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肝外膽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解剖學》 >> 腹部 >> 腹腔消化器官和脾 >> 肝外膽道
人體解剖學

人體解剖學目錄

肝外膽道由左、右肝管肝總管膽囊膽囊管膽總管組成(圖8-40)

Glz53da3.jpg

圖8-40 肝外膽道

1.膽囊和膽囊管

膽囊gall bladder為長茄子狀的囊狀器官,長約8-12厘米,寬3-5厘米,容量約為40餘毫升,位於肝臟臟面膽囊窩內,上面借疏鬆結締組織與肝相連,其餘各面均有腹膜包被。膽囊具有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並可調節膽道壓力。

膽囊可分為底、體和頸等三部。底朝前,稍突出於肝前緣,其體表投影相當於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的交點。底部平滑肌層薄,彈性較小,是膽囊穿孔的好發部位。由於膽囊與肝臟一起呼吸而上下移動,故有時穿孔雖小,也不易粘連癒合。體部含量大量彈力纖維,有較大伸縮性。頸部彎曲且細,其上部膨出,叫哈特曼(Hartman)氏囊。膽囊下面鄰接橫結腸十二指腸,因而膽囊炎膽囊頸常與十二指腸上部粘連,左鄰胃幽門部,前與腹前壁相貼。

膽囊管cystic duct 長約3-5厘米,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為膽囊頸向左下方的延續。在近膽囊頸的一端,粘膜內有螺旋形皺襞,叫做Heister氏瓣,而靠膽總管的一端粘膜平滑。Heister瓣使膽囊管不致過度膨大或縮小,有利於膽汁的的排出。但當膽道炎症時此瓣發生水腫或有結石嵌頓時,則可導致膽囊積液。膽囊管通常與肝總管以銳角相交,合成膽總管。

膽囊動脈常在膽囊三角起自肝右動脈膽囊靜脈多匯入門靜脈主幹或右支。

2.肝管、肝總管和膽總管

左、右半肝的膽汁導管各匯成一條肝管,左肝管left hepatic duct位置較,橫行於肝門橫溝中,細而較長(長2.5—4.0厘米),以近於直角匯入肝總管。在肝管結石時雖易於觸及,但因與肝總管之間的匯角小,不易自行排石且切開膽總管取石時難度也較大。右肝管right hepatic duct位置深,較粗且短(僅2-3厘米),與肝總管的匯角為150°左右,因而有利於膽汗引流和自行排石。臨床上所見肝管結石以左側較多。

肝總管common hepatic duct 長約3厘米,直徑0.4-0.6厘米,其前方有肝右動脈,有時有膽囊動脈經過,末端與膽囊管匯成膽總管。

膽總管common bile duct一般長約7-8厘米,直徑0.6—0.8厘米。由於管壁富於彈性纖維,故結石或蛔蟲阻塞時可擴張到相當程度。膽總管依其行程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為十二指腸上段,行於小網膜游離緣內;第二段位於十二指腸上部後面,叫十二指腸後段,居於門靜脈右側,下腔靜脈前方;第三段為胰腺段,起初行於胰腺表面,繼而表面覆以胰腺被膜或薄層腺組織,故胰頭癌時可壓迫膽總管而致梗阻性黃疸;第四段為十二指腸壁內段,僅1.5-2.0厘米長,在穿腸壁時與胰管匯合,匯合後略膨大叫肝胰壺腹或Vater壺腹。壺腹周圍及附近有括約肌向腸腔內突出,使十二指腸後內壁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腸乳頭。乳頭上有膽總管的開呂。肝胰壺腹括約肌又稱Oddi括約肌,包括膽總管括約肌胰管括約肌和壺腹括約肌三部分,具有控制和調節膽汁和胰液排放的作用。

32 肝臟 | 胰腺 32
關於「人體解剖學/肝外膽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