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麻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定義:手術病人進入手術室前,使之處於熟睡或淺麻醉狀態的方法稱為基礎麻醉

常用方法:

1.氯胺酮肌注(常用於小兒病人)

2.硫噴妥鈉肌注(現在已不常用)

3.羥丁酸鈉靜脈注射(現在已少用)

4.咪達唑侖口服

5.地西泮肌注


基礎麻醉常規

一、氯胺酮麻醉:

適用於各種短暫的體表手術及操作,尤適合於小兒麻醉。口、咽及氣管手術慎用以防喉痙攣。未經控制的高血壓顱內高壓、胸或腹主動脈瘤不穩定性心絞痛或新近發生的心肌梗塞心力衰竭、顱內腫瘤或出血等病人應禁忌使用。

實施方法:除小兒應用肌肉注射外,多採用靜脈注射。肌註:4-10mg/kg;追加為首劑的一半。靜脈注射平均劑量1-2mg/kg,多次追加劑量遞減。單次注入誘導後,可用0.1%濃度的溶液連續靜點,滴速2-5mg/kg/h,氯胺酮總量不宜超過20mg/kg。

二、神經安定鎮痛術

適應證:多用於精神緊張而施行局部麻醉的病人,也常作為複合麻醉中重要的輔助用藥及創傷燒傷換藥時的鎮痛

實施方法:目前臨床上常有將氟哌利多5.0mg,芬太尼0.1mg。兩者按50:1比例混為英諾佛分次給病人靜注,但複合麻醉中應用仍根據需要以分開靜注較為合理,因為氟哌利多作用時間長,而芬太尼作用時間較短。

三、強化麻醉

適應證:同上,用於增強麻醉效果。

實施方法;氯丙嗪50mg或異丙嗪50mg加哌替啶100mg分次靜注。也有用氟哌啶5mg和哌替啶100mg者,分次靜脈輸入。

注意事項:

1、強化麻醉常使全麻病人術後蘇醒遲緩,而且意識清醒後保護性反射又不能同時恢復。一旦出現嘔吐,可能誤吸而造成窒息的危險。

2、強化麻醉後過早地翻動病人,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均增加麻醉後護理的困難,也是近年來應用逐漸減少的原因。

3、氯丙嗪等具有抗腎上腺素作用,椎管內麻醉和腹腔神經叢阻滯時並用氯丙嗪等合劑,可使血壓明顯下降,偶爾遇到升壓困難者,可造成死亡。故椎管內麻醉時禁用氯丙嗪等藥物。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

麻醉夠神奇吧!但在目前醫療環境下,麻醉醫生及所從事的麻醉工作卻未受到高度的重視。很多時候,一般人想到的僅是手術的難度大小、成功與否,很少想到保證手術成功的幕後英雄——麻醉。其實,麻醉醫生與外科醫生就像一對孿生兄弟,難以分舍;麻醉的目的是保證手術開展,手術順利的前提是麻醉成功。

相較於手術的「治病」,麻醉則是「保命」。某些時候,麻醉甚至比手術本身更為重要。在手術台上,每天都有病人因同樣的疾病「挨刀」,但卻可能面臨完全不同的麻醉處理方式。同樣是闌尾炎,醫生開刀方式幾無二致,但病人的全身狀況可能完全不同,麻醉方式和處理將有天壤之別。當一名年過九旬的糖尿病冠心病老人,因急性闌尾炎而走上手術台時,麻醉醫生面臨的風險和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與麻醉20歲的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全身機能減退、疾病增多,術中變化可能極為波詭。

這也恰好印證了麻醉醫生一句嘴邊話——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這句話也時刻警醒著麻醉醫生:做好麻醉,讓患者「夢醒之間,輕鬆自如」。

沒有麻醉藥的日子裡

沒有被麻醉,就想做手術?古人就干過。古埃及人就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截肢術睾丸切除術。實在不行,便將病人五花大綁,將其按住後手術,完全無視其嚎叫疼痛的慘狀。後來,人們發現在不清醒或昏迷狀態下,人對痛覺不甚敏感。西亞古國阿西利亞還曾用壓迫頸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實施包皮環切術。後來,放血把人弄暈、用木棍將人打暈、或用白酒灌醉等方式,成了手術前的準備方法。

據《三國志.華佗列傳》載,華佗曾發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進行腹腔手術。公元652年和1596年,孫思邈和李時珍分別在《備急千金藥方》和《本草綱目》中介紹過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介紹過一種開刀藥方,便由草烏川烏天南星等組成。

關於「基礎麻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