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缺硒與克山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缺硒與克山病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克山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此病在黑龍江克山縣及其鄰近縣的農村暴發流行後,造成大批居民,特別是婦女的死亡之後,其他地區相繼發現此病。由於病因不明,遂因地命名為克山病。本地稱為羊毛疔、攻心翻及快當病。克山病在我國分布地區甚廣,已確定存在克山病區的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內蒙、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湖北、雲南和西藏等十四個省和自治區;在國外,除與我國吉林省病區接壤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部長白山東麓地區可能出現過克山病以外,目前尚無肯定證據證明其它國家中存在此病。克山病的心臟病理變化為心臟實質性的壞死纖維化而致心肌收縮功能降低,形成急、慢性功能不全;臨床上按心功能分為急型、慢型、亞急型和潛在型四型。克山病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發病特點,並且主要發生在農業人口中,多發人群為斷奶後學齡前兒童及生育期婦女。西南病區絕大部為兒童;克山病具有年度及季度高發的特徵。據統計,北方11個克山病省區的急型、亞急型克山病最高年度發病率為萬分之六。克山病的病死率在歷史上達到85%以上,危害極大。近年來由於防治工作的改進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發病及死亡人數都明顯下降,全國有不少縣社已連續多年控制了發病,急型病死率降至20%以下。

克山病病因迄今未明,我國科研工作者對病因的解釋約可區分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因素兩種學說。傳染學說的主要依據認為克山病某些流行特點符合傳染的流行規律,例如具有年度高發和季節多發的波浪性發病以及疑為人群免疫現象的小兒近年多發。在生物性因素方面,過去對細菌寄生蟲已進行過大量工作。目前,主張生物因素者多認為此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病毒傳染。用組織培養法從雲南的一名亞急型人血液中分離出一株CoxackieB4病毒,與患者雙份血清進行中和試驗,效價呈四倍升高,接種乳鼠引起心肌壞死等病變,但由於分離出的毒株隨分離材料及次數的不同而得出的型別亦異,又所分離出的CoxackieB4型毒株不僅在病區、非病區也有廣泛散布,因此難於確定該毒株與克山病發病間的關係。

近年來,非生物因素學說取得新的進展,微量元素和克山病的關係已經肯定。非生物病因學說的提出可溯自六十年代初期,當時於維漢根據臨床觀察得出克山病是一種與營養因子有關的心肌病。謝景奎、王凡等又提出了克山病病因的水土致病概念。王凡等從克山病病理形態學改變的一系列特點推斷其基本病變不像是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並且觀察到生活於病區的病人心肌中常有新舊病變共存的現象,離開病區後新病變不再發生,說明病因長期存在於病區的自然環境中,並不隨病人帶走,因而從病理改變上為克山病的生物地球化學病因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論證。他們認為:病因存在於病區的土壤和水中,可能是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過多、不足或比例失調,通過食物和飲水作用於人體,干擾心肌代謝而引起發病。近年他們認為克山病是多因素(硒、維生素E缺乏及亞硝酸鹽攝入)複合作用引起的地方性心肌病。

克山病地區常伴有動物缺硒病。獸醫工作者和本地醫生早期就注意到克山病和幼畜白肌病在心臟病理改變和流行特點方面的某些相似,曾提出兩者可能同屬一種病的設想,隨即開始預防上的嘗試。1965年西安醫學院在陝西合併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1969~1972年醫科院克山病防治小分隊在黑龍江單獨用亞硒酸鈉片進行預防觀察,但由於發病率低,均未能得出肯定性的結論。1973年醫科院克山病小分隊根據病區居民血、發中硒含量的比較分析結果,提出病區居民血硒及發硒均處於甚低的水平。1974~1975年小分隊又在四川冕寧縣克山病高發區使用亞硒酸鈉片後,肯定了硒的預防效果;西安醫學院於1975至1976年在陝西店頭進行亞硒酸鈉片的預防觀察,亦取得顯著的效果。地質學工作者通過病區外環境材料的分析,證實了從我國東北到西南形成一個作物硒缺乏帶。這個帶正好與克山病的分布一致。根據以上觀察和實踐結果,提出硒是克山病病區的水土因素。克山病的地方性硒缺乏學說並不排除生物因素手可能參預,只是認為克山病的基本發病因素是缺硒,因為克山病是地方病,而決定克山病的地方性因素是硒的缺乏,補充硒後確可預防克山病的發生。除去缺硒這一因素,就不存在克山病了。

32 碘缺乏病與碘過多病章節參考文獻 | 克山病和低硒間的關係 32
關於「營養學/缺硒與克山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