在肌表,未及於三陰

煩滿囊縮:指煩悶、陰囊抽縮。足厥陰經經脈環繞陰器、絡於肝,所以厥陰受病就會感到煩滿而囊縮。

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復,病癒而複發的意思。熱病之後,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吃肉則不能消化,多吃則消化不完,食物與熱相線搏結,容易複發。

⑦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因為出汗,暑邪就能隨汗出而解,如果此時止汗只能讓暑邪郁於體內,所以不應當止汗。

熱論篇第三十一參考白話譯文

黃帝問道:現在所說的外感發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一類,其中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癒的都在十日以上,這是什麼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緣故,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為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隸屬於太陽。太陽的經脈連於風府,與督脈陽維相會,循行於巔背之表,所以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後,就要發熱,發熱雖重,一般不會死亡;如果陰陽二經表裡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就難免於死亡了。

黃帝說:我想知道傷寒的症状。岐伯說:傷寒病一日,為太陽經感受寒邪,足太陽經脈從頭下項,俠脊抵腰中,所以頭項痛腰脊強直不舒。

二日,陽明經受病,陽明主肌肉足陽明經脈挾鼻絡於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熱目痛鼻干,不能安臥。

三日,少陽經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經脈,循脅肋而上絡於耳,所以胸脅痛耳聾。若三陽經絡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陰的,都可以發汗而愈。

四日,太陰經受病,足太陰經脈散佈於胃中,上絡於咽,所以腹中脹滿而咽干

五日,少陰經受病,足少陰經脈貫腎,絡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陰經受病,足厥陰經脈環陰器而絡於肝,所以煩悶而陰囊收縮。如果三陰三陽經脈和五臟六腑均受病,以致營衛不能運行,五臟之氣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陰陽表裡兩感於寒邪的,則第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退;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十日,太陰病衰,腹滿已消,恢復正常,而欲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脹滿,舌不幹,能打噴嚏;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鬆弛,漸從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氣已去,病也逐漸痊癒。

黃帝說:怎麼治療呢?岐伯說:治療時,應根據病在何臟何經,分別予以施治,病將日漸衰退而愈。對這類病的治療原則,一般病未滿三日,而邪猶在表的,可發汗而愈;病已滿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黃帝說:熱病已經痊癒,常有餘邪不盡,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凡是余邪不盡的,都是因為在發熱較重的時候強進飲食,所以有餘熱遺留。像這樣的病,都是病勢雖然已經衰退,但尚有餘熱蘊藏於內,如勉強病人進食,則必因飲食不化而生熱,與殘存的餘熱相薄,則兩熱相合,又重新發熱,所以有餘熱不盡的情況出現。黃帝說:好,那麼怎樣治療餘熱不盡呢?

岐伯說:應診察病的虛實,或補或泄,予以適當的治療,可使其病痊癒。黃帝說:發熱的病人在護理上有什麼禁忌呢?岐伯說:當病人熱勢稍衰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即複發;如果飲食過多,則出現餘熱不盡,這都是熱病所應當禁忌的。

黃帝說:表裡同傷於寒邪的兩感症,其脈和症状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陰陽兩經表裡同時感受寒邪的兩感症,第一日為太陽與少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陽的頭痛,又有少陰的口乾和煩悶;二日,為陽明與太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状既有陽明的身熱譫言妄語,又有太陽的腹滿不欲食;三日,為少陽與厥陰兩經同時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陽之耳聾,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縮和四肢發冷。如果病勢發展至水漿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黃帝說:病已發展至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像這樣的病,要三天以後死亡,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陽明為十二經之長,此經脈的氣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識昏迷。三天以後,陽明的氣血已經竭盡,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傷於寒邪而成為溫熱病的,病發於夏至日以前的就稱之為溫病,病發於夏至日以後的就稱之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熱從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32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 刺熱篇第三十二 32
關於「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