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蜂子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地蜂子 | 中藥圖典 |
地蜂子 Dì Fēnɡ Zǐ |
|
---|---|
別名 | 蜂子芪、山蜂子、軟梗蛇扭、毛猴子、獨腳傘、獨腳委陵菜、三爪金、地蜘蛛、鐵枕頭、三葉翻白草、狼牙委陵菜、鐵秤砣、鐵鈕子、播絲草、白里金梅、三片風、地風子、三葉蛇子草、三葉翻白菜、三葉薄扇、三葉蛇莓、大花假蛇莓、三張葉、蜂子七、土蜂子、大救駕、地骨造、獨立金蛋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止痛止血。用於腸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腸出血,月經過多,產後或流產後出血過多,骨髓炎,跌打損傷;外用治創傷出血,骨結核,燒燙傷,毒蛇咬傷。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Nippon Cinquefoil |
始載於 | 《四川中草藥》 |
毒性 | |
歸經 | 胃經、肺經、肝經、大腸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 |
地蜂子
【別名】蜂子芪、山蜂子、軟梗蛇扭、毛猴子、獨腳傘、獨腳委陵菜、三爪金、地蜘蛛、鐵枕頭、三葉翻白草
【來源】為薔薇科委陵屬植物三葉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和地蜂子P. freyniana Bornm. var. sinica Migo,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採收,鮮用或晒乾。
【植物形態】
1.三葉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高8-25cm。有纖匐枝或不明顯。根分枝多,簇生。花莖纖細,直立或上升,被疏柔毛。基生葉掌狀三出複葉,連葉柄長4-30cm;托葉膜質,褐色,外被稀疏長柔毛;小葉片長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多數急尖鋸齒,兩面疏生平鋪柔毛,下面沿脈較密;莖生葉1-2,小葉與基生葉相似,唯葉柄很短,葉邊緣鋸齒減少;托葉草質,呈缺刻狀銳裂,有稀疏長柔毛。花兩性;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花直徑0.8-1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漸尖,副萼片5,披針形,先端漸尖,與萼片近等長,外被平鋪柔毛;花瓣5,長圓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圓鈍,淡黃色;花柱近頂生,上部粗,基部細。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徑0.5-1mm,表面有顯著脈紋。花、果期3-6月。
2.中葉委陵菜 與三葉委陵菜主要不同點是:本變種莖和葉柄上柔毛較密。小葉兩面被開展柔毛或微開展柔毛,尤其沿脈較密,小葉片菱狀卵形或寬卵形,邊緣具圓鈍鋸齒,花莖或纖匐枝上托葉卵圓形且全緣,極稀先端2裂,花、果期4-5月。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三葉委陵菜 根莖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啞鈴形,微彎曲,有的形似蜂腹,長1.5-4cm,直徑0.5-1.2cm,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皺紋和突起的根痕及鬚根,頂端有葉柄殘基,被柔毛。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深棕色或黑褐色,中央色深,在擴大鏡下可見白色細小結晶。氣微,味微苦而澀,微具清涼感。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淡棕黃色。皮層狹窄,4-10餘列細胞。韌皮部篩群易見。形成層呈環狀。木質部導管數個或10餘個成群。射線較寬。髓部發達。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狹窄:內皮層較特殊,有2層,其中間隔有兩層薄壁細胞,凱氏點明顯。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韌皮部較寬,可見篩管群。形成層呈環。木質部導管較少,作放射狀排列。髓部小。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粉末特徵:根莖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直徑3-17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飛鳥狀,層紋不明顯;復粒由2-4分粒組成。梯紋和網紋導管直徑7-30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30μm。此外,有木栓細胞及非木化的薄壁細胞。
【性味歸經】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止血。用於腸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腸出血,月經過多,產後或流產後出血過多,骨髓炎,跌打損傷;外用治創傷出血,骨結核,燒燙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服;或研粉沖服,每用0.5~1錢;外用適量,搗爛或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
關於「地蜂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