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蟲斑鳩菊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驅蟲斑鳩菊
Qū Chónɡ Bān Jiū Jú
別名 野茴香
功效作用 祛風活敵國;殺蟲解毒。主白癜風;蛔早;蟯蟲;瘡癤腫
英文名 stem of Anthelmintic Ironweed
始載於 中國植物志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 名】:驅蟲斑鳩菊

【拉 丁 名】Ver-nohia anthelmintica (L. ) willd

【名稱考證】印度山茴香,艾特日拉力  

目錄

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驅蟲斑鳩菊的果實。  

植物形態

驅蟲斑鳩菊 一年生高大草本。莖直立,粗壯,高達60cm,上部多具分權,肯明顯的溝槽,被腺狀柔毛。葉互生;葉基部漸狹成1cm的葉柄;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5cm,寬1.5-4.5cm,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具粗或銳鋸齒,側脈8對或更多,網狀,兩面被短柔毛,在下面脈上毛較密,具腺點;葉膜質。頭狀花序較多數,較大,直徑15-20mm,在莖和枝端排列成疏傘房狀;花序梗長5-15mm,先端較增粗,被短柔毛及腺點;總苞半球形,總苞片約3層,的等長,外層線形,稍展開,長10-12mm,綠色,葉質,中展長圓狀線形,先端尖,上面常縮狹,綠色,葉質,內層長圓形,從基部向先端漸膜質,先端尖;總苞片在結果後全部反折,花托平或稍凹,有蜂宣傳員狀突起;小花40-50個,淡紫色,全部結實,藥冠管狀,長9-10mm,管部細長,長6-7mm,檐部狹鍾狀,有5個披地形裂片。瘦果近圓柱形,黑色,長約4mm,具10條縱肋,被微毛;冠毛2層,淡紅色,外層極短,近膜狀,突存;內層糙毛狀,短於瘦果的2倍,易脫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髮油,從揮髮油中分離出40多個組分,鑒定了24個組分,占揮髮油量91.42%,主要為丁香烯(caryophyllene)43。08%,β蒎烯(β-pinene)21.66%,其次為乙基丁基醚(ethybutylether)6.4%,冰片烯(bornylene)2.87%,4-蒈烯(4-carene)2.67%及芹子烯(lilinene)3.57%等。從種子中分得斑鳩菊黃烷甙-對-羥基苯甲酯(p-hydroxybenzoyl-vernovan),斑鳩菊黃烷甙(vernovan),斑鳩菊醇(vernodalol),斑鳩菊大苦素(vernodalin),紫銚花素(butein),3,4,2,4,5-五羥基6-甲氧基-2-甲基查耳酮(3,4,2,4,5-pentahydroxy-6-methoxy-2-methylchaltone),β-香樹脂醇(β-amyrin),胡蘿卜甙(daucosterol),斑鳩菊酸(vernol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從種子中還分得α-香樹脂醇(α-amyrin),羊齒烯醇(fernenol),蒲公英賽醇(taraxerol,-friedoolean-14-enol),環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9β,19-cyclolanost-24-enol),羽扇豆醇(lupeol),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烯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 ,24-methyl-9β,19-cy-clolanost-24-(24)-enol],甘遂-7,24-二烯醇(tirucalla-7,24-dienol),4α-甲基麥角甾-7,24(24)-二烯醇[4α-methylergosta-7,24(24)-dienol,gramiserol],檸檬甾二烯醇[]citrostadienol,4α-methylistigmata-7,24(24)-Z-dienol,4α-甲基豆甾-8,14,24(24)-Z-三烯醇[4α-methylstigmata-8,14,24(24)-Z-trienol],4α-methylvernoterol],24-甲基-31-去甲羊毛甾-8,24(24)-二烯醇[24-methyl-31-norlanosta-8,24(24)-dienol],obtusitoliol,環桉烯醇[cycloeucalenol,24-methyl-9β,19-cyclol-31-norlanost-24-(24)-dienol],豆甾-7,24(24)-Z-二烯醇[stigmasta-7,24(24)-Z-dienol,aenasterol],豆甾-8,14,24(24)三烯醇[stigmasta-8,14,24(24)-Z-trienol,vernosteol],豆甾烷醇(stigmastanol),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22-二氫菜子甾醇(22)-dihy-drobrassic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5,24(24)-Z-二烯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24α/R-麥角甾-7-烯醇(24α/R-ergost-7-enol),24β/S-麥角甾-7-烯醇(24β/S-ergost-7-enol,fungisterol),24α/R-豆甾-7-烯醇(24α/R-stigmast-7-enol,schottenol),菠菜甾醇(spinasterol),麥角甾-7,24(24)-二烯醇[ergosta-7,24(24-dienol,episterol)],24α/S-麥角甾-5,22-二烯醇(24α/S-ergosta-5,22-dienol ,crinosterol),24α/S-麥角甾-5,22-二烯醇(24α/S-ergosta-5,22-dienol,crinosterol),24α/R-麥角甾-5,22-二烯醇(24β/R-ergosta-5,22-dienol,bienol,brassicasterol)。  

醫用效果

【功 效】:清熱消腫、殺蟲療癬。

【主 治】:用於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瘀血腫脹跌打損傷皮膚紅腫痛等。可用於疥瘡、疥癬、皮膚斑等症。

性味歸經】:苦,涼。入肝、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1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或研末塗調。

【別 名】:印度山茴香(《中國植物志》)、艾特日拉力(維吾爾語)  

資源分布

分布雲南西部、新疆和田縣有栽培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果實;味苦,性涼。有清熱消炎,活血化瘀,殺蟲的功能。用於治療某些皮膚斑、驅蟲。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驅蟲斑鳩菊注射液

新疆地理環境惡劣,但卻是世界著名的長壽區,歸因於其豐富的藥材資源。新疆生長著許多象雪蓮冬蟲夏草這樣的神奇植物。驅蟲斑鳩菊就是這樣一種對白斑病有著神奇療效的植物,它只生長在高海拔的南部新疆以及巴基斯坦、印度的少數地區。

早在1763年,維吾爾醫學經典著作《藥用總庫》中就詳細記載了如何使用驅蟲斑鳩菊治療皮膚白斑

驅蟲斑鳩菊是維吾爾醫治療白斑病最主要的藥材。

1993年驅蟲斑鳩菊作為新疆南部獨有藥材收載於第1版《維吾爾藥材標準》和《維吾爾藥志》上冊。

1975年驅蟲斑鳩菊注射液在新疆研製成功,後來提取工藝又經過不斷地改進完善,大大提高了驅蟲斑鳩菊的藥用價值。

三十年臨床應用安全奇效,使其已成為維醫治療皮膚白斑體系中的核心用藥,並使得維醫治療皮膚白斑的療效享譽天山內外!

驅蟲斑鳩菊注射液治療皮膚白斑機制

除了增加紫外線的光敏作用外,目前已證實驅蟲斑鳩菊注射液至少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

1、激活體內酪氨酸酶mRNA基因表達

酪氨酸酶在黑素合成過程中起關鍵的限速酶作用。VW可在體外激活酪氨酸酶有活性,並通過試驗證明這種作用可在轉錄水平發生,從而加速黑素的生成。

2、抑制體液免疫

使血清總IgG含量降低特別使體內黑素細胞抗體顯著降低,從而減少黑素細胞的破壞,防止皮膚白斑的擴大。

3、補充體內多種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

VW富含Cu、Zn等微量元素和Sr、As、Pb、Rb、Li等稀有元素,特別是銅、鋅、鈷等在黑素合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改善皮膚微循環血流。

驅蟲斑鳩菊注射液治療皮膚白斑的特點

1、安全無毒全部選用特產於南疆帕米爾高原高寒地區純天然無污染原料,安全無毒,作用溫和,局部刺激小。

2、高效

三十年臨床總有效率超過95%,居世界領先水平。

按照維醫理論,漢族人津液偏熱,療效更佳。

3、複發率低

多靶點作用於各發病環節基因水平高效激活酪氨酸酶活性,解決了皮膚白斑易複發的難題,複發率低於1.5%。

4、皮膚白斑治療核心用藥,專業治療皮膚白斑

驅蟲斑鳩菊注射液治療皮膚白斑的特點

1、安全無毒全部選用特產於南疆帕米爾高原高寒地區純天然無污染原料,安全無毒,作用溫和,局部刺激小。

2、高效

三十年臨床總有效率超過95%,居世界領先水平。

按照維醫理論,漢族人津液偏熱,療效更佳。

3、複發率低

多靶點作用於各發病環節基因水平高效激活酪氨酸酶活性,解決了皮膚白斑易複發的難題,複發率低於1.5%。

4、皮膚白斑治療核心用藥,專業治療皮膚白斑

關於「驅蟲斑鳩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