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菌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豆包菌 | 中藥圖典 |
豆包菌 Dòu Bāo Jūn |
|
---|---|
別名 | 酸醬菌、馬屁包、色豆馬勃、牛眼睛、豆苞菇、豆包 |
功效作用 | 止血;解毒消腫。主胃及食管出血,外傷出血,凍瘡流水,流膿。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新華本草綱要》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 |
《植物》
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 ) Cooke et Couch
豆包菌又稱彩色馬勃。
子實體呈球形或近似頭狀,直徑2.5-18cm,下部顯然縮小形成柄基部。柄長1.5-5(10)cm,粗1-3.5cm,由一團青黃色的菌絲來固定於附著物上。被薄,光滑,易碎,初期米黃色,後變為淺銹色,最後為青褐色,成熟後上部片狀脫落。內部有無數小包,埋藏於黑色膠質物中,小包幼期黃色至佛手黃色,後變為褐色,不規則多角形,通常扁形,直徑 1-4mm,包內含孢子,包壁暴露空氣中逐漸消失,使孢子散播。
夏秋季在松樹等林中砂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布於我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甘肅、黑龍江、湖南、湖北、廣東、香港、廣西、四川、山東、雲南等地區。
此菌有消腫,止血作用。可將孢粉適量散敷在傷口上,治療外傷出血,凍瘡流水、流膿,還可治療食道及胃出血,以及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咳血等。對某些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含有麥角甾素、類脂質、馬勃素等,還可用作黃色染料。該菌是松、杉、櫟等樹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被稱之為菌根「皇后」。近年來,我國南方從國外引進的火炬松(pinus carbaca )等速生松樹品種,在用人工接種豆包菌這種外生菌根真菌,可促進成林。
《中藥材》
【藥 名】:豆包菌
【來 源】:為地星科植物豆包菌的全草。
【功 效】:消腫止血。
【主 治】:用於凍瘡流水、癰腫、疔毒、瘀血腫痛、無名腫毒、消化道出血、外傷所致的各種出血症。
【性味歸經】:辛、平。入肝、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或研末調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及海南島、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拉丁名】: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 coker et Couch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辛、性平。有消腫、止血的功能。用於消化道出血、凍瘡流水、外傷出血等證。
|
關於「豆包菌」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