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大紅袍
Dà Hónɡ Páo
大紅袍
別名 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矮零子、豆瓣柴、鐵打杵、碎米果、簸赭子、牙痛草、碎米顆、碎米柴
功效作用 活血祛風,理濕。治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血淋,勞傷咳血
英文名  
始載於 貴州民間藥物
毒性  
歸經 肺經脾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大紅袍茶葉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岩,是茶中品質最優異者。另外有與大紅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餘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種。

目錄

名牌茶葉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制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 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岩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岩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云:"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岩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岩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武夷岩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為岩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產地種植

一、簡介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

Bkjnr.jpg

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沖泡7-8次,尚不失原茶真味和桂花香。飲後體會:滋味醇和,有桂花香味。

茶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樹,被譽為「茶中之王」,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岩罅,岩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茶樹兩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上平時茶農精心管理,採制加工時,一定要調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製的器具 ,因而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特殊的藥效。經茶師評定,大紅袍茶沖至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沖至7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

Bkjns.jpg

茶中之王」桂冠,名聞海內外。九龍窠到處都是叢叢簇簇的名叢,號稱為茶樹的王國。往東可至天心岩,岩下有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永樂禪寺。

二、眾說紛紜話茶王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有提到武夷山數處有見,如天心岩九龍窠(即現在有摩崖石大紅袍三個字的一處,傳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處、珠濂洞一處(也有入叫水謙洞),但非常遺憾的是,這些遊記和調查都沒有交代清楚這幾處大紅袍更具體的地點、屬哪個寺廟茶莊、是否是同一種或同名不同種、茶樹特徵是否一樣以及品質如何。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產制銷》一文中提到馬頭岩的磊石盤陀有-q大紅袍的,而記錄大紅袍採制全過程的卻是九龍窠大紅袍那3株。1958年陳德華在福建長樂一中時,看到該校美術老師陳禮調到武夷山寫生時畫的九龍窠大紅袍也是3株。1962年春中茶所從武夷山剪取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種植的也是九龍窠那3株大紅袍。1964年春,福建茶葉研究所謝慶梓等二入來武夷山時,也是由陳德華陪同前往九龍窠剪取那3株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社口。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陳德華主持武夷名叢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廣工作,對當時的岩茶產區天心大隊(在大隊長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戶進行調查,對有關國營場及有關前輩、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對大紅袍茶樹沒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馬頭岩的磊石、盤陀等處有此樹存在。從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叢茶樹看,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各有其特點,水金龜茶樹是生長在大路旁,白雞冠茶樹本身特獨一無二,嫩葉淡黃色時間長達50天左右。鐵羅漢生長在鬼洞,樹高達3.3米,而大紅袍則是生長在九龍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傳說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樹旁刻了「大紅袍」三個字,當時在武夷山僅此茶樹刻有名字,傳有一達官貴人為了能得到大紅袍真品,曾在離大紅袍茶樹不遠處蓋了一座小木屋住入看護(小木屋前幾年失火被燒),以便在採制過程全程跟蹤監督,但最終還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為保護大紅袍可謂用心良苦。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許多傳言都無法證實除九龍窠半山腰的幾株大紅袍外,還有其他大紅袍存在。事實上,目前武夷茶區還未聽說有不同品種的大紅袍存在。從品質驗證大紅袍為茶王當之無愧。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曾對武夷山眾多名叢進行品質篩選、鑒定,最後首推大紅袍。近幾年武夷茶區新開採的大紅袍茶葉品質大多反映出該茶種種質特徵優異,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間多雨天氣的情況下,各地種有大紅袍的茶農大多認可其品質。其中有一位專家製作閩南型烏龍茶的茶人,第一次採制完大紅袍就驚嘆其品質的優異。     

發展歷史

1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龍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帶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紅袍,標明來自武給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號85年11月17日種)。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二人帶著單位的介紹信,來武夷山要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來者是我同學,一路陪同到縣政府辦公室,縣綜合農場辦理好手續,然後帶到九龍窠,經看護人驗證同意後,他們二個人就攀上大紅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來時我開口向同學要幾支扦插,沒想到被婉言拒絕,說實話,當時對大紅袍有興趣,但並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不知怎的也沒把繁育九龍窠大紅袍當成急事、大事來辦,總認為大紅袍茶樹已在那裡,有人看管,沒問題,加上平時經常宣傳大紅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久而久之而敬而遠之。1985年l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我一到所里,就私下裡向培育室主任黃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時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種,同學說:「你已不在市茶葉研究

大紅袍

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嗎?」我說:「為了顧全大局,我會把它當作一件大事辦好的。」也許同學出於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車回去時,我會把茶苗送到車門口給你帶回。」當我約好回武夷山的時間後,第二天,黃修岩主任真的給我帶了五支正本大紅袍茶苗,包裝得很隱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它種好!那時我如獲至寶,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後於1985年I1月17日完好地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回想當年,不知當時為什麼只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後才知道!這五株大紅袍是「秘密」的引回,所以領導不知道,這不近似於偷嗎?大紅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繹著神秘的故事。五株大紅袍小苗在御茶園裡茁壯成長著!它承擔著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內外種植。從此,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在擴大,由於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比較穩定,能被大多數人認識,所以種植面積必將不推而廣(原來這五株大紅袍現處於留養時期,即休養生息,供觀賞)。武夷山大紅袍上世紀6o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龍窠,等了20多年後,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0餘年的不平凡經歷,心裡感慨萬千……  

植物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權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O一1I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葉尚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直徑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緩冬年份)。2005年中開面採在5月16日,高山區5月18日後(2004年5月l1日開採)。從採制時間上看,據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採摘的時間是5月I1日,中開面為5

大紅袍

月16日,高山茶區為5月18日,現在的大紅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藝方面,宜中開面3-4葉,萎凋適度,以頂二葉失去光澤為準,搖青為三紅七綠為界,過輕過重均不宜,香氣顯,紅邊適中即可殺青,烘焙足火均應保持原味為準,在2005年春茶各品種品質對比中,大紅袍多有桂花香或粽葉香,種質特徵發揮明顯。這與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紅袍九匯尚有桂花香相似……  

糾正荒謬

大紅袍是用無性繁育的,福建省許多無性系茶樹品種一樣,親本的優點能遺傳而不變異,目前武夷山茶區所種植的大紅袍,據陳德華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從未聽說有變異或其他反常現象,而且發展純種大紅袍的時問並不長,又不是用種子播種繁育,根本不存在變異和代數之分,若說大紅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觀點推理,那麼肉桂、水仙、鐵觀音品種現在是第幾代?真不知這種「學術」觀點有何根據?如此弄不清事實,則混淆視聽,損害大紅袍的聲譽,損害茶農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市場上流傳的大紅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科學研究

大紅袍是武夷名叢中極具特徵的一個品種,陳德華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選擇土質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區種植不存在風險。但要進一步對這一品質進行研究,希望有關專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紅袍特徵,完善改進初制工藝,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徵,循序漸進推廣之。在目前提倡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和良種多樣化的情況下,不能因為大紅袍品質特殊、名聲大而大面積盲目推廣,大紅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樹品種的特色,必須和其他良種合理搭配,以保證能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徵,保護武夷山大紅袍的聲譽,使其健康成長  

喝法使用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  

臨床應用

治療細菌性痢疾將鐵仔葉晒乾、碾粉,製成片劑,每片含量0.5克。日服3次,每次片,8~12天為一療程。觀察81例,臨床治癒74例,好轉3例,無效4例。部分病人服藥3~5天即愈。未見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應。  

紅袍詩賦

大紅袍,茶之王者也。生於武夷峭崖懸壁之間。自然純粹,品高自顯,向謂「岩茶之首」。三百餘年間,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鍾,蘊岩骨花香至味為涵,空谷佳人,芬芳自賞。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顯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別一格之容。其傳奇也深遠,韻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長。比之同儕,斯茶量少而難求,尤其彌足珍貴;味純而近禪,更加見性知靈。去之歲遠,為貢品,深居帝王之家,而聊聊眾生殊不可得。今茶業興旺,始有萬眾品飲之盛況。未逢盛世,豈有妙品入凡世之舉?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禪性。以[有形]之茶入[無我]之境,清靜一體,修已結緣。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實不足為人道也。博一笑耳。  

藥用價值

異名矮零子、豆瓣柴、鐵打杵(《貴州民間藥物》),碎米果(《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鐵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鐵仔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小枝、葉柄均有短柔毛。單葉互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lO~18毫米,寬6~8毫米,鈍頭有小突尖,或凹頭,基部楔形,邊緣除基部外有細銳鋸齒,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側脈3~4對,不明顯;葉柄長1.5毫米。花3~8朵簇生葉腋;單性雌雄異株;花直徑2毫米;柱頭2~4裂。漿果小球形,徑3~4毫米。花期春季。生於山地、路旁、灌叢中。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採集】夏、秋採收。

性味甘淡,涼。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

大紅袍

澀。"②《雲南中草藥》:"甘淡,涼。

【功用主治】活血祛風,理濕。治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血淋,勞傷咳血。①《貴州民間藥物》:"驅風濕,活血。治痢疾。"②《雲南中草藥》:"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腸炎,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O.3~1兩;炖肉或浸酒。

【選方】

①治痢疾:大紅袍、仙鶴草根各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濕:大紅袍五錢,大風藤、追風散各三錢,紅禾麻二錢,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錢至一兩。

③治紅淋:大紅袍三至五錢。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豆科植物

別名,即臭牡丹

中藥 

「大紅袍」

【別名】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秔子梢屬植物毛秔子梢,以根入藥。秋季挖根,洗淨切片晒乾。

【源形態】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銹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50厘米,常有銹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複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經活血,止痛,收斂。用於閉經痛經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同名果樹

大紅袍,桔子品種,浙江餘杭等地的主栽品種。其主要特點:果實正圓或扁圓形,平均單果重39.1克,大的可達70克以上,果皮及肉均呈橙紅色,皮強韌、易剝,肉厚質粗,汁中等,風味甜多酸少,可食率72.9%,可溶性固形物12.8%,平均種子2.3粒。大紅袍有平頭、尖頭和大葉3個品系。果實6月上、中旬成熟。該品種較豐產,極宜鮮食和罐藏,果實耐貯運,可發展。  

關於「大紅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