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胃腸道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胃腸道疾病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胃腸道的功能全部或部分受損,就會嚴重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素的吸收,日久即可引起營養不良。由於營養素缺乏更可加重功能的紊亂,所以營養與胃腸道有密切的相互關係。

因胃腸道疾病引起的營養不良主要表現有二:①體重損失——由於熱量攝入不足或消化與吸收功能紊亂,都可導致體重下降。造成體重下降的原因見表26-1;②貧血——由於鐵缺乏胃腸道出血(見表26-2)或鐵吸收不良,如葉酸和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可造成巨細胞性貧血

表26-1 體重下降的因素

心理因素 身體因素
親人喪失 咽下困難
抑鬱 噁心嘔吐
悲傷 疼痛(胃潰瘍胃癌
神經性厭食 牙列不良

表26-2 胃腸道失血的原因

部位 原因
食道 食道炎、食道靜脈曲張
潰瘍、癌
十二指腸 潰瘍、癌
結腸 息肉、癌、憩室病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

胃腸道疾病的包含治療原則:①根據病人的情況制定食譜,保證有適當的熱量與蛋白質以及其它必需的營養素;②改善食物的質地(texture),使對粘膜無刺激:③適應病情而更改進食次數;④高速營養素的含量,如鈉、脂肪;⑤完全取消某種物質,如麩質(gluten)、乳糖

飲食治療的目的:①減輕症状;②促進病變組織恢復;③改善營養狀態。

古代,我國已注意到飲食治療的意義,如《內經》曾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谷肉果菜,食養從之,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記載。名醫扁鵲稱:「為醫都應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後會藥。」元朝某太醫於1330年刊行一本食譜,其序言中有:「故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等句。上世紀及本世紀歐美盛行飲食治療,有很多針對疾病制訂的飲食,如潰瘍膳、結腸炎膳,還有以姓命名的飲食,如Sippy膳、Meulengracht膳及Giordano-Giorannetti膳,前兩者為潰瘍病用,後者為腎功衰竭用。

胃腸道疾病的飲食治療必須與其它治療結合,必要時還須採用管飼或腸外營養。由於病人得到適當的營養支持,常可耐受特殊治療,如手術、放療化療。醫師必須與營養師結合利用現代營養學與飲食學原理以配製適合病人的飲食,使治療效果得到滿意與早日康復

下面敘述胃腸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及飲食治療方案。

32 痛風章節參考文獻 | 胃的生理功能 32
關於「營養學/胃腸道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