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

(重定向自鼽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鼻鼽(allergic rhinitis),突然和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特徵的一種常見多發性鼻病。又稱鼽嚏。相當於西醫的過敏性鼻炎鼻鼽最早見於《素問.脈解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後世醫家對此病的論述也較多,如金代《劉河間醫學六書》中說:「者,鼻出清涕也。」對鼻鼽的病因,明代《證治要訣》說:「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氣虛弱,衛表不固,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流清涕;此外,脾虛則脾氣不能輸佈於肺,肺氣也虛,而肺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風邪得以內侵。故鼻鼽的病變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係。

鼻鼽常突然發作,先感鼻腔發癢、脹不適,繼則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質稀量多,嗅覺暫時減退。檢查見鼻內黏膜腫脹濕潤,其色淡白或灰白。全身症状可有頭痛,耳鳴聽力障礙等,症状發作短暫,消失後則如常態。若兼有脾虛,則納呆腹脹便溏,苔白舌淡脈濡弱;若兼腎虛,則腰膝酸軟遺精早泄形寒怕冷夜尿多,苔白潤,質淡嫩,脈沉細。治療方法有多種:①內治。肺氣虛寒為主者,宜溫補肺臟、祛散風寒,方用溫肺止流丹加減脾氣虛弱為主者,宜健脾益氣、升清化濕,方用補中益氣東加減腎陽虛弱為主者,宜溫壯腎陽、固腎納氣,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②外治。宜用辛散風寒,行氣活血,兼以解毒通竅的藥物。用碧玉散吹鼻,每日3~4次。或用蓽撥適量,研末,每用少許吹鼻內,每日2~3次,或用鵝不食草藥膏,塗入鼻腔,每日2~3次。或以乾薑適量研末,蜜調塗鼻內。③針刺。可選用風池迎香禾髎為主穴,肺俞脾俞腎俞為配穴,每次輪換使用主穴、配穴各一對,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④穴位注射療法。按上述選用穴位,注入50%當歸注射液,每次0.5~1毫升,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⑤艾灸。取百會上星身柱膏肓命門氣海中脘曲池足三里三陰交,每次選穴3~4個,懸灸或艾柱直接灸

關於「鼻鼽」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