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側切開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鼻側切開術是從鼻外途徑來處理鼻腔、鼻竇較廣泛的病變。手術時向上可達額竇篩竇,向下可達鼻腔鼻竇底壁,內側可處理鼻中隔上的病變,向外可處理上頜竇內的病灶,向後可達蝶竇,是臨床應用較廣泛的手術之一。  

目錄

適應症

1.鼻腔內較大的良性腫瘤,如乳頭狀瘤纖維瘤血管瘤骨瘤等。

2.篩竇、上頜竇和蝶竇內比較大的良性腫瘤,經鼻內途徑不能徹底切除時。

3.鼻腔篩竇惡性腫瘤淚囊侵及篩竇時。

4.主要向鼻腔擴展的鼻咽部腫瘤,經硬齶摘除有困難者。  

手術器械

除一般手術器械和鼻腔手術器械外尚需。

咬骨鉗乳突咬骨鉗;甲狀腺拉鉤、扁桃體剝離器和中隔剝離器;平鑿(5mm、10mm)和圓鑿(5mm、10mm)。  

術前準備

1.術前攝鼻竇片,或體層攝片,或鼻竇CT檢查,充分了解腫瘤的原發部位,侵蝕的範圍、制定手術方案。

2.按全身麻醉準備,術前應遵內科醫囑予以治療。

3.備血。

4.清潔皮膚,修剪鼻毛。  

麻醉

局麻加基礎麻醉;全麻或針麻。  

手術方法

1.切口 於內眥內側稍上方處,約5mm開始沿鼻旁切開皮膚,繞過鼻翼鼻小柱,切達骨質()。

2.暴露鼻腔 沿骨膜下剝離,暴露鼻骨上頜骨額突梨狀孔周圍的骨質。用剝離器剝離鼻骨下緣,沿梨狀孔邊緣使鼻腔外側壁的軟組織與骨質分開,用咬骨鉗咬去鼻骨至內眥水平線,擴大梨狀孔邊緣,切開鼻腔外側壁粘膜暴露鼻腔和腫瘤()。

3.探查上頜竇 鑿開上頜竇前壁,探查上頜竇內病變。將上頜骨額突處鑿斷。在鼻底水平鑿斷梨狀孔外緣骨質,然後,將腫瘤連同鼻腔外側壁一半切除()。

4.探查篩竇 切除鼻腔外側壁上部及中鼻甲,進入篩竇,若有腫瘤,切除腫瘤並將前、後組篩竇開放。必要時,開放蝶竇。

5.清理術腔 術腔內的病變徹底清除後將創面予以電灼,隨後覆蓋凡士林紗布,堵塞碘仿紗條縫合切口並加壓包紮()。  

注意事項

1.手術前,眼內應塗布眼膏,縫合眼瞼,避免損傷角膜

2.在清理鼻頂病變時,操作宜輕,以免損傷篩板並發腦脊液鼻漏。如發生腦脊液漏出時,應予修補。

3.如果腫瘤已穿入眼眶並與眶骨膜粘連者,在鼻側切開的同時需將眶內容一併剜出。

4.如果病變組織極易出血,估計術中出血較多時,可結紮同側的頸外動脈,以減少出血。  

術後處理

1.術後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鼻內堵塞的紗條於48~72h後逐漸抽除,約5~7d拆線

3.術後若發現鼻內有清水狀液體流出,應考慮腦脊液鼻漏,應收集滴出液作生化測定,明確診斷,酌情處理。

關於「鼻側切開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