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醫學電子書 >> 《素問》 >>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原文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嗚濯濯,如囊里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注釋
①相移:互相轉移、轉變。
②濯濯:水流動的聲音。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參考白話譯文
黃帝問道:五臟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癰腫和少氣。脾移寒於肝,則癰腫和筋攣。肝移寒於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肺移寒於腎,則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居於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鳴響,如皮囊裝水樣,這是水氣之病。脾移熱於肝,則病驚駭和鼻衄。肝移熱於心,則引起死亡。心移熱於肺,日久則為鬲消。肺移熱於腎,日久則為柔痓。腎移熱於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腸游,便易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症。胞移熱於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熱於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為痔瘡。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胃移熱於膽,也叫做食亦。膽移熱於腦,則鼻樑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症状,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兩目不明。以上各種病症,皆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
刺瘧篇第三十六 | 咳論篇第三十八 |
出自A+醫學百科 「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4%A0%E9%97%AE/%E6%B0%94%E5%8E%A5%E8%AE%BA%E7%AF%87%E7%AC%AC%E4%B8%89%E5%8D%81%E4%B8%83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