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脂肪瘤
A+醫學百科 >> 腫瘤 >> 大腸脂肪瘤 |
脂肪瘤(Lipoma)在大腸良性腫瘤中僅次於息肉與腺瘤而居於第2位,但實際上脂肪瘤發病少見。
目錄 |
大腸脂肪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大腸脂肪瘤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仍無一致意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炎症和刺激可能起主要作用。
2.結締組織的退行性變。
4.局部脂肪的淋巴供應和循環發育不良致局部脂肪堆積。
6.局部脂肪組織發育異常,可能與垂體前葉及性腺激素等內分泌作用有關。
7.局部脂肪代謝不完全。
(二)發病機制
大腸脂肪瘤多發生在右半結腸,尤以盲腸多見。其大體形態呈黃色圓形分葉狀腫塊,質軟,鏡下為成熟的脂肪細胞、纖維間質,瘤組織周圍可有炎症細胞浸潤,少數脂肪瘤可伴有壞死,潰瘍形成以及出血、囊性變。
根據脂肪瘤發生的部位和生長方式,分為4型:
1.腔內型(黏膜下型) 最常見,約佔90%,脂肪瘤在黏膜下與肌層局限性生長,突出於腸腔內。
2.腔外型(漿膜下型) 脂肪瘤在漿膜下與肌層之間局限性生長,一般向腸腔外突出。
3.壁間型(肌間型) 瘤體位於腸壁肌層,一般不向腸腔內外突出,瘤體呈圓或橢圓形,無臨床表現。
4.混合型 另外根據脂肪瘤發生的部位及分布情況又可分為:單發性、多發性、瀰漫性脂肪瘤和黏膜下脂肪組織浸潤四類。脂肪瘤癌變極罕見。
大腸脂肪瘤的症状
大腸脂肪瘤的病人無明顯臨床表現。症状的輕重與瘤體的大小有關,當瘤體直徑大於2cm時,半數以上的患者有不適反應。常見的症状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血便或黏液血液。病變位於直腸時可伴有里急後重。當瘤體較大時,可引起腸梗阻和腸套疊,此時在腹部可觸及包塊。少數黏膜下脂肪瘤,因部分瘤體自行離斷、脫落入腸腔,患者可自肛門排出黃色、團塊狀脂肪樣組織,這是大腸脂肪瘤較為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患者極少有全身性表現,個別病人可有貧血和消瘦。
大腸脂肪瘤的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臨床診斷頗困難。國內文獻報導是30例中僅3例術前明確診斷。而且本病的外觀及症状頗似癌前或惡性病變。因此對本病要有高度認識,臨床上如出現腹痛,大便異常及便血等3大症状必須作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以便及時明確診斷。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大腸脂肪瘤的診斷
大腸脂肪瘤的檢查化驗
1.X線檢查 採用鋇灌或氣鋇雙重造影,亦可用清水灌腸,把水作為對比劑,可使脂肪瘤與周圍組織的密度對比更明顯。X線主要表現:
(2)鋇灌或氣鋇造影,腸腔內可見邊緣光滑的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
(3)擠壓征檢查中壓迫瘤體可有形態的改變,其他腫瘤無此現象。
2.結腸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到有蒂或無蒂自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爛的半球形或分葉狀黃色腫瘤,用活檢鉗壓迫腫瘤,富有彈性,加壓能使凹陷,放後恢復原狀,即可以看到所謂的枕墊征;用活檢鉗提瘤體,表面的黏膜產生帳篷效應;用活檢鉗在同一部位反覆活檢,可露出脂肪組織即所謂「裸脂征」,獲得組織可供組織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3.CT檢查 為形態規則的低密度塊影,CT值多為-80~-120Hu注射造影劑後,其影像更為清晰。
4.MRI檢查 MRI有較好軟組織分辨力、區分不同的組織結構,對脂肪組織具有獨異性強信號,脂肪的質子密度高,T1值為60~80ms呈白色強MRI信號。
大腸脂肪瘤的鑒別診斷
大腸脂肪瘤應與大腸息肉及腺瘤、大腸癌、大腸氣囊腫病、平滑肌瘤及神經纖維瘤相鑒別。在臨床表現上症状多無特異性,但根據輔助檢查,如X光、CT、腸鏡等一般鑒別並不困難,特別是腸鏡下活檢能直接提供病理學依據。診斷大腸脂肪瘤時應注意部分病人可能伴有消化道惡性腫瘤,國內報導30例大腸脂肪瘤中有1例伴發大腸腺癌,而國外文獻報導大腸脂肪瘤伴發消化道惡性腫瘤者高達30%。
大腸脂肪瘤的併發症
大腸脂肪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無症状的瘤體小的脂肪瘤不需要治療,而對有症状瘤體直徑大於2cm者應作治療。以往都採用局部手術切除治療,組織損傷較大,近年來隨著內鏡手術的開展,可使部分患者免於外科手術治療。國內楊希山等報導6例大腸脂肪瘤,5例在結腸鏡下摘除;內田等統計47例,小於3.5cm以下均在內鏡下摘除,並認為既往無腸套疊史,腫瘤在3.5cm以下者行內鏡下摘除為第一選擇。因此本病的治療可根據其形態、大小及生長方式來選擇最佳治療方法。
大腸脂肪瘤可行內鏡下治療,有以下幾種方法:
1.高頻電凝圈套器摘除法 一般直徑小於2.5cm伴有症状脂肪瘤,可在內鏡直視下高頻電凝圈套器摘除。有蒂脂肪瘤摘除方法與息肉摘除相同。無蒂脂肪瘤,可將套圈置於脂肪瘤周圍,用圈套器的絕緣塑料管端部緊抵脂肪瘤的近側緣基底部,使脂肪瘤向腔內突出,並限制其活動,隨之逐漸收緊套圈,然後行電凝切除,或可先以吸引管中負壓吸引小脂肪瘤,牽拉周圍黏膜形成一假蒂,然後再用圈套器把脂肪瘤全部套入電凝摘除;較大脂肪瘤亦可分割電凝摘除。最近有人介紹可在腫瘤下注射等滲或高滲鹽水以及1∶2000腎上腺素液,使腫瘤隆起,這樣摘除腫瘤更安全,並可減少出血機會。
2.微波凝固治療 內鏡下微波組織凝固是繼高頻電凝固法、雷射凝固法之後開展一種新的內鏡治療技術。其治療的本質系加溫治療。目前這種技術已廣泛用於臨床消化道腫瘤、出血和息肉各種病變的治療。在常規內鏡檢查下,發現脂肪瘤後,首先觀察其大小、形態和位置,取活檢後,再將微波傳遞電纜從內鏡活檢孔插入腸腔內,據瘤體形態、選擇不同部位,將針狀電極(2~4mm)插入瘤內組織,選擇一定微波功率和時間對準1個或多個靶點多次照射,使腫瘤凝固、壞死,達到治療目的。微波輻射引起深部組織損傷,可通過微波電極插入組織的深度來控制,故一般不留後遺症,也可引起穿孔;同時微波治療大腸良性腫瘤不受其形態、大小的影響,有根治作用。
3.外科手術治療 鑒於脂肪瘤診斷困難,在X線或內鏡下有時不易與其他息肉樣病變如腺瘤或癌瘤等區別。因此,診斷上不能與大腸癌區分或大於2.5cm伴有症状的患者,以及不宜在內鏡下治療的患者,應作局部連同受累腸段切除;同時應檢查有無腸道惡性腫瘤的並存。
(二)預後
脂肪瘤由於惡變罕見,故術後一般無複發。
參看
|
關於「大腸脂肪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