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各種類型的急性顱腦創傷的診斷和治療
醫學電子書 >> 《急診醫學》 >> 創傷與外科急診 >> 顱腦創傷 >> 各種類型的急性顱腦創傷的診斷和治療 |
急診醫學 |
|
|
一、顱骨骨折
頭顱受到強烈的外力打擊時,易發生骨折。外力打擊的方向、形式、強度以及打擊面等不同,可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顱骨骨折。一般,外力作用於顱骨的著力點部分,顱骨向內凹陷,先形成內板骨折,同時出現向兩側方的分力,則形成骨折線。如力量再大些,則骨折呈凹陷狀態。若外力更加大,則形成粉碎骨折。
顱骨骨折從性質上,可分為單純性骨折及複雜性骨折。從形狀上,可分為線狀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成年人的骨縫分離,也可視為骨折的一種。從部位可分為穹窿部骨折及顱底骨折。從有無頭皮的斷裂損傷,又分為開放和閉合性骨折。某些尖銳物體致傷,又可造成穿通性骨折。
顱骨骨折多發生在著力點和骨板較薄的部位,如顳骨、顱中凹、顱前凹等顱底部,這些部位除骨質脆弱外,尚有較多的神經、血管的孔道,易造成線狀骨折。
顱骨骨折與四肢骨折不同,除嚴重的粉碎骨折,可因顱腦損傷,造成生命危險外,顱骨骨折本身在臨床上無特殊重要意義。有人認為顱骨骨折,可以緩衝一部分外界對腦的打擊力量,所以不能以有無顱骨骨折來判斷顱腦損傷的輕重,而忽略了對顱腦損傷的嚴密細緻的檢查。
顱骨骨折常伴有板障血管斷裂,發生顱板內外血腫,易使頭皮局部腫脹,或有擦傷、挫傷等,有時因頭皮腫脹,頭顱變形,易誤診為凹陷性骨折,值得注意。
顱前凹底骨折,常出現眼窩內出血,導致眼球突出,球結膜出血,眼瞼血腫,呈現瘀血斑著色,似熊貓樣外觀,稱作眼鏡樣血腫。有時因視神經受損,出現視力障礙。篩板骨折,則有鼻出血,嗅覺障礙或出現腦脊液鼻漏。
顱中凹底骨折常因骨折線波及到中耳、中耳道或發生鼓膜破裂等,出現外耳道出血,耳後部皮下瘀血斑及腦脊液耳漏等。
顱後凹底骨折常形成咽後壁粘膜下血腫,項部腫脹及瘀血斑等。這些瘀血斑多於傷後2-3日較為明顯。
穹窿部顱骨骨折,有時可損傷硬腦膜進入靜脈竇或腦膜動脈等血管,出現硬膜外血腫。顱底骨折則易損傷某些顱神經,如骨折在顱前凹可損傷第Ⅰ、Ⅱ顱神經;顱中凹可損傷Ⅶ、Ⅷ顱神經;顱後凹可損傷Ⅸ~Ⅻ顱神經等。
穹窿部骨折,一般通過單純的各種位置的X線拍片便可診斷,多不困難。顱底骨折,由於其解剖學上多數管孔的影響,X線檢查常不能顯示出清楚的骨折線,多以臨床表現作為診斷依據。
單純的線狀骨折,一般不作特殊處理,如出現硬膜外血腫時,則必須及時行血腫清除手術。凹陷骨折,如下陷約1.0cm,則可造成腦受壓或下陷的內板形成骨折片,造成硬膜或腦損傷時,以及小兒凹陷骨折,有妨礙腦發育可能等,均為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尤其伴有顱內組織損傷、出血,或粉碎骨折者應作緊急手術處理。顱底骨折,在急性期按照開放性顱腦創傷的保守治療原則處理,嚴防感染。如有腦脊液漏,則嚴禁腰椎穿刺,如發現視神經管骨折,傷後出現急劇的視力障礙,應及時開顱行視神經管減壓術。對腦脊液漏的處理,除嚴防感染外,常以頭高位臥床,多可自然閉合治癒。
二、腦震蕩
即輕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根據損傷的程度有輕重之分,但總的臨床特點有二:①意識障礙一般不超過30min,如果意識障礙時間延長,則可能有腦挫傷。也有少數病例並無意識障礙,但必須有頭痛、眼震、乏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状。②外傷後病人出現逆行性健忘症。具備以上兩個特點,診斷腦震蕩是充分的。
所有腦震蕩病人,都未見到局灶性症状和顱內壓增高症状,但絕大多數症例都具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所以腦震蕩可以認為是腦生物電和腦血液動力學的改變,腦功能障礙是可以恢復的。如伴有單純性顱骨骨折,則要除外腦挫傷。
腦震蕩主要是對症治療,如鎮靜、鎮痛、安眠、避免精神經刺激和給一定的精神鼓勵等,一般不遺有任何症状。因個體差異,也有個別病人演變成外傷性神經官能症者,則治療時間將會拖長。
三、腦挫裂傷
較重的閉合性顱腦損傷。發生腦解剖學的變化,如腦血管破裂、組織壞死等。在臨床上出現中樞神經的局灶性症状。輕症者意識障礙多在2h以上,可出現輕微的顱內壓增高症状,肢體的肌張力、肌力、腱反射等不對稱及有顱骨骨折和血性腦脊液等。如意識障礙持續6~12h,且程度較深,更有單癱、偏癱或失語等局灶症状,說明腦挫傷較為嚴重。感覺障礙常可因意識障礙而被掩蓋。意識障礙超過12h,持續加深,顱內壓增高和局灶症状也逐漸加重,則說明外傷引起了嚴重的腦代謝、腦血液循環的障礙,病人常可喪失生命。如有腦幹延髓損傷,受傷當時病人即陷入深昏迷狀態,並有呼吸、心血管功能障礙。故重症顱腦創傷,不僅由於損傷的程度,與損傷的部位也有一定關係。
腦挫裂傷一般應安靜臥床,積極地止血、脫水和適當地抗感染治療,並密切觀察經過。如創傷繼續出血,或出現急性腦水腫,則很快形成危及生命的顱內壓增高。在這種情況下,除上述一般治療外,需要緊急施行手術探查、開顱減壓等以挽救生命。
四、外傷性顱內血腫
常伴隨腦挫裂傷同時出現,但也有時不合併腦挫裂傷者,如矢狀竇破裂、腦膜血管斷裂等均可形成顱內血腫。顱內血腫直接壓迫腦組織,使腦循環和腦脊液循環受阻,使腦受壓更加嚴重,形成惡生循環。
腦受壓的症状,不僅和出血的量有關,而且和出血的速度有關,如動脈出血則病情急劇,靜脈出血則症状發展緩慢。
顱內出血量占正常顱腔容積8%-15%以下時,不出現腦受壓現象,此稱為儲備腔,腔的大小有個體差異。超過上述範圍可出現腦受壓症状。顱內出血開始時,顱腔內腦脊液被壓向穹窿及腦底,最後被擠向脊髓蛛網膜下腔,這一過程被認為是顱內血腫的中間清醒期。中間清醒期的長短,與出血的速度和腦損傷的程度和部位等有關,如靜脈出血則中間清醒期可長些,動脈出血合併重症腦挫裂傷或腦幹損傷,有時可不出現中間清醒期,傷後直接陷入昏迷狀態,且逐漸加重。
顱內血腫從發生部位可分為硬膜外、硬膜下、腦內、腦室內和複合性血腫,後者系指兩個部位以上的血腫。從受傷到發生症状的時間,可分為傷後3日內發現的急性血腫,傷後3日到3周以內發現的亞急性血腫及傷後3周以上出現的慢性血腫。慢性血腫幾乎都位於硬膜下。慢性硬膜下血腫,多以顱內壓增高,疑為顱內腫瘤而就醫,常為CT腦掃描而確診。
(一)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據大多數文獻報導,占顱腦創傷的1%-3%,普遍經CT檢查之後會更有所增加。此種血腫易發生在較輕的顱腦創傷,有中間清醒期者居多。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征。很快出現睫反射、瞳孔大小、病理反射等左右不同的偏側症状,直到完全偏癱。如X線頭顱平片顯示有骨折線通過腦膜中動脈、靜脈竇等時,首先應想到此症。如病人情況允許應積極進行腦血管造影,或CT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病人危重不宜進行特殊檢查時,應根據臨床定位診斷直接鑽孔探查。
早期診斷、早期手術為本症的治療原則。清除血腫、止血、減壓以完全解除腦受壓和腦水腫為手術的主要目的。手術後與一般閉合性顱腦創傷處理相同。
(二)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占顱腦創傷的3%。常發生在較重的顱腦創傷,故較少出現中間清醒期,多表現為外傷後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躁動之後陷入昏迷狀態。常因病情進展較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緩慢,故顱內壓增高征常表現出典型的過程,如血壓逐漸升高,脈搏逐漸減慢(40次/min左右),呼吸逐漸變慢(10次/min左右),其他臨床表現與硬腦膜外血腫大致相同,治療也與硬腦膜外血腫一致。
本症約有1/4病人合併腦水腫,在診斷和治療應多加考慮。應強調,硬腦膜下血腫可占急性顱腦創傷的10%-15%左右,同時尚可出現雙側性血腫,故在手術治療時,若一側血腫清除後,顱內壓增高仍不見好轉時,應考慮有無多發性顱內血腫的可能。
(三)腦內血腫 占顱腦創傷的1%-2%。可分為少量的點狀出血和較大量的出血。少量點狀出血者,多由於外傷直接震動和腦循環障礙而出現的腦血管通透性改變所致。較大量的出血,一般出血灶直徑在5~10mm以上,多發生在顳葉、額葉,其他部位較少見,有時也出現在雙側。小出血灶逐漸液化形成小囊泡,大量出血者則形成血腫。根據血腫存在的部位,出現各種臨床表現,如血腫位於一側大腦,則可出現面部、肢體的不全癱瘓或偏癱、失語,也可以逐漸出現意識障礙或癲癇發作等,與硬腦膜內、外血腫症状大致相同。
腦內血腫,一般顱內壓增高征不如硬腦膜內、外血腫明顯,早期診斷,主要依靠CT檢查或腦血管造影。
腦內血腫的治療,以開顱清除血腫為原則,手術不發生危險者,也常殘留某些後遺症。
五、開放性顱腦創傷
凡頭皮、顱骨、硬腦膜均已破裂,腦組織與外界交通者,稱為開放性顱腦創傷。常伴發複雜性顱骨骨折,顱內異物,腦組織外溢,腦脊液漏,出血等。容易造成顱內感染形成腦膿腫、腦膜炎、硬腦膜外膿腫等嚴重的併發症及偏癱、失語、癲癇等後遺症。
重症開放性顱腦創傷,多伴有大出血、昏迷或處於休克狀態。如不能及時有效地阻止出血糾正休克,則很快有生命危險。
開放性顱腦創傷的治療,首先應盡量改善全身狀態,爭取及早清創及減壓手術,同時積極進行抗感染、抗腦水腫、增強全身療法,以防止嚴重的併發症及減少後遺症。當一般情況好轉後,應儘早進行系統的功能鍛煉及對偏癱、失語的康復訓練。
顱腦創傷的一般治療 | 顱腦創傷的幾種特殊情況 |
關於「急診醫學/各種類型的急性顱腦創傷的診斷和治療」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