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豬帶絛蟲病(taeniasis suis)是由豬帶絛蟲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引起的疾病;囊蟲病(cysticercosis)又稱囊尾蚴病,是由豬帶絛蟲的幼蟲即囊尾蚴寄生於人體組織內引起的疾病,可造成嚴重的臨床損害。是我國常見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目錄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1.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 又名鏈狀帶絛蟲豬肉絛蟲、有鉤絛蟲。成蟲與牛帶絛蟲形態上很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蟲體較小,長約2~4m,較薄而透明。頭節近似球形,直徑0.6~1mm,除有4個吸盤外,頂端還具頂突,其上有小鉤25~50個,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的鉤較大,外圈的稍小,故名有鉤絛蟲。鏈體節片數約700~1000節,成節中卵巢分葉,多一中央小葉;孕節中子宮分支不整齊,每側約7~13支。蟲卵和牛帶絛蟲卵相似。

2.生活史 人是豬帶絛蟲的終宿主,但也可作為其中間宿主。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頭節深埋於腸黏膜內,孕節常單獨或5~6節相連地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蟲卵或孕節被豬等中間宿主吞食後,六鉤蚴逸出,鑽入腸壁,經血循環或淋巴系統而到達宿主身體各處,以豬肉內為最多,稱為「米豬肉」或「豆豬肉」。當人誤食生的或未熟的含囊尾蚴的豬肉,囊尾蚴的頭節翻出,吸附於腸壁,約經2~3個月發育為成蟲,壽命可達25年以上。

(二)發病機制

1.豬帶絛蟲病 與牛絛蟲病相似。主要是通過機械性損傷,奪取人體營養等危害人體,由於其頭節上具頂突和小鉤,對腸黏膜的損傷較重,甚至有少數穿過腸壁而致腹膜炎的病例。亦有異位寄生於大腿皮下和甲狀腺組織內的報告。

2.囊尾蚴病 俗稱囊蟲病,系豬囊尾蚴寄生人體所致,危害遠較成蟲嚴重。主要因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所致。囊尾蚴在組織內佔據一定體積,引起佔位性病變,壓迫、破壞局部組織,若在有腔系統則產生梗阻變化;作為異性蛋白,引起局部組織反應和全身反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

囊蟲病的危害依囊尾蚴的數量與寄生部位而不同,寄生數目可由一至數千個不等,其大小與形狀隨部位和組織反應強弱而不同,在結締組織腦室中多呈圓形,約0.5~0.8cm,在肌肉中略伸長,腦底部者可達2.5cm並可呈葡萄樣分支。好發部位依次為皮下組織、肌肉、腦、眼,其次為心、舌、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宮神經節鞘、骨等。

3.病理變化 囊尾蚴在機體內引起的病理變化過程可分3個階段:①刺激組織產生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巨細胞為主;②纖維化:可見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多核巨細胞、淋巴細胞;③鈣化:蟲體死亡,逐漸鈣化。部位不同病理變化略有差異。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囊尾蚴多分布於軀幹、頭部和四肢,數量不一,幾個至上千個。病理組織切片可見囊蟲體壁呈裙邊樣凹凸不平,囊腔內、外都有表皮層,其下為藍紫染色的鈣化小體,頭部可見吸盤、小鉤。蟲體周圍往往產生明顯的宿主組織反應,形成包囊,陳舊者可變為一層纖維組織的膜,與外周組織分界明顯,為外科手術指示線。寄生於肌肉內的囊尾蚴多呈卵圓形,其長軸與肌纖維走向一致,大量寄生時,肌組織被擠壓、變性萎縮,患者四肢因非肌纖維代償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現四肢軟弱無力,甚至行走困難。

(2)腦囊蟲病:囊尾蚴可寄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腦實質、腦室及軟腦膜,數量、大小不一,形態圓或卵圓,一般為5~10mm,在腦室者,可大至3~12cm,可呈多囊性,即葡萄狀囊蟲。病理反應取決於部位、存活狀態。囊尾蚴周圍腦組織反應包括4層,自內向外為:

①細胞層:可見成纖維細胞、多核巨細胞等。

膠原纖維層。

③炎細胞層:以淋巴細胞為主,有少量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

神經組織層:由退變的神經組織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組成。

在腦室者,常產生腦室活瓣性阻塞,引起間歇性腦積水,早期,室管膜炎症,膠質細胞增生,晚期,炎症加重,蟲體與室管膜粘連,致永久性機械性梗阻。在大腦腳間池及脊髓者,其神經根神經纖維間有炎細胞浸潤,從而導致臨床上出現腦神經脊神經受累的症状。腦部囊尾蚴的寄生,可破壞腦的防禦功能,易導致病毒性腦炎,且病死率增高。

(3)眼囊蟲病:如發於眼底深部,以玻璃體(占眼囊蟲病的50%~60%)、視網膜下(28%~45%)為多,其他有結膜下、前房、眶內眼瞼及眼肌等部位。病理改變為組織的退行性變、炎症反應,依部位不同可致視網膜剝離玻璃體混濁晶體混濁等。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症状

潛伏期2個月至數年不等。

1.豬帶絛蟲病 由成蟲引起,與牛帶絛蟲病大致相似。

2.豬囊尾蚴病 由於寄生的部位、數目及人體反應不同,囊蟲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

(1)腦囊尾蚴病症状極為複雜多樣,可全無症状,也可突然猝死臨床分型,觀點仍不一致。癲癇是最突出的症状,重者可呈癲癇持續狀態,一般在排蟲後或皮下囊包出現後半年出現,1/10可自行緩解。顱內壓增高精神失常亦為常見症状。頭痛嘔吐眩暈耳鳴失明感覺障礙截癱等也有出現。

腦室者,常引起間歇性腦積水,晚期致永久性機械性梗阻。臨床上出現腦神經脊神經受累的症状,易導致病毒性腦炎,且病死率增高。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常無明顯症状,僅在偶然觸摸皮膚或體檢時發現。皮下結節呈圓形或卵圓形,微隆起或不隆起於皮膚表面,大小相近,如黃豆或蠶豆,中等硬度,如軟骨,與周圍組織不粘連,無壓痛,常分批出現,亦可自動消失。肌肉內大量寄生時,肌組織被擠壓、變性萎縮,患者四肢因非肌纖維代償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現四肢軟弱無力,甚至行走困難。經過一定時間最後鈣化

(3)眼囊尾蚴病:可發生於眼的任何部位,但以玻璃體最為多見,其次是視網膜。檢眼鏡下可見灰白色帶有藍色反光的圓形囊泡,周圍呈金黃色光圈,有時可見蟲體蠕動玻璃體混濁,重者失明。

診斷常困難。

(1)病史:有豬帶絛蟲病史,或糞便中發現蟲卵或節片。

(2)臨床表現:對有癲癇病史者,應高度警惕,多數患者有癲癇發作史、顱內壓增高、其他精神神經症狀和體征,有皮下結節者有助於診斷。

(3)皮下結節活組織檢查:手術摘除結節為白色光滑的囊腫,內含囊液及頭節,可確診,亦是腦囊蟲病的旁證。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診斷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檢查化驗

1.免疫學檢查

(1)皮內試驗:敏感性高,簡單,但假陽性交叉反應較多。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及其改良法(ELISA):敏感性、特異性都較高,主要與包蟲病等患者血清有交叉反應。

(3)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HA):亦較常用,方法簡便,但穩定性稍差。

(4)免疫金銀染色(IGSS):是近10年來發展的高敏感性的方法。

(5)酶聯免疫印漬法(EITB):可識別特異抗原帶,敏感性達98%,特異性達100%。

(6)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補體結合試驗、膠乳凝集試驗、對流免疫電泳等多種方法也都用於囊蟲病的免疫學診斷。

各種方法均可檢測病人血液腦脊液抗體。抗原檢測也可試用。建議有條件者,多種方法、抗體、抗原檢測聯合應用,可提高陽性率。

2.外周血象嗜酸性細胞增高。

影像學檢查:

1.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T) 頭顱CT檢查腦囊蟲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可對定位、鑒定活動性病灶、腦脊液通道梗阻、考核療效提供依據。常表現為散在的小於1cm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灶,片狀低密度灶、增強後可見結節狀強化或環狀灶,也可見到高密度灶或鈣化灶腦室擴大等。

2.磁共振成像(MRI) 對活動性病灶較CT更敏感,更易查出腦室、腦室孔部位的病灶,顯示頭節更加清晰,但對鈣化灶的顯示不如CT掃描。

3.X線檢查 陽性率較低,腦組織中囊尾蚴鈣化較遲,一般僅對10年以上出現鈣化者可發現陰影。

4.腦室造影 近年多被CT取代。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鑒別診斷

1.皮下囊結節應與多發性神經纖維瘤脂肪瘤結節性硬化等相鑒別

(1)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往往皮膚淺棕色斑點及陽性家族史,結節呈串珠樣沿神經干走向分布,活組織檢查更可明確診斷。

(2)脂肪瘤:質軟,分葉狀,常呈對稱性,有家族史,可有巨大型,活組織檢查可確診。

(3)結節性硬化:常有陽性家族史,多在幼年起病,面部常有皮脂腺瘤。

(4)結節性脂膜炎皮下結節處皮膚紅腫,兒童有發熱肝脾大骨髓抑制等,活組織檢查可確診。

2.腦囊蟲病應與原發性癲癇顱內腫瘤結核性腦膜炎等鑒別

(1)原發性癲癇:往往有陽性家族史,顱腦CTMRI無陽性發現,腦囊蟲病常有絛蟲史、皮下結節。免疫學檢查有助診斷。

(2)顱內腫瘤:經免疫檢查和CT或MRI檢查則不難將二者鑒別。

(3)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常規蛋白細胞數中等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塗片可能發現結核桿菌,若結合免疫學檢查和腦CT則可確定診斷。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併發症

可呈癲癇持續狀態,引起腦積水失明截癱,假性肌肥大和鈣化。可並發囊蟲性腦膜炎交通性腦積水共濟失調,並發腦疝等。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加強糞便、豬圈管理。

注意飲食衛生 加強衛生宣教,注意飲食衛生,不吃帶囊尾蚴豬肉,切生熟食的刀砧分用。

加強肉類檢查 尤其加強對農貿市場商販及農村自銷豬肉的檢查與管理。

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豬帶絛蟲病的治療 治療藥物同牛帶絛蟲病。但應注意,治前明確診斷是否同時伴有囊尾蚴病,若使用吡喹酮阿苯達唑治療時,更應注意因伴有囊尾蚴病而可能導致嚴重的藥物副反應,應予住院治療為宜。一般首選南瓜子檳榔甲苯達唑能驅出完整蟲體,無致囊蟲病危險。氯硝柳胺(滅絛靈)對蟲卵無效,有致六鉤蚴感染的危險,一般不用。

2.囊尾蚴病的治療

(1)治療原則:

①所有囊尾蚴病人均應住院治療,密切觀察服抗蟲藥後的病情變化,及時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②對有豬帶絛蟲病的患者,應先驅治絛蟲

③對臨床上癲癇發作頻繁或顱內壓增高者,應先作降顱壓治療,必要時需外科施開窗減壓術後再行抗囊蟲藥物治物。

④眼囊尾蚴病應手術治療,不可採用殺蟲治療,因殺蟲後引起的炎症反應會加重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2)病原治療:

①阿苯達唑(albendazole):又名丙硫咪唑,因其作用溫和、緩慢、副反應輕,療效確切,目前一般用做首選藥,總有效率98%左右。劑量:15~20mg/(kg.d),分2次飯後服用,10天為一療程,一般需2~3個療程或更長,每療程間隔2~3周。未愈者可適當增加療程或改服吡喹酮治療。副作用重者可予對症處理,暫停服藥,降顱壓,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②吡喹酮(praziquantel):給藥劑量:治療皮肌型囊尾蚴病總劑量為120mg/kg,3次/d,分天口服;腦囊尾蚴病患者,採用總劑量180mg/kg,3次/d,分天口服。總有效率近98%,殺蟲迅速,效果良好。間歇2~3個月重複1次。此藥副作用較為嚴重,多因蟲體死後,炎症反應和水腫加重,出現原有症状加劇,顱內壓明顯增高,個別病例治療後因發生腦疝而死亡,故應高度警惕,必要時先降顱內壓再行治療。

(3)手術治療:

①眼囊尾蚴病應進行手術摘除。

②腦囊尾蚴病,主要適用於腦實質內單發大型囊泡或多囊泡聚集產生佔位效應;腦室、腦池內囊蟲引起梗阻、腦積水,顱內壓增高;椎管內囊蟲引起脊髓壓迫症

(4)對症治療:對顱內壓增高者,小兒可給予20%甘露醇1~2g/(kg.次),靜脈推注地塞米松5~10mg,靜滴,1次/d,連續3~7天後再行病原治療。對嚴重顱內壓增高、視力明顯下降,經上述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考慮雙側顳肌下減壓術。對癲癇頻發者,除降顱內壓外,應選用地西泮(安定)、異戊巴比妥鈉苯妥英鈉等藥物。

(二)預後

視蟲體寄生部位、數量和機體反應不同而不同,寄生在顱內、眼內,有併發症者影響預後。

參看

關於「小兒豬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